二、主要任务
(四)市、区(县)积极推进新周期体育运动项目布局工作。根据国家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布局和上海传统项目特点,从建设体育强国的角度出发,大力推进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三小球,田径、游泳、水上等项目的发展,继续抓好体操、跳水、射击、射箭、击剑等传统重点项目;市体校、市二体校及有关市属训练单位和上海体院竞校的布局项目,基本覆盖本市开展的奥运、全运项目;上海中心城区布局项目争取达到20个以上(卢湾、静安区不少于15个布局项目),郊区(县)布局项目不少于15个;各区(县)都应布局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项目;有条件的区(县)综合性体校布局项目不少于10个。
(五)市属体校是运动员从基础训练过渡到专业训练的桥梁,市属体校应朝着建设国际一流体育运动学校的目标努力。加强市属体校师资队伍建设,真正从教练员执教水平上确立龙头地位;鼓励、支持市属体校组队参加全国以上比赛,锻炼队伍、接受检验;以市属体校优势项目为试点,逐步使进入一线运动队的运动员经由市属体校输送;进一步落实国家和上海有关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逐步将市属体校建设成为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重点单位;加强与区(县)及学校等办训单位的合作,推进基层生源储备基地的建设;通过建立优秀苗子寒暑假集训和双休日走训制度,不断发现具有潜质的后备人才;加强与外省市的合作,利用上海的优质资源吸引全国优秀人才加盟上海竞技体育;加强政策扶持力度,给予市属体校集中实施体育特长生升学的优惠政策。在市属体校各项目向市优秀运动队输送人数始终保持在全市前列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才质量。
(六)区(县)体育行政部门应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充分调动区域资源,不断扩大办训基础,明确各类办训单位的任务,加强体校标准化建设,强化队伍建设,构建训练项目“一条龙”的培养体系等。中心城区应在“上水平,提高成才率”上下功夫,实现“教练队伍出精英,输送人才出精品,训练方法出精华”的目标;新兴城区应将区位优势转化成办训优势,将人口优势转化成规模优势,将经济优势转化成质量优势,真正成为全面落实“三上一提高”的主力军;远郊地区应从“上项目、上规模”的角度出发,力求达到“基础条件上水平,办训项目上规模,管理要求上台阶,队伍建设上质量”的要求。进一步鼓励、支持中心城区与郊区(县)合作办训,努力推进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均衡发展。
(七)区(县)体校既是集中进行后备人才培养的场所,也是对本区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指导和示范的单位,更是实施体教结合工作的主要载体。区(县)体校应围绕“高标准高质量”的学校建设目标,办训条件应与新一轮布局项目的发展相一致,教练员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要不断扩大和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保障工作要不断加强,训练常规管理的水平要进一步提升,后备人才培养的效益要明显上台阶,真正成为本地区体育后备人才成长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