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方向:绿色建筑内涵、指标体系及设计;历史建筑信息采集;历史建筑健康评价方法;历史建筑保护、修复与再利用。
(十一)环境科学
1.水污染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污水处理的过程优化;水污染控制的微生物学机制;水环境中特殊污染物的降解机理与阻断技术;地下水污染过程与恢复;饮用水复合污染机制与控制;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和方法。
2.大气污染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大气污染的来源、变化及分布规律;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及控制方法;烟气污染形成机制与控制方法;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多种污染物协同处理与二次污染物抑制。
3.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主要研究方向: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城市生物质废物的能源转化机制;污泥资源化利用;危险废物处理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迁移转化和环境风险控制。
4.环境监测与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新技术;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风险评价;区域环境过程调控。
5.环境污染控制化学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介质中特殊污染物的污染过程及生态毒理学机制;环境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和毒性变化;典型生产工艺环节污染物的安全转化。
(十二)管理科学
1.服务业发展与服务创新
主要研究方向:首都服务业发展模式;信息服务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知识资本主导下的服务管理创新。
2.资源环境政策
主要研究方向:北京市水资源消耗评价模型与方法;新能源产业政策与经济发展模式;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分析和路径选择;北京市人口承载能力研究。
3.城市大系统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特大城市智能管理模型与方法;城市大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社会网络与群体行为;城市交通运输瓶颈及优化方法;基于系统的大城市全过程安全风险控制管理。
4.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
主要研究方向:北京地区人才演化机理与结构需求;新形势下北京地区创新人才配置机制;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人服务体系;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
5.首都经济圈发展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世界城市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管理机制;首都地区经济发展规律与经济管理机制;农业经济与农业政策;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论。
6.科技创新与科技政策
主要研究方向:高新技术转移与北京可持续发展;高科技企业家成长机制;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链形成模式;基于创新驱动的科技管理模式;面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科技政策。
(十三)交叉学科
1.仿生制造
主要研究方向:仿生功能结构制造;仿生感知、致动、控制原理;仿生器件的设计与制造。
2.微纳制造
主要研究方向:微纳设计;微加工原理;纳米结构成形机制;微纳复合加工机理;微纳操作、装配与封装方法。
3.智能交通与轨道交通
主要研究方向:智能交通信息共享;道路网络交通流优化组织;综合交通枢纽的交通组织方法;北京市公共交通管理政策研究;轨道交通数据库及信息化平台研究;轨道交通全自动驾驶系统;轨道交通车辆在途监测与预警研究;列车和机电设备节能优化控制模型。
4.环境生物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污(废)水、废气及生物质废物利用中的现代生物技术;快速生物检测技术和生物毒理学评价体系;土壤生物修复。
5.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
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系统的全过程安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重大社会安全事件预警与应急决策的理论和方法;重大复杂社会安全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建模理论、仿真分析技术和方法;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城市应急综合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发展战略研究
围绕首都基础研究长远发展,着力强化战略筹划。把握首都发展战略需求,跟踪学科前沿动态与趋势,凝练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基金管理等战略研究,不断提升战略调控能力;定期修订规划、编制具有较强导向性和操作性的项目指南与申请指南,发挥市自然科学基金在首都科技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切实提高规划和项目指南的科学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充分发挥科学家群体和有关学术团体的决策咨询作用,广泛征求专家学者、依托单位、政府部门等社会各界对基金发展等各方面的战略和政策咨询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