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形成更加完善、更具活力、更有影响力的首都特色科学基金制。我市基础研究实力进一步增强,取得一批高水平的基础研究成果,基金研究成果的价值得以有效利用;优势与特色学科进一步发展;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基础研究队伍基本形成;实质性国际合作研究取得突破;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未来十年,新设立3-5个联合基金,发现和培养10-15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团队,打造1-2个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基础研究在涵养首都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活跃首都学术氛围、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
四、重点任务
(一)加强前瞻部署
围绕首都战略需求与科学前沿,超前部署一批基础研究项目,助推北京优势特色学科发展,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研究支撑和前沿技术储备,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1.围绕战略需求,加强宏观引导。依据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研究的战略需求,注重与国家和北京科技计划的衔接,凝练关键科学问题,遴选优先资助领域,前瞻部署一批基础研究项目,引导科学家围绕首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特大型城市建设和运行、区域竞争与产业发展、社会结构复杂变化、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对基础研究的需求,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
2.关注科学前沿,鼓励自由探索。面向前沿科学问题,探索与学科发展规律和北京市基础研究相适应的基金资助模式;坚持科学基金制,通过优化学科设置和完善竞争性择优机制,鼓励科学家围绕首都战略需求开展探索性基础研究,形成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3.强化优势特色,促进交叉融合。高度重视优势学科,积极关注特色学科,大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努力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切实推进北京地区学科可持续发展。
(二)培育创新人才
加强和相关人才培养计划的协调与衔接,建立高效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推进首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
1.发现和培养青年人才。以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为重点任务,逐步提高青年科技人员承担基金项目的比例;积极联合企业、行业资助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青年科技人才研究企业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基础问题;着力培养青年人才的创新思维、科学前沿把握能力、科研能力、科研组织协调能力,为首都原始创新能力的跃升奠定基础。
2.培养创新人才团队。以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学科为依托,以事关首都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构建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倡导合作精神,拓展合作视野,着力培养和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创新成果突出的创新人才团队;对以优秀科学家为带头人的研究群体给予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促进形成一批致力于攻克共同科研目标的优秀创新研究群体。
(三)深化合作交流
统筹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拓展联合基金,积极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推进实质性合作研究。
1.建立与社会资源和国际组织合作的联合基金。发挥市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投入首都基础研究,尝试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基金,提升相关领域、行业(企业)或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围绕首都发展的科学问题,吸引非政府组织、国际科研机构等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增强科学基金引导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
2.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继续资助在京举办水平较高、影响较大、对首都学科发展推动作用较强的国际会议,拓展科技工作者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市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影响力;针对首都需求和科学前沿选定主题,定期开展学术前沿交流、研究方法培训,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长期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青年学术论坛品牌;以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为依托,邀请学术成就突出的境外知名学者,以暑期讲习班、国际研讨会和短期互访等方式开展国际交流,促进基金项目研究水平的提高。
3.逐步探索实质性的国际科技合作。鼓励和支持承担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科技人员与外国研究机构、科学家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申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支持在京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和国际学术组织,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四)推进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