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医医院急诊急救和传染病防治能力,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临床基地)建设,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积极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推广运用中医方药、技术和设备,开展对城乡居民健康实施干预的措施。加强对老年人的中医药健康体检与体质辨识,加强对慢性病中医药干预、社区居民运用中医药保健养生的指导。到2015年,每个县区都要建立1个中医“治未病”基地。
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为对象,全面落实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的各项任务,不断扩大适宜技术的使用范围和服务范围。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要达到95%以上。
积极促进中医科技成果转化。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和市级以上综合医院要按照不低于年度业务收入的1%设立中医药科研基金,逐步建立科研经费投入长效机制。通过培养人才效用机制和建设经验丰富的科研队伍,充分发掘其创造力。积极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建立中医药科研、医疗、教育、产业方面的合作关系,将优秀的中医药诊疗技术和引进的最新技术成果,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进一步强化中医文化建设。
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全市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找准中医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加强中医药文化内涵研究。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既要继承、整合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又要创新先进的中医药文化。
各级中医医院在建筑外观、内部设计、诊疗环境和形象标识上,尽量采用中医元素进行装饰,通过强化视觉效果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把中医价值理念融入到中医工作者的日常诊疗行为中,既要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诊疗规范,又要在语言、举止、礼仪以及服务方式和服务流程中充分体现中医文化,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行为规范。
举办“中医大讲堂”等大型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关心、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全面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
以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等为载体,培养和引进学术造诣高、国内同行公认的中医药学科带头人,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在全国范围招聘学科带头人和高学历人才,对全日制中医药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在用人单位考察、管理部门审核基础上,可免除全市统一组织的招录考试,优先录用;对具备上述学历及高级职称的中医药专业人才,经编制部门审核,为其解决编制问题;对高学历中医药人才及学科带头人在职称晋升时,突出中医临床技能考核,淡化论文和外语要求。
整合我市中医人力资源,对群众信得过、医疗技术过硬、医德医风高尚的中医专家,通过群众推荐、主管部门审核、社会评选等方式,推出我市市级名中医,出版《中医名人录》,引导患者选择性就医。在各级中医院设立中医名人堂,提供给名中医坐诊,把中医名人堂打造成辽源中医特色品牌。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