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
| 1
| 厦门大学
|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改革试点
| 改革目标: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主要任务:推进人才培养个性化、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加强人才培养学科交叉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本研一体化”、推进研究型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具体措施:1.拔尖学生人才培养试验计划。2.拔尖学生国际化人才培养推动计划。3.拔尖学生早期科研训练计划。4.本博一体化教学平台建设计划。5.拔尖创新人才学术交流计划。6.平台课程建设计划和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7.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评价计划。
|
2
| 福州大学
|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数学、物理)
| 改革目标:培养数理基础宽厚,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高层次拔尖创新类数理基础学科精英人才。
主要任务:1.制定本硕贯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2.探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提升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教学模式。3.研究并实践在本科生中开展导师制工作。4.探索与拔尖创新类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机制。具体措施:1.构建本硕贯通数理基础综合班人才培养方案。2.实施课堂、实践训练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3.实施双导师制。4.构建适应拔尖创新类人才成长管理运行机制。5.启动“基础综合班特色教改项目”专项计划。6.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开展校际交流与合作。
|
3
| 福建师范大学
|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数学、物理、化学)
| 改革目标:在数学、物理、化学等三个基础学科开始实施培养试点,构筑“拔尖人才”培养平台,创新培养模式,努力使这些优秀学生成长为相关学科领域的拔尖创新研究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主要任务:1.在学生的遴选方面,将优秀的学生选入到培养计划当中。2.教师的配备,要安排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来担任专业的导师和授课老师,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主持和参与教学。3.培养模式,要突出个性化的培养,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型人才。4.营造氛围,要通过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访问、高水平学术报告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的愿望。具体措施:1.拓展“拔尖人才”的专业理论知识。(1)采用基地班模式,增设综合基础课程,加强课程的深度或广度,为“拔尖人才”后续参与研究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2)借助小班教学的培养模式,有计划地推进探究式(研讨式)课程建设。(3)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开设专业基础课,并直接与这些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授课与研讨。2.鼓励“拔尖人才”接触专业领域前沿研究。(1)学术研究:资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训练。(2)国内外交流:资助学生赴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个交流学习,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
4
| 福建农林大学
|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生物学)
| 改革目标:在生物类4个专业中通过选拔设立30-40人的“生物学试验班”;建立“前期选拔、中期分流、个性培养”的系列制度;按照“基础、能力、素质”三要素,改革课程体系和核心技能培训体系,建立个性化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优化研究生推免机制和“本硕博”连读机制;加强国际、港澳台及校际合作,选拔优秀学生到国外以及合作院校攻读研究生。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 5
| 华侨大学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管理类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
| 主要任务:就实施校企融合,培养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创新型人才进行深层次研究和长期实践,创建具有“理念先进、资源共享、全程参与、持续优化”的“校企融合”教育模式。创新管理类人才培养理念,建立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新体系和优化培养流程;实施以企业项目研究为导向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管理类创新人才的“双导师”制和项目资助制,建立和完善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索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具体措施:1.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实施多途径、全方位、大规模的校企共建,吸纳企业教育资源,全面优化管理教学条件,实现了教学资源筹集方式多元化。2.探索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将合作内涵延展到专业建设、培养方案设计、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过程以及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全过程。3.围绕校企联合培养,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贯彻创新教育理念。4.构建校企合作相关制度与运行保障机制,促进校企合作长效发展。
|
6
| 华侨大学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工业设计)
| 主要任务:面向产业需求研究制定工业设计定向人才培养方案。发挥高校和企业教育资源优势,研究制定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合作体制,培养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具体措施:1.进行产业定向人才培养论证。2.校企协商制定工业设计定向人才培养方案。3.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作为实践导师。4.组织工业设计系、设计工程系、制造系、制图教研室等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讨,重点对工程技术基础、专业课和实践课进行面向产业需求的教学改革。5.与学校教务处、人事处协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包括产业定向生学籍管理,学务管理,校外实习制度,企业实践导师聘任办法。
|
7
| 福建农林大学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交通工程)
| 改革目标:立足海西经济区建设,重新定位工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的培养方案,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探索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为海西经济区建设,特别是电子信息科学、生物及新材料科学、装备制造业、纺织食品等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着力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究,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难题,从而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出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产业适用人才的同时,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支持。主要任务:1.对我校的木材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交通工程等工科类专业进行适当的梳理,选出与海西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优势学科专业为试点专业。2.深入调查分析国内外有关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效果。3.探索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参加人才培养活动,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链的运转机制,促进产学研机构合作、交流和沟通,利用各自的优势,形成彼此间有分工、互惠互利、共同提高的良好关系。4.精心选定产学研用合作单位,组织产学研用多家单位相关人员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建立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机制,制定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5.按照新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与合作单位探讨建设人才联合培养的实验教学中心等共享科研平台或实践教学基地等共享人才培养基地;建立既符合其单位条件又能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行业适用素质等)且与校内实践实训基地或中心具有很强互补性的校外实训基地及其运行管理模式。6.与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探讨联合进行技术攻关新机制。7.通过试点,不断完善产学研用联合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方案和合作机制。
|
8
| 福建师范大学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文化创意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文化旅游、广告、设计、音乐、表演、影视等领域相关专业)
| 改革目标:探索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的科研、教学、服务的新型模式,在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上寻求新的平台,为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主要任务:1.探索高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运作机制。2.努力将“创新创意创造”的精神置入学校专业教育当中。3.构建校企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4.建立学校服务社会、提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咨询平台。具体措施:1.成立学校服务海西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机构。2.开展大学生“创新创意创造”的“三创”教育活动。3.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联盟模式。4.继续办好《海西文化产业与传播》论坛,编撰《海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海西文化与品牌传播丛书》。
|
9
| 集美大学
| “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改革试点(试点专业:航海技术、交通运输、轮机工程、船舶海洋与工程、水产养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改革目标: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集成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主要任务与具体措施:1.建立面向“三位一体”目标体系的课程体系;设置柔性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扩大应用性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比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2.建设面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3.面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4.探索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教师的新途径,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5.加强教务管理改革,建立面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方法。
|
10
| 漳州师范学院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 改革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科基本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员。主要任务:1.建立确实可行的学校层面的政策制度以适应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的需要;2.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体系,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3.建设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所需的校企合作平台、师资队伍以及实验条件。具体措施:1.建立校长挂帅,校内协调的组织管理体系,负责制定学校相关的政策,作好协调保障工作;2.系级设立“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工作组,由系领导、企业(行业)专家和校内专家共同组成,负责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并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3.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与管理,建立专任教师与非专任教师相结合、理论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
11
| 泉州师范学院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鞋服产业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
| 主要任务:1.组建泉州师院鞋服设计与工程学院,并在黎明职业大学、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设立本科专业教学点;2.开办和新增本科鞋服类本科专业,培养鞋服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具体措施:1.整合泉州师院现有鞋服类和设计类相关专业,组建泉州师院鞋服设计与工程学院。2.开办5个本科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鞋类设计方向)、市场营销(鞋服方向)、轻化工程、舞蹈学(服装表演方向)。3.泉州师院、黎明大学和泉州纺织服装学院联合进行培养、培训鞋服类本科层次人才。4.加强与泉州地面的亿元以上企业合作,形成校校、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模式。
|
12
| 泉州师范学院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航海技术、轮机工程)
| 主要任务:1.探索海西新形势下企业先行投资合作办学新模式。2.探索闽台高校交流与合作,探索海峡两岸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方式。3.开展本科生创新型订单式的人才培养。4.实行学历教育与实践技能训练的优化结合,培养“厚基础、强素质、重能力”的航海类专业人才。具体措施:1.与“中泉集团公司”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落实订单式的人才培养。2.启动闽台人才培养项目合作,与台湾高雄海洋科技大学和台北海洋技术学院就学生交换、人员互动和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项目合作。3.与武汉理工大学进行战略性合作,争取合作方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顺利启动专业建设,支撑专业教学。
|
13
| 福建工程学院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通信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通信工程)
| 确定国脉信息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为项目试点,与上市企业国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全面合作关系,校企深度融合,产学研用联合培养适应海西经济区建设所需要的通信行业的应用型人才。由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定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研室、开发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组建“TMT科学研究院”,由企业技术人员、学院专任教师、优秀学生共同完成企业实际课题。
|
14
| 福建工程学院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交通运输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造价、物流管理)
| 改革目标:培养适应海西经济区建设所需要的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主要任务与具体措施:1.构建产学研用战略联盟。2.制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4.改革理论课程体系。5.建立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运行机制。
|
15
| 莆田学院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旅游管理、土木工程)
| 主要任务:1.推行“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计划。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3.加强科研团队和学科平台建设。4.建立以校内实验室为基础,联合企业为补充或延展的实践教学基地。具体措施:1.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开办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2、课程设置强调与资格证书考试的结合,将考证的课程贯穿整个课程设置中;3.注重校企全方位的合作,增强为企业、社会服务能力;4.完善实践教学这一亮点的建设,追加实践教学的投入,扩建校内实践基地,加强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立体式合作;5.重视实习教育质量,促进“产学”结合。
|
16
| 厦门理工学院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现代制造业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 改革目标:为对接现代制造业发展需求,结合厦门理工学院学院的现代制造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从解构其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营造真实职场环境,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等四个方而着手,以工程师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依托学校、企业两个支撑,立足技术资质培训认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自主学习、综合素质培养四个平台,形成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对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进行探索。具体措施:1.基于现代制造业对人才的新需求,解构和重构课程体系,实行轮岗实习与项目设计相结合的企业学习方案;2.基于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索质,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3.基于精益制造文化和现场“5S”的生产答理方法,营造校内实训基地真实的职场环境;4.实行“3+1”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5.基于双能索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理念,打造一支校企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能型队伍。
|
17
| 厦门理工学院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 改革目标:为对接轻纺业发展需求,结合厦门理工学院学院的轻纺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以工程师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和主线,校企相互支撑,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立足服装和服饰行业,依托技术资源培训认证、大学生创新创业、自主学习、综合素质培养的平台,从解构其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营造真实职场环境,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等四个方而着手,对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措施:1.获取政府与企业支持,彰显产业支撑优势;2.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构建“3+1”创新培养体系;3.改革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4.引进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实现“优+优”合作双赢;5.培养技术与艺术并重的应用型人才。
|
18
| 三明学院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化工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化学化工)
| 改革目标:一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均衡的培养,达到成才的目标;二是让那些有特殊才能的,拔尖创新的人才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培养一批思想敏锐、专业素质高、生产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和应用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为培养造就未来在相关基础应用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应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主要任务:1.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具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2.构建符合产业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的“7+1”或“3+1”模式。3.构建理工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4.建立一套拔尖创新人才课堂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具体措施:1.“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的学生坚持小班化教学、跨学科培养。2.实行“三段式培养”即本科生在四年当中要经过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复合培养三个阶段;最后执行个性化的课程计划。实行个性化教育,完全学分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方向专业,还可以选择课程。3.以大学生科技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项目为纽带,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设立“创新杯”校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利用5个暑期进行长期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4.在教学管理上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实行专业注册制、课程选修制、学业导师制、书院管理制全新模式。5.在人才培养上强调批判性思维,课程设置以讲座式,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来重新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为拔尖创新人才营造宽松环境。
|
19
| 三明学院
| “面向区域产业动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动画)
| 改革目标:根据福建省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及动画教育兼容性和多元性的趋势,建立面向区域产业的动画专业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增强校企合作办学的创新能力,构建闽台合作平台;构建科学、可行、有效的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综合推进具备较高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动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任务与措施:1.强调特色,交叉融合,完成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以及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等一系列改革。建立主体(人才)+四大支柱(基础、口径、能力、素质)+十五项培养指标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按照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协调好系统性、灵活性、开放性的关系,开展交叉学科学习,注重复合型创新动画人才的培养。3.进一步拓展“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办学的理念和领域,整合多方资源进行合作互补,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改革;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思路。4.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充分发挥海西区域优势,建立一个更广泛的闽台学习交流联合办学平台。5.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动画人才创新训练计划,实现人才培养新模式。6.通过该项目的建设较快地形成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技术、艺术、人文大致1:1:1的合理梯队结构。
|
20
| 龙岩学院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动物医学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动物医学)
| 改革目标:建立“3+1”的培养方案,即三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学习,与企业联合产学研培养动物医学应用型人才。主要任务与具体措施:1.成立“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加强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3.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建立“3+1”的培养方案,即三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学习。
|
21
| 龙岩学院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应用化学)
| 改革目标:发挥应用化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加强与企业合作,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化工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以培养“宽口径、多方向、重实践、利就业”的创新型化学专业技术人才。具体措施:1.教学计划制定注重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计注重职业能力;2.教学内容整合注重以基本技能为主题;教学方式改革注重以培养“四种能力”为目标;3.教学实践开展注重以强化技能训练为特色。培养创新型化学专业技术人才;4.建立产学研联合的办学模式,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
22
| 武夷学院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茶学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茶学)
| 改革目标:充分利用武夷山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利用武夷学院茶学专业科技优势,促使产学研相结合,提高武夷学院茶学教师的科研水平及教学理念更新,使茶学专业学生有参与实践的窗口,并为茶产业发展服务。主要任务:进行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开展武夷岩茶、红茶等产品开发及茶企业产业化示范,修定茶学人才培养方案,将科研引入专业课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提高师生动手能力。具体措施: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与筛选、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的产业化示范,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以“探究式”为主要教学方式、改变灌输型教学方式,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茶学大学生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
23
| 武夷学院
| “经济与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
| 改革目标:在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本科专业试点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任务: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2.强化实践基地建设;3.完善实践教学管理;4.建设实践师资队伍。具体措施:1.制定完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激励学生积极投身多样化的科技创新、技能竞赛和社会实践等活动;2.持续夯实校内实训基地,大力拓展校外实践基地,推动相关企业或用人单位深度参与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3.创新教学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运行机制,建立、完善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更为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4.创新实践教学师资的激励与培养机制,加快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
24
| 闽南理工学院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光机电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
| 改革目标: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区域和学科特色、在省内同类高校同类专业体系中优势突出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基地。主要任务:以专业体系建设推动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培养光机电复合人才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
25
| 福建江夏学院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金融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 改革目标:银领学院以订单培养为始点,以双师团队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就业引领为目标,依托金融系,构建了学校和金融企业共同参与的育人平台,以及订单式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主要任务:制定“订单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制定“订单”班招聘选拔制度,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订单”班,形成就业引领;制定配套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党员培养校企对接制度;制定银领学院章程,独立二级学院管理制度。具体措施:强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理念;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订单”班,实现专业学习与岗位培训的对接;制定适应“订单培养”需要的岗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立营业厅式实训、金融管理实战演练等实训实验中心;依托金融系共同组建和管理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制定配套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制度。
|
26
|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应用化学)
| 改革目标:培养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强,服务意识、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的应用型人才。主要任务:1.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联合制定应用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2.实施教学科研合作;3.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培训人才基地;4.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具体措施:1.电信系与生化系分别成立校企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2.依托我校现有的环境保护研究所和应用电子技术研究所,带动、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3.根据企业需求调整部分专业课,增设企业课程;4.创建“教师—工程师”双师培养新机制;5.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福建福强精密印制线路板有限公司,应用化学专业与福州坤彩企业有限公司,生物工程专业(食品科学方向)与厦门惠尔康食品有限公司,分别签订合作协议。
|
27
|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科学与工程)
| 改革目标:以专业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相结合为培养主线,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为培养模式,以产学研联合培养为平台,培养具有宽厚的工科基础知识、优秀的综合素质和突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广适型技术人才。主要任务:1.启动“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计划,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进优秀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进程。2.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努力建好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走出人才的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新途径。3.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与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福建省(漳州)泰华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等建立长期的科研合作和前期新产品预制,积极与企业开展技术项目对接和基础研究。4.深化教学改革,建好3个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完善专业学科布局和教学体系,整合优化新型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具体措施:1.相关分院(系)成立“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工作小组,确立人才培养新方案,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2.围绕为海西建设服务,成立科研创新小组,分别启动实践、科研创新训练。3.采用“以合作项目为研究基础,以企业能力需求为培养模型,以校企联合培养为实施途径,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创新模式。4.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5.充分发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优势,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创新, 突出优势专业办学特色,努力打造新办专业实力。6.不断完善人才联合培养方案,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
28
|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 “产学研用联合培养通信类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 改革目标: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工程实际的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及文化创意应用型人才。主要任务:1.和企业联合创办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等。2.制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3.实施CDIO工程教育改革。4.建立规范严格的实习实践管理体系。5.强化工程背景和文化创新产业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措施:1.企业工程技术专家和学科专业教授共同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2.引智入校,实现校企合作融合。2.实行5+1+1+1模式,强化与企业的联合培养。3.校企双导师制模式。4.工程和科研实践训练模式。5.基于项目的“研中学”、“做中学”模式。6.创建双师型培育新机制。
|
29
|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 “经济学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试点(试点专业: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 改革目标:围绕独立学院经济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经济学科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方法、措施,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应用型、实践型创新人才的素质。主要任务:1.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与海西建设需要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2.完善校内经济学实验室;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4.推行学生自主创新,搞好社会实践活动,5.建设专兼结合、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统一的师资队伍,加强实践教学方式方法与运行机制改革。具体措施:1.成立院、系、企业领导组成的实践教学领导小组;2.加强对外交流,借鉴相关院校实践教学的经验与教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3.优化培养方案,采用3+1培养模式;4.增设实践教学课程,编写实践教材;5.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6.加大改革,建立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办法。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 30
| 华侨大学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水排水工程等)
| 按照“卓越工程师”的要求,整体设计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相关标准。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制订实践环节考核标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土建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筹建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校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等平台,继续办好“结构设计大赛”、“力学竞赛”等优势品牌赛事,培养土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集成有效经验和试点成果,形成相关参考规范,对国内土建类专业和校内其他专业起到示范作用,带动福建省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
31
| 福州大学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微电子学、土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采矿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改革目标:培养工科基础扎实,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工程领域优秀领军人才。主要任务:1.构建校企战略联盟体。2.制订“卓越计划”本科和硕士两个层次的校内和企业阶段培养方案。3.完善拓展校外内实践教学基地。4.研究和加强教学方式改革。5.强化工程背景师资建设。6.将工程教育向基础教育阶段延伸。具体措施:1.相关学院分别成立校企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2.采取“3+1”和“1.5+1”培养模式,分批启动“卓越计划”。3.优化培养方案,增设企业课程。4.创建“教师—工程师”双师培育新机制。5.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6.加强校际交流,拓展学生视野。7.为“卓越计划”向基础教育延伸提供支持。8.成立福州大学闽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心。
|
32
| 集美大学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通信工程)
| 改革目标:培养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后备人才。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航运业、能源动力和通信业发展方向的工程师。为海峡西岸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主要任务与具体措施:1.构建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彰显专业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2.改革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符合工程教育内在规律的教学模式;3.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4.实施开放式办学,提高教师的工程教学和实践能力,加强现代工程教学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培养和锻炼,建设一支工程型师资队伍。5.加强校企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平台,形成合作机制。
|
33
| 福建农林大学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改革目标:培养学科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敏锐,综合素质全面,具有深厚发展潜质的工程类技术与管理卓越人才的后备人选。为海峡西岸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支撑。在毕业后的3-5年成为部门一级的技术中坚力量,5-10年成为中层技术负责人或企业的主要技术管理者或领军人物。主要任务与具体措施:1.校企联合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2.改革创新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采取“3+1”为导向的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3.以实施系统的工程训练为目标,强化校内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4.遴选一批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5.加强工程类卓越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方式改革。6.强化工程背景的师资建设。
|
34
| 厦门理工学院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装设计与工程)
| 改革目标:遵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规律,强化“关产业痛痒、应产业所求、纳产业精华、为产业服务”的亲产业办学理念,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宗旨,以海西工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与先进企业开展“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共建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体,与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效果,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具体措施:1.结合质量工程项目建设,选择确定试点专业;2.形成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3.依据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工程师资格考试(或认证)的要求,制定“大工程观”为指导的课程体系;4.建设高标准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5.建成一批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
35
| 福建工程学院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 确定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等6个专业试点,培养适应海西经济区建设所需要的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制订“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采取“3+1”和“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实施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运行机制。
|
36
| 三明学院
| 三明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
| 改革目标: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探索适于区域与行业需求、特色鲜明的地方性本科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适应各种工程实践需求的能力。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1.以海西经济建设需求为导向,强化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方案;2.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已有的“7+1”培养模式改造为“3+1”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平台;3.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与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实训资源体系,为全面深入开展实验实践教学和学生自主实践提供良好的开放式实验环境与保障。4.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一支能保证培养模式有效实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5.建立基于本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
|
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
| 37
| 福建师范大学
| “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思想政治教育、英语、物理学、化学等)
| 改革目标:主动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时代需要,加快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步伐,积极培养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成为未来教育家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优秀师资,同时统筹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实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进一步巩固我校福建省教师教育龙头地位,使我校成为福建省引领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基地。主要任务: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通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壁垒,实现大学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将广大师范生推到基础教育改革最前沿。加强校地合作,深入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打造未来教育家。2.实施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按需施教,从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着眼,大力倡导采用灵活实效的教育模式,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教师发展需求。具体措施:1.发挥学科特色优势,着力发展学科教育方向。2.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3.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4.推动大学教育紧密联系基础教育。5.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6.全面实施教师教育一体化。
|
38
| 集美大学
| “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小学教育)
| 改革目标:构建我校师范类专业“卓越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使我校在教师教育方面获得新的发展,在教学质量上有新的提升,为基础教育一线输送具有基础教育整体观的新型高素质师资人才。主要任务与具体措施:1.改革师范类教育的传统教育观,将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能力培训类课程相结合,将理论课、训练课、实践课和活动课有机结合,构建新型的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2.构建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实践与训练环境,有效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3.加强与中小学合作,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建立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实训提高良好的保障。4.建设中小学专家教师库,以师培师,培养和探索优秀教师的培养和选拔途径,逐步走向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
39
| 泉州师范学院
| “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特殊教育)
| 主要任务:在教师教育专业开展试点,按照“厚基础、强素质、重能力”原则,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突出的基于教学技能和较好的教学研究能力,培养适应新时期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需求,同时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具体措施: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专业素质能力培养的“攀岩计划”;2.与丰泽区合作,建设一个大型综合性中小学教学实践基地;3.搭建四个平台:课程教学平台、专业训练平台、个性化发展平台、实践教学平台。
|
40
| 宁德师范学院
| “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
| 改革目标:实施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培养热爱教师职业、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富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专家型”+“技能型” 卓越中小学教师。着力处理好“红”与“专”、“知”与“行”、“精”与“博”、 “主”(主修)与“辅”(辅修)、“前”(职前)与“后” (职后)的关系。具体措施:1.根据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制定合理可行的选拔标准,在已入学的试点专业师范类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行培养。2.入选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学生实行导师制。3.优化试点项目专业的课程结构与内容,实现多学科交叉,文理兼通,科学与人文融合。教育类课程实行小型化、多形式,避免大而全,增强吸引力和实用性。 4.以科研促进教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培养人才的教学资源。5.创新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6.入选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考核,不合格的学生退出,另行选拔符合条件学生充实到培养计划中。
|
41
| 三明学院
| “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小学教育、化学、数学、物理学)
| 改革目标:秉承为地方服务,体现鲜明地方特色的宗旨,实施新的培养计划,使中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能更快进入教师角色,使教师专业化成长路径缩短,着力探索和总结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关系。主要任务与措施:1.突出教师教育的专业品质,着眼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创新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优化职业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无缝衔接的联合培养机制;2.构建符合卓越中小学教师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全面实行实验班学生导师制度,全过程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人发展;3.实行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的“3+1”或“7+1”培养模式,注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育,探索“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构建符合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的实践课程体系和实验平台。4.创立学校与地方中小学联合培养卓越中小学教师机制,大中小学共同参与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积极聘请本地中小学有经验、高水平的专家承担专业课程。5.以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改革完善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
|
42
| 龙岩学院
| “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心理学)
| 改革目标:探索出主动适应现代中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心理学师范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具体措施: 1.全面梳理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与其他兄弟院校作合理的分析比较,分析优劣势、寻找突破口;2.加大基础性核心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确保学生掌握心理学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3.加大应用性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确保学生掌握心理学专业的核心应用技术;4.加强综合性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通过课程见习、教育实习、技能实训、咨询实操、论文写作等实践形式发展核心专业能力。
|
43
| 莆田学院
| “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
| 改革目标: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前沿的学科知识、具有一定教学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中小学数学教师,使其成为课程改革坚定的促进派和积极的推动者。主要任务:1.构建“卓越中小学教师”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2.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3.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研究,注重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4.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和加强课程与教学方式改革。5.培养和探索优秀教师的培养和选拔途径,逐步走向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具体措施:1.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原则,构建 “以师范教育为主线,以严格扎实学科训练为导向,适度选拔,分阶段,分层次,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2.加强课程内容开放性,构建“五模块、三层次、一主线”的课程新体系。3.优化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4.成立试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5.制定合理可行的选拔标准选拔优秀学生进行培养。6.实行导师制,建立多元化、开放性、相对稳定的导师队伍。7.入选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考核,设立“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对象成长档案”。8.聘请中小学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作为兼职教师。
|
44
| 武夷学院
|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
| 改革目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强和教育教学能力强的“两强”卓越教师为目标,通过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平台,完善人才培养过程,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应海西建设发展需要的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体制和机制,促进福建基础教育跨越发展。 主要任务:1.在相关专业开展培养计划改革实践;2. 推行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具体措施:1.建立农村或山区中小学教师置换培训基地,组织学生到农村或山区中小学顶岗实习,置换出农村或山区中小学教师到我校参加培训;2. 建立三位一体的教师队伍,由各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学与心理学教师,省内外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专家、学者和一线中小学优秀教师组成;3.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紧密联系基础教育教学实际,增加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践,使专业理论课有1/4的实践教学内容,专业课有1/2的实践教学内容,专业技能课有2/3的实践教学内容;4.发挥“项目驱动”作用,将教研项目引进课堂,同时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观摩、教师技能比赛活动。
|
45
|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 “卓越学前教育教师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学前教育)
| 改革目标:培养学前教育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强,能主动适应学前教育一线多岗位工作,综合素质优良,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学前教育专业领域优秀领军人才。主要任务:1.创建学校和学前教育行业战略联盟;2.构建“学院专业教师-幼儿园教师-未来教师(学生)”“三师“专业发展共同体。3.拓展“附属幼儿园”的实训基地功能,建设理论与实践优势互补的课程体系和 “学前教育骨干导师团”;4.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资源库,架构学校、幼儿园、专业资源中心有效互动的“立交桥”。具体措施:1.成立“校企”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培养方案。2.深化“附属幼儿园”等紧密合作型基地园实验、实训、科研、对外交流功能,强化建设“学前教育骨干导师团”。 3.拓展校外各级各类实训基地成为学前教育教师成长学校,构筑“三师”专业发展共同体。4.创建学前教育师资多证培养新机制。5.成立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闽台幼儿教育交流与研究中心”。在学校“幼教第一站”的基础上, 构建“海峡两岸学前教育网”。
|
46
| 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 “卓越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学前教育)
| 改革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适应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教学基本功扎实,教育教学技能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多能一专的专科层次的学前双语教育专业领域优秀领军人才。主要任务:1.制订“卓越计划”专科层次的学校和幼儿园战略联盟,成立幼教集团,构建合作共同体,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园共管”三位一体的校·园共同体模式。2.发挥“双语实验园”的实践基地功能,强化建设“学前双语教育骨干导师团”。3.完善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4.研究和加强课程与教学方式改革。5.圆满完成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学前双语师资培训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工作。6.完成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前英语综合教程》的教材编写工作。7.搭建学前教育信息平台,拓展对外交流合作与发展的空间。具体措施:1.学院成立“幼教集团”,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2.开展课改综合实验,构建符合高专共性又具有学科特性的课程模式和课程体系。3.完善“教师—育婴师”等双师、两证培养机制。4.制定并完善分层式教育的新模式及学生管理的新方法,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5.实施“专兼师资工程”,组建由附属幼儿园及双语实验园骨干教师构成的高技能水平兼职师资队伍,承担实践技能课程。6.依托学院“儿童英语教育研究所”,加强教改课题研究。7.依托学院筹建的福建省南片区学前教育图书资料信息中心,筹建学前双语教育资料室,建立面向全省服务的资源库。8.建立福建省南片区学前教育及双语教育师资培训基地。9.积极开展对台合作,启动我院与台湾台中教育大学的师生交流项目。10.建立闽南学前教育论坛。
|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 47
| 福建医科大学
|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临床医学)
| 1.确立卓越医师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新型卓越医生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有厚实基础知识、有广泛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良好的职业态度和适应能力;有熟练的临床基本技能和较强临床诊断思维能力,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信息管理与应用能力,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继续发展潜能,有批判性思维和合作意识,有自主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2.重构临床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3.改革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引入开放性管理;4.采用倡导自主学习,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5.构建新型专兼职(联合)医学教师队伍;6.重构优质的临床教学基地网络;7.建立科学客观的考试评价系统,加强形成性评价与能力的综合评价;8.建立动态的学籍管理机制。
|
48
| 福建中医药大学
|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七年制中医学)
| 改革目标:培养一批热爱中医事业、理论功底扎实、临床技术精湛、医德医风高尚、社会信赖并能担当起继承发展中医药学术重任的中医后备人才。任务:1.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设计与论证;2.遴选教师和导师团队,优化师资队伍建设;3.实施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创新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措施:1.向全省和全国范围内聘请名老中医授课或举办讲座,引进优秀教学资源;2.形成导师团队,入学后即为学生配导师,全方位开展中医思维教育,提高学生“七个领域”能力;3.注重经典教学和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中医思维与临床技能;4.探索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在试点班引入竞争机制。无法适应该班学习的学生,淘汰到普通班。同时从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中遴选部分优秀学生进入该班学习。
|
优秀文科人才培养计划
| 49
| 福建师范大学
| “优秀文科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经济学、英语、法学等)
| 改革目标:1.总体目标:改革文科教育,培养通识型优秀文科人才。2.阶段性目标:2011-2015,前四年以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完成一届本科教改试验;同时启动硕博连读的改革。2015-2018,总结和推广前四届本科教改经验,完成第一届本硕连读、前三届硕博连读培养模式改革的试验。主要任务:1.优秀文科人才培养计划以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经济学、英语、法学5个专业为主。2.整体优化文科学士、硕士、博士培养方案,建构分阶段培养和三层次贯通相结合的优秀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课程结构体系、通才培养模式、学业评价指标、本硕博连读等。3.按一级学科专业培养通识型文科人才。具体措施:1.本科阶段实行小班(30名)教学,本硕、硕博连读各优选1/3。2.本科一二年级实行文科通识教育;三四年级实行专业模块教育、文科拓展教育和导师制,涉外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注重学术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3.研究生阶段实行“一级学科+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力求博学与专精相结合。
|
50
| 漳州师范学院
| “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
| 改革目标:依托我校雄厚的学科优势与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文史打通,培养掌握文学、历史学、闽南文化以及基础教育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从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闽台文化交流以及闽南文化与文学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服务海西,促进两岸交流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主要任务:本科教育:与漳州市文化系统合作,每年从中文系、历史系和艺术系本科新生中遴选30人作为改革实验班,实行小班化教学,分别方向,个性化培养,使之具备文字、历史、哲学、闽南民间艺术、文化学等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具备面向基础教育传授、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及闽南文化的素质和能力;不得硕士研究生教育:依托相关学科,开设闽南文化与文学、闽方言、闽台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闽南地方文艺等研究方向,每个方向每届培养2-4名硕士研究生。具体措施:严格实验班生源的遴选,引入淘汰机制,严格毕业标准;遴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突出闽南文化特色;实施开放性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发挥历史及地域优势,加强对台文化与学术交流,加强两岸人才培养的合作;加强教材建设,组织力量编写一套培养优秀文科人才的特色教材;与漳州市政府合作,共建漳州市国家非物质文化传习中心。
|
51
| 福建农林大学
| “多科性院校优秀文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试点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法学、英语、区域经济)
| 主要任务:在总结分析当前多科性院校文科人才培养方式的基础上,提出多科性院校优秀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试点学科,进行优秀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通过在教学中大力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营造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文科性人才。具体措施:1.针对文科人才的成长规律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对文科性人才需求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多科性院校文科人才的培养方案。2.依托我校多科性院校的办学优势,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基础,在全校范围内从大三理工科等技术性学科中选拔有志于从事管理等工作的学生,组建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班,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文科人才实验班的形式,对优秀文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3.探索单独招收有工作经验的文科性人才实验班。法学、管理类等很多文科性专业强调实践经验,因此为了更好培养文科人才,我们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招收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组建实验班,对他们进行再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
|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 52
| 福州大学
|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试点专业:计算机技术、工商管理)
| 重点在计算机技术、工商管理等专业学位点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选拔制度的改革、培养方案的完善、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
|
53
| 福建农林大学
|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农业推广、兽医)
| 主要任务:推动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选拔制度的改革、培养方案的完善、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具体措施:招生:鼓励优秀应届本科生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研究相结合,突出专业实践。积极探索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师资: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实践;制订校外导师和教师聘任制度;与中兴大学等台湾高校合作,引进台湾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
|
54
| 福建师范大学
|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教育硕士、艺术硕士、体育硕士)
| 改革目标:到2015年,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硕士层次的专业学位类别增加一倍左右;稳步发展博士层次专业学位教育,力争获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到2020年,实现我校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基本完善,研究生教育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研究生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主要任务:1.争取在2015年之前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继而申报教育博士专业学位。2.在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实现较大突破,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取得显著成效,积累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具体措施:1.学校领导、研究生院和各学院领导要加大对硕士专业学位点的经费投入,高度重视硕士专业学位点的建设。2.要转变办学观念,强化目标导向,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新模式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实践、论文标准及考核办法,其中提到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3.要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要求来自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比例应不低于三分之一,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从事专业学位教育工作。4.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新机制,包括制定专业学位的评价标准、加强教学基础设施以及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把专业学位毕业生纳入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同的就业政策范畴等。
|
55
| 福建医科大学
|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试点专业:临床医学)
| 1.改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执业医师资格认定为一体的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对专业学位培养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学位论文、临床技能及考核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3.通过研究生教育与规范化培训考核获取“四证”(执业医师证、“规培”合格证、毕业证和学位证),实现临床培养“三年一贯”制,增强毕业生临床实际应用能力。
|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
| 56
| 福建工程学院
|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软件工程、建筑学、广告学)
| 改革目标: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主要任务与具体措施:1.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2.整合学生课外科技,文化,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按专业分年级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方案,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打造产学研结合的能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兼职的教师队伍;4.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5.总结提炼现有的学生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形成品牌。
|
57
| 莆田学院
| “地方高校工程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改革试点(试点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
| 改革目标:本项目以电子信息类工科专业为对象开办创业创新实验班,在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课外课科技活动和创业实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经营管理才能, 具有较高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具有地方工科特色的 “新型老板型”人才。主要任务与具体措施:1、制订科学的创业创新班人才培养计划;2、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方案;3、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实施方案;4、构建创业、创新实践教学平台;5、建立创业创新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
58
| 厦门理工学院
|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试点专业: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装设计与工程、电子商务、艺术设计)
| 改革目标:1.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引导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2.全面转化视角,通过技术经纪人的培训与培养,将大学生这一生力军融入科研成果转化中来,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改变我国科研成果产业化率低的现状探索一条新的思路。3.建立促进大学生多渠道、多形式创业就业的长效机制。通过园区的努力促进大学生创业实体不断涌现且发展壮大,诞生一批大学生创业典型,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主要任务与具体措施: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2.加强大学生创业体验与孵化基地建设,建成集体验和孵化一体的现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实训、辅导等多方面的支持。3、国际合作,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平台通过创新创业教研室的发展,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积极整合校内外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规范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水平,逐步形成与社会互动、区域以及国际接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水平。
|
59
|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试点专业:软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商管理)
| 改革目标:建立“5R”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主要任务:1.构建校企合作平台;2.制定校企联合培养方案;3.完善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4.研究和加强教学方式方法改革;5.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具体措施:1.相关系分别成立校企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2.采用“2+2”或“3+1“培养模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3.优化培养方案,增设企业课程;4.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5.加强国际交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
60
| 三明学院
|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试点专业:艺术设计)
| 改革目标:1.以培育创新创业型高级应用性设计人才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区域合作、校地校企合作。2. 构建创新特色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和重实践、重能力、重创新的“专业+专项+岗位”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3.加强艺术个性化教育、国际化教育、创新性实验教育、创业学专业教育等针对性举措,创建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4.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孵化基地和创业实习基地建设,拓展学生创业园规模,形成“小园区,大基地”模式,使本改革试点在全国同类专业建设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主要任务:1.通过整合学科专业优势,推进培养方案与教学方式改革,构建“基于专业大平台的个性化培养”课程体系。2.重视高等级科研与实践平台建设投入,完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和基地建设。3.借鉴国际先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标准。4.以提高学生创业素养为目标,建立系统化、阶梯型的创业教育体系。5.建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拓展学生创业园规模,融合学校的创新实验室、开放性实验室,以及校企合作基地实验场所,开展全方位创新创业实训活动,完善商业化运作模式,全方位对接各级各类孵化基地和融资机构,使其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大规模孵化成长。具体措施:1.重视学生个性兴趣,实现课程任选,构建高质量的个性化课程体系。2.实施创新性教师培养计划,探索教学方式改革,营建有利于创新性学习的良好环境。3.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高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改革实验室管理,完善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增大自主性、综合性和创新实验项目比例。5.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和各类创业服务,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平台和创业成功保障。
|
61
| 龙岩学院
|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试点专业:采矿工程、地质工程、测绘工程)
| 改革目标:结合专业特色,走“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四位一体的工程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专业人才。具体措施: 1、立足当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改革与时代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为地方经济的转型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服务。实行“委托培养”、“订单式”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2、研究制定适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地质类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实习指导书。创新实验教学,建立实习基地,保证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企业与学生签订培养协议,培养与就业挂钩,学生免交学费,并具有一定的奖学金。5、完成行业必要的培训、委托培养任务。
|
“政府、高校、企业和中介”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改革试点
| 62
| 福州大学
| “政府、高校、企业和中介”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改革试点
| 改革目标:探索 “政府、高校、企业和中介”四位一体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培养,培养具有扎实的科学和工程知识,较强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良好沟通协作能力、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主要任务:1.探索“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宏观监控;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三方共赢;政府委托,中介认证,科学评估专业”四位一体工程教育模式。2.构建工程技术人才综合培养系统。3.深入研究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极工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构成。4、新模式的实施、实践、完善与推广。具体措施:1.建立高校与企业紧密和半紧密型战略联盟,积极参加中介专业认证,将“政府、高校、企业和中介”四位一体有机融合。2.构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教学“三体系”,即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自主研学体系。3.推行专业认证。4.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管理运行“四机制”。5.推行项目管理专项训练。
|
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办学模式改革试点
| 63
| 闽江学院
| “新华都商学院办学模式”改革试点
| 1.创新“公办社助”的办学体制;2.参照国际惯例,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现代学院治理结构;3.通过引进国际一流教育资源,吸引国际专家学者和构建国际研究平台扩大教育开放;4.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开办专业硕士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优化教育结构。
|
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
| 64
|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及工种: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师、营销师等;安全技术管理-安全评价师)
| 改革目标:培养物流行业基础扎实,物流工作实践和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持久竞争力的物流行业领域优秀技师人才。主要任务:1.构建校企战略联盟体。2.制订“卓越计划”高职层次的校内和企业阶段培养方案。3.将国家职业工种和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纳入培养方案,突显职业能力培养,使培养的学生成为物流相关岗位(物流师、营销师、报关员、货代员)或安全技术相关岗位(安全评价师)优秀技师人才。4.完善拓展校外内实践教学基地。5.研究和加强教学方式改革。6.强化资深物流行业背景师资建设。具体措施:1.成立校企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2.采取“工学结合”和“订单培养”培养模式,分批启动“卓越计划”。 3.优化培养方案,增设企业实训课程。4.创建“教师—工程师”双师培育新机制。5.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纳入培养计划,推行双证书制度。6.加强校际交流,校企合作拓展学生视野。7.福建省物流职教集团的基础上,加强闽台物流教育合作,成立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闽台物流教育研究中心。
|
65
|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 “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及工种: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
| 改革目标:2011-2013年完成技师培养300人(包括技师、高级技师),提升电子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主要任务:主要面向在校学生含应用电子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以及本地各电子企事业单位工人或技术人员等,培训主体包括基础实训建设、师资建设以及管理机制建设等几个部分。具体措施:通过对区域相关行业用工需求和行业就业现状等调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着重培养学院的实际电路分析能力和家用电子产品的故障检测和维修技能,不断摸索并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机制和管理办法;加大培训基础设施的建设,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试点的培训教学。
|
66
|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及工种:数控技术、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一数控车技师、工程测量技师、智能楼宇管理师)
| 改革目标:三年后,每年各培养20名技术高超、身怀绝技的全能型卓越数控车技师、工程测量技师、智能楼宇管理师。主要任务:将数控车技师、工程测量技师、智能楼宇管理师的《国家职业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中,重构课程体系;开展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的探索与实践;培养一支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的教学团队。具体措施:设立卓越技师培养工作委员会,由主管教学副院长担任主任,教务处长、试点专业系主任担任副主任,成员由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教师担任,重点研究、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广泛调研制定卓越数控车技师、工程测量技师、智能楼宇管理师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编写主要专业课程的相关教材;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厂中校”、“校中厂”的管理运行机制;制定卓越技师试点班相关管理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卓越技师培养教学改革,对参与的教师工作量按1.5倍计算;采取导师制指导方法,开展“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制订教师培养计划,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确保50%的专业教学由企业兼职教师担任,30%的教学任务在企业中完成;成立卓越技师督导小组,督导、检查卓越技师试点班的教学质量。
|
67
|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 “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林业技术-工营造林技师、园林技术-园林技师、木材加工技术-木材检验技师)
| 改革目标: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在本专业领域工作五年左右,能够获取技师资格高技能人才。主要任务:1.设计“卓越技师”培养方案;2.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3.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4.深化教学改革;5、建设双师师资团队。具体措施:1.实施“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将行业技师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教学,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任务)的课程体系;3.配备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兼职师资队伍;4.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5.加强校际交流,拓展学生视野。
|
68
|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 “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及工种:应用电子-维修电工、无线电调试工、无线电装接工;数控技术-数控机床操作工;土木建筑-施工员;移动通信技术-网络优化测试员、基站建设维护员)
| 改革目标: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建立高中职全面衔接的职教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任务:1.构建政校企紧密结合的职教集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2.制订“卓越技师计划”的校内和企业阶段培养方案。3.完善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4.强化技师背景的实训指导团队建设。具体措施:1.依托职教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校企联合培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2.采取“2+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4.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5.建立社会服务平台,增强社会服务能力。6.成立产品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
69
| 黎明职业大学
| “卓越技师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及工种:服装设计-服装定制工)
| 改革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服装定制工国家技师资格为标准,改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素质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技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任务:1.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校企合作的技师人才培养体系;2.根据服装定制工技师职业资格标准,构建服装设计专业技师培养课程体系和培养标准;3.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校内外技师培养实训体系。具体措施:1.成立校企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研究技师培养计划;2.启动服装设计专业“卓越技师计划”;3.优化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实践教学;4.创建“教师—技师”的双师培育新机制;5.完善以技师培养考评为基础的实训基地。
|
70
|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及工种: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工、变电检修、输配电线路施工工种)
| 改革目标: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专项精湛技能的电力生产一线技师人才。主要任务:1.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机制;2.制定切实可行的“卓越技师教育”培养方案;3.建设“卓越技师教育”校内外实训基地;4.改革教育教学模式,突出精湛技能训练;5.与企业联合培养师资队伍。具体措施:1.成立“卓越技师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指导委员会;2.采取“2+1”培养模式,要确保学生在企业有1年的工作经历,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改革;3.建设与电力生产需要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采用“边做边学、学做一体”的教育模式,缩短企业适应期;4.成立“电气设备检测和安装”服务中心,开展对外服务,培养工程师型师资队伍;5.校企合作编写“技师教育”教材。
|
71
| 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
| “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及工种:雕塑艺术设计、艺术设计-陶瓷产品设计师、陶瓷装饰工)
| 改革目标:培养陶瓷行业造型设计与开发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创新意识和持久竞争力的陶瓷行业领域优秀技师人才。主要任务:1.制订“卓越计划”高职层次的校内和企业阶段培养方案。2.构建企业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的校企战略合作机制。3.完善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4.强化资深陶瓷行业背景师资建设。5.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方式改革。具体措施:1.分别成立校企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2.采取“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和“232”培养模式,分批启动“卓越计划”。3.创建“双师”培育新机制,完善在企业建立“教授工作室”模式。4.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推行“课证融合”的培养计划和双证书制度。5.校企双向互动,共建实训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6.加强校际交流与校企合作,拓展学生视野。
|
72
| 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及工种: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模具设计与制造-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用户通信终端设备维修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车工)
| 改革目标:培养专业知识扎实、技艺技能精湛、发展潜力良好,具有解决复杂工艺难题能力的生产第一线技术骨干和生产现场的技术带头人。主要任务:1.搭建开放的“政校行企”合作的“卓越技师”培养平台;2.系统设计“卓越技师”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和研发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与教学标准;3.改革和创新“卓越技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4.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体措施:1.建立新的技师人才培养机制;2. 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3. 突出技师人才的职业特点,强化操作技能,实行“双证书”制度;4.突出学生从事实际工作和处理现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5.校企合作建设“双师” 结构教学团队;6.成立闽台技师培养合作中心。
|
73
| 泉州理工职业学院
| “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及工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维修技师、汽车检测工)
| 改革目标:以“校企融合,工学交替”为准则进一步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实战、技能竞赛等手段培养出一批达到技师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专业毕业生95%以上实现“三证”毕业(毕业文凭+机动车驾驶证+高级工或技师职业资格证)。主要任务:1.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结合行业发展动向及企业需求,厘清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2.加大课程、教材的建设和整合力度,以省级精品课程、特色教材为目标,实现课程标准化,将职业技能证书融入专业课程体系。3.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校内课堂理论与实操同步,校内教学与企业顶岗并行。4.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省级以上专业职业技能竞赛,高质量地落实毕业前顶岗实习。5.密切跟踪反馈毕业生就业情况,探索校企零距离的高职教育模式,推动“院校—企业—院校—企业”的循环互动过程。具体措施:1.着力加强高端专业带头团队和双师型师资建设。2.重点建设具备生产能力的校内实训基地和一体化教室。3.进一步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董事会及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的充分支持,使校企合作具有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载体和平台,进一步校企的良性互动。4.建立一套务实、高效的教学运行和质量监控制度;建立一套敏捷、准确的项目成效的评估、反馈机制。5.进一步加强实习生就业观念的教育。
|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试点
| 74
|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建筑工程技术、影视动画、光电子技术)
| 改革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共建集教学、生产、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社会紧缺的高技能型人才,为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
主要任务: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及利益相关群体多方参与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完善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构建实训教学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根据各自专业特点,构建生产性实训教学内容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为企业培训员工等。具体措施:成立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按照“企业需求优先,校企合作双赢”的原则,以“校中厂”建设为抓手,建立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机制;修订、制订生产性实训基地相关制度;通过“双师”双向交流、校企双向服务,构建实训教学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与企业合作编写生产性实训指南和实训考核评价体系;校企共同开展横向课题,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开展社会培训及校内外职业技能鉴定。
|
75
|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林业技术、森林保护技术、园林技术)
| 改革目标:建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任务:1.探索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新机制;2.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长效运营管理模式;3.构建真实情景训练的实训教学体系;4.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学生技能的课堂、教师科研的平台、良种繁育的基地、生产示范的窗口”。具体措施:1.校企合作成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小组;2.联合行业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3.按照“校中厂”建设思路,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4.项目化开发实训教学方式;5.加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6.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对外承接职业培训、技术服务项目,围绕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训。
|
76
|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安全技术管理、电气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
| 改革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建设融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真实性、服务性和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任务:1.构建政府、学院、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新模式,建设成校企共建共享模式的汽车实训基地,以产促学、以产养学模式的电器产品制造实训基地以及校企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模式的材料成型加工与科技开发中心等。2.建设生产性实训教学运作团队。3.建设生产性实训教学内容体系,探索“校中厂”、“厂中校”、“做中学”等实践教学模式。4.建立健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相关管理制度。具体措施:1.转变思想观念,着眼于引入市场机制,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将专业教学和企业的生产过程有机结合,有选择地开展多种模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使教学过程具有生产性和服务性。2.校企双向介入、人员互动,共建实训教学团队。3.规范、完善生产性实训教学文件。4.构建长效合作机制,校企共管实训教学过程。5.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生产性实训质量监控体系。6、完善生产性实训考核评价体系,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
77
|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专业:食品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
| 改革目标:校企合作建设集生产性实训、技能竞赛、专业素质拓展训练、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对外技术开发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外综合性、生产性实训基地,打造区域相关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心。主要任务:1.在学校层面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企战略联盟;2.试点专业校企合作分别制订和实施“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3.试点专业校企合作开发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教学项目,整合相关实训教学资源;4.在学校层面制定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5.承担相关专业生产性实训、技能竞赛、专业素质拓展训练、职业技能培训、对外技术开发服务等任务。具体措施:1.试点专业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运行各专业所构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修改与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实训项目开发与企业工作任务紧密对接;3.委派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参与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研究与开发;4.不断探索与完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组织与运行机制;5.制定与完善“校企战略联盟”章程,探索校企合作新形式;6.对试点专业逐年实施“教师技能提升工程”,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
78
|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数控技术、应用电子)
| 改革目标:按企业标准建立生产车间,把企业的真实产品引入校内进行生产,为学生的校内实训提供一个真实的生产实践平台,同时达到为社会服务的目标。主要任务:1.建立完备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2.建立与企业沟通的渠道和长效的合作机制。3.企业技师的指导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学生的顶岗实习制度。具体措施:1.引进企业的技术人才,建立生产与教学结合的团队。2.与龙工集团、剑桥电子等企业合作、签订协议引进产品项目进行生产。 3.建立学生的顶岗实习制度。
|
79
|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LED光电子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光电子技术)
| 改革目标:探索与实践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和运行模式,建设适应“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集实践教学、生产性实训、项目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LED光电子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任务:1.调查、收集与分析有关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明确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与建设要求。2.建立融生产、教学于一体的学习型的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推进教学改革。3.建立有利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稳定生产和长期发展建设模式。4.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建设。 具体措施:1.成立校企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2.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优化培养方案,增设企业课程。4.创建双师培育新机制。5.大力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和评价考核方式。
|
80
|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专业:食品加工技术)
| 改革目标:建成集学生实习、技能竞赛、教师科研及工业生产的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拓展学生职业素质,提高企业员工专业素质。主要任务:1.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2.试点专业校企合作开发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教学项目,整合相关实训教学资源;3.承担相关专业生产性实训、技能竞赛、专业素质拓展训练、职业技能培训、对外技术开发服务等任务;4.发挥科研优势,以研促教、以研促学、以研促产。具体措施:1.完善校企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2.制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3.编写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适用教材或指导书;4.规范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的组织与管理;5.建立“双岗、双责”校内外融合的师资队伍。
|
81
| 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应用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 改革目标:建设具有生产性实训项目、真实职场环境与氛围、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企业化管理机制的集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共享型多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任务:1.校企合作开发来源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项目;2.营造具有真实职场氛围的环境;3.配备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4.建立企业化的管理机制。具体措施:1.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2.依托产业园区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园中校);3.引企入校,建设校内产业园(校中园)4.实行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双岗双职”;
|
82
|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校行企深度融合共建生物医药生产性实训基地”改革试点(试点专业:生物制药技术、药学、医药营销)
| 改革目标: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学校三方联动,共建生物医药生产性基地。主要任务与措施:1.校企签署 “双主体”合作办学协议;2.校企行合作成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小组;3.联合行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4.按照“厂中校”建设思路,与行企业共建生产车间;5.开发真实情景训练的实训教学体系,校企合作开发实训课程;6.校行企业共建实训教学团队。
|
83
|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专业:中药、药学、生物制药技术)
| 改革目标: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实现“开放式办学”,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生产、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主要任务:1.构建校企战略同盟,校企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可从事生产及开展医疗服务的实训基地;2.制定校内和企业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服务功能;3.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社会培训功能;4.强化校企合作与交流,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职业技能鉴定功能向企业及社会开放。具体措施:1.与漳州市中医院合作建设的“中药制剂大楼”,建设三条中药制剂生产线;2.建设“附属漳州市口腔专科医院”,成义齿加工中心,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3.将与福州明视眼镜公司、台湾宝岛眼镜公司开展合作视光学技术服务;4.与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共建药用植物园;5.建成护理实训基地模拟病房。
|
84
| 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
|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
| 改革目标: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教学载体产品化、教学环境真实化、教学人员双师化、教学管理企业化。主要任务:1.整体教学设计来自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项目。 2.设计和建设真实(或仿真)职场环境和氛围的教学环境。3.配备双师素质结构的项目教学团队。4.建立以质量与效益并重的企业化管理机制。具体措施:1.学院成立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2.聘请典型企业技术主管与技术骨干,共同研讨、筛选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3.提出实训条件建设设计方案的同时,也拿出职场环境氛围的建设方案。4.建立由校企人员共同参加的专业教学团队。5.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化运作的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
85
| 武夷山职业学院
|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专业:茶叶生产加工技术)
| 改革目标:把培养层次定位在“高技能”上,促进学生走高技能教育、高技能运作、高技能就业之路。主要任务:1.强化校企合作,制订“合作计划”。2.编订生产实训指导书。3.完善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4.研究和加强教学方式改革。5.强化生产指导老师建设。6.将实训课程渗透教学过程。具体措施:1.成立茶叶生产专业指导委员会。2.采取“1.5+0.5+0.5”培养模式。3.优化培养方案,增设企业课程。4.创建“教师—技师”双师培育新机制。5.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6.加强校际交流,拓展学生视野。
|
双师型队伍建设改革试点
| 86
| 黎明职业大学
| “双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
| 改革目标:深化校企合作,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发展型“双师”专业教学团队。并能适应企业技术升级的需要,实现“双师”素质动态发展。主要任务:1.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2.健全规章制度,职业资格认证与技术研发能力考评相结合,资格认证与动态发展相结合。具体措施:1.制定建设方案,签署校企专项合作协议;2.制定《“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三年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实施计划;3.修订《“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完善考评指标体系;4.实行专业课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和实训指导的制度,专兼职教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5.实行专业课教师企业挂职和职业资格提升激励机制。
|
87
|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国际商务、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工商管理、市场营销)
| 改革目标:校企融合、闽台合作,培养企业实战经验、教学理论功底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任务:1.个人培养:制定“双师技能精进计划(MTIP)”,多途径培养和提高教师个人专业实践经验和业务技能。2.团队构建:按岗位群或工作领域形成专长互补、分工合理、层次清晰的教师团队。具体措施:1.实施“派出去、引进来、招到校”的人才政策。2.建立双师型教师“上岗考核、动态评价、激励和保障”的资格认定及管理保障体系。3.闽台校企合作建立双师培训中心,分批有层次启动“双师技能精进计划(MTIP)”。4.以产学合作中心、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科技研究中心为平台,通过开展企业专案研究,提高双师水平。
|
88
|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双师型队伍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安全技术管理、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
| 改革目标:依托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教学团队,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理论水平高、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有较强生产过程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试点专业具备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90%以上,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和“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主要任务:1.通过制度创新,突破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制约。2.构建福建省高职“双师型教师”教育示范模式,为海西建设培养满足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市场第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持。3.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由兼职教师承担专业教学课时达50%。具体措施:1.成立校企“双师型教师”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2.与所在专业最新生产和研究单位签订“双师型教师”合作培养框架协议,建立最新生产技术和创新培养基地。3.加强对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培训,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知识水平。4.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提高教师技术运用能力,拟采取“2+1”和“1+1”培养模式,分批启动“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5.加大兼职教师建设力度,积极聘请行业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6.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外出培训和主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研课题相结合,为企业服务和接受企业培训、到企业锻炼相结合等方式,用项目建设带动专业教学团队的培养,同时使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成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成长平台。
|
89
|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 “双师型队伍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数控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
| 改革目标:通过培养、培训、激励等方式尽快建设一支“学历结构合理、业务技能精尖、素质全面”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主要任务:1. 建立“教师—技师”双师培育机制;构建“校-校-企”合作师资培养模式,实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逐步拓展教师下企业以及企业专家进学校的渠道,使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2;具有技师(高级技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资格教师占专职教师的80%以上;完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具体措施:1.开展高职“双师型团队导师制”课题研究。2.制定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3.建立“双师型”教师“三级立体培训系统”。4.发挥“校企合作处”的作用,创造“双师”培养条件,专业教师实施个人“双师”素质培养计划。5.鼓励教师承担企业横向科研课题和技术开发项目。6.规划实施青年教师“说课”计划,全面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
90
|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技术)
| 改革目标: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达到90%、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比例达到50%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主要任务:实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人一案培养计划,引进、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和台湾相关院校教授作为专业带头人,聘任一批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派遣专任教师到企业中服务与实践、出国进修等途径,提升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名师示范课”工程,组建一支具有教学、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双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具体措施: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进修学习、访问交流,参加境内外各类培训,教师每年下企业锻炼2个月以上,鼓励教师参与教科研项目开发与社会服务;改革学院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办法,逐步实现在编人员与企业兼职教师同等待遇;构建“双师”双向交流、校企双向服务的机制,以项目合作形式开展校企之间新产品的研制、技术应用、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以结对子的方式共同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达到“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角色互换的目的,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各专业建立不少于100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
91
|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会计电算化、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
| 改革目标:与企业深层次“融通式”合作,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理论水平高、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引领福建省高职高专文科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主要任务:1、与企业深层次“融通式”合作,形成教师理论研修与企业实践并重、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并举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2、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构建一支高水平的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具体措施: 1、完善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2、鼓励专业教师兼职创业锻炼;3、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4、形成双师“上岗考核、动态评价、激励和保障”资格认定及管理保障体系;5、推进专业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队伍建设;6、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培养“双师型”教师。
|
92
|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专业:临床医学、护理、药学、生物制药技术、医药营销、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医学、卫生检验检疫)
| 改革目标: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专兼结合、以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为主导、以“双师”素质师资为主体、“双师”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的教师队伍。主要任务:1.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方案;2.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新机制;3.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和兼职教师等四支队伍;4.重点专业的“双师”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 具体措施:1.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2.创立“三依托三结合”双师培养模式;3.制定优惠政策,通过考评取得技术职务资格证书;4.参加企业实践,评审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或考取国家注册执业资格证书;5.参与企业应用技术研究;6.加大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力度,实现专兼职教师“理论+实践”卓越化。
|
93
|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
| 改革目标:以优秀教学团队为基础,通过校企合作、闽台联合培养、项目驱动等手段,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执教能力强、专兼一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有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主要任务:1.探索有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2.建立健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制度。3.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执教能力强、专兼一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措施:1.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与管理制度。2.实施校企双岗制,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3.以企业项目为驱动,闽台联合开展 “行业名师”培养工程。4.鼓励专业教师参加技能培训。5.建立“专业双带头人”制度。6.建立一支稳定的行业兼职专业教师队伍。
|
94
|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林业技术、园林技术、木材加工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电算化、建筑工程技术)
| 改革目标: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专兼结合、以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为主导、以“双师”素质师资为主体、“双师”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的教师队伍。主要任务:1.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方案;2.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新机制;3.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和兼职教师等四支队伍;4.重点专业的“双师”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具体措施:1.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2.创立“三依托三结合”双师培养模式;3.制定优惠政策,通过考评取得技术职务资格证书;4.参加企业实践,评审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或考取国家注册执业资格证书;5.参与企业应用技术研究;6.加大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力度,实现专兼职教师“理论+实践”卓越化。
|
校企合作教材建设改革试点
| 95
|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 “校企合作教材建设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畜牧兽医、园艺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
| 改革目标:编写适应海西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需要,能体现学院专业特色和岗位职业技术标准,符合我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实际的校企合作教材。主要任务:1.建立校企合作教材建设机制。2.编写出版试点专业核心课程校企合作教材。3.充分体现岗位职业技术标准。4.完全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实际。具体措施:1.试点专业分别成立校企合作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2.制订校企合作教材三年建设计划。3.确定校企合作教材编写的具体方案。4.组织开展合作教材的编审、推荐和出版工作。
|
96
|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校企合作教材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市政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 改革目标: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和我院省级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内涵要求,开展校企合作教材建设,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教材更加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加贴近企业生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主要任务:1.教材的编写要紧密联系企业生产实际,并以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为出发点写好教材。2.教材的编写要根据企业的岗位的职能需求进行。3.引入相关企业岗位工作标准开展教材建设。4.把最新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引入到教材中。具体措施:1.要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调研,以生产过程的岗位设置、岗位技能要求、岗位生产情况为指导,开发校企合作教材的建设。2.每一专业遴选若干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要至少联系两至三家有实质性合作的企业专家参与,合作企事业单位应是该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3.着力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案例),将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等编入教材,开发出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教材。
|
97
|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 “现代物流业校企合作教材建设”改革试点(试点专业: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实务)
| 改革目标:探索建立项目管理体制,校企“双主体”共建编写教材,以培养海西物流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为核心,以推行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组织编写体现物流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实训教材和体现物流服务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专业课程教材。任务措施:教材面向海西港口物流和临港企业物流,从事综合运输代理、物流报关报检的国际物流,各类物流据点的储运组织和调度的仓储运输,各类生产制造、商贸服务的资源配置计划和生产物流管理的实际内容。包括:仓储物流实训、国际物流实训、企业物流实训、市场调研实训、营销策划实训、电子商务实训、报关业务实训;体现物流服务工作过程的9本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材:物流管理基础、仓储业务管理、运输组织管理、配送作业管理、国际货运代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管理 、物流服务营销、物流设施设备操作。
|
98
|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 “校企合作教材建设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林业技术、园林技术、木材加工技术、林业信息技术、物流管理)
| 改革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为基础,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开发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材。主要任务:1.遴选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名称和种类;2.制定校企合作教材的编写标准及编写规范;3.组织编写校企合作教材的课程标准与考核方法;4.校企合作教材开发;5.组织校企合作教材的审编;6.出版和合作推广。具体措施:1.校企共同组建教材建设工作小组;2.制定校企合作教材立项评审指标体系;3.签订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协议;4.组织专家对教材评审。
|
99
| 泉州华光摄影艺术职业学院
| “校企合作教材建设计划”改革试点(试点专业:鞋类设计与工艺、服装设计、摄影摄像)
| 改革目标:全面融入台商开发区鞋服企业生产与发展需要,设计研发不同款式的鞋服产品,提升学生的设计创新研发能力,产品广告摄影摄像水平。培养鞋服行业急需的创新研发和营销的高技能型人才。主要任务:1.紧密校企合作,注重工学结合教学内容和创新型拓展实践教学题材。2.组建专业教师与台商企业技师为主导的教材建设团队。具体措施:1.教材建设以鞋服工业款式设计、科研实践、创新研发和工艺技术岗位群为目柡,突出职业能力实训。2.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强化鞋服行业核心技术教学内容。3.成立泉州华光学院 “校企合作教材建设领导小组”。
|
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 100
|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校企联合培养医学高技能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
| 改革目标:学校和医院开展一体化办学,共同培养面向农村、社区的临床医学、护理、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专科人才。主要任务与措施:学校和医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并成立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课程和教材;医院安排学生顶岗实习;院系合一。
|
101
|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 “校企(院)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护理)
| 改革目标:学校和医院一体化联合办学,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共同培养适应临产第一线护理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主要任务:成立校企(院)合作理事会;签订校企(院)合作办学协议;合作培养师资;合作开展教学改革综合试验项目;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发课程和教材;医院安排学生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院系合一。
|
102
|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 “校企联合培养文化创意类专业高技能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影视动画、室内设计、新闻采编与制作、会展策划与管理)
| 改革目标:培养文化创意基础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领域的优秀创意制作人才。主要任务:1.构建校企战略联盟体。2.制订“文化创意类专业”大专层次的校内和企业阶段培养方案。3.完善拓展校外内实践教学基地。4.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强化“双师型”师资建设。6.将文化创意高等教育向中职教育阶段延伸。具体措施:1.成立校企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2.采取“项目实战”培养模式,分批启动“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3.优化培养方案,增设企业课程。4.创建“教师—设计师”双师培育新机制。5.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6.加强校际交流,拓展学生视野。7.为“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向中职教育延伸提供支持。8.成立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闽台文化创意教育研究中心。
|
103
|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 “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应用电子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
| 改革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熟练动手能力,全面综合素质的电梯行业安装、维保、调试高技能人才。
主要任务:主要培训面向在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学生、以及本省电梯行业各企事业单位技术工人等。1.探索政府、学院、行业、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模式。2.探索政府、学院、行业、企业共建行业人才培训基地的新模式。3.根据电梯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构建电梯行业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培养标准。具体措施:通过调研本省及周边省份电梯行业的发展情况、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培训计划;在完善校企合作办学基础上,引入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行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立福建省电梯行业人才培训中心和电梯产品检测中心。
|
104
|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 “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水产养殖技术)
| 改革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具有创新思维、综合素质全面和职业融入程度高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主要任务:1.构建理事会模式下校企合作新机制;2.探索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新模式;3.试点专业建成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逐步做到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实行准市场化运作。具体措施:1.校企加大对试点专业的资金投入;2.制定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共育的制度与措施;3.校企共同制定基于职业与岗位背景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4.实施毕业生“技能提升工程”,即毕业生返校考取技师证。
|
105
|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
| “校企联合培养纺织类专业高技能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现代纺织技术、染整技术)
| 主要任务:1.进行现代纺织技术、染整技术培养方案的改革。2.研究和加强教学方式改革。3.建成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实行准市场化运作的“开放性、共享型”实训基地。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措施:1.成立校企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2.采取“2.25+0.75”培养模式,增强学生技能。3.创建“教师—工程师”双师培育新机制。4.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5.通过对高职校内外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内容的研究,确定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内容。
|
106
| 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
| “校企联合培养茶类专业高技能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文化)
| 改革目标: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探索“校企同步、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把学院办成全国茶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主要任务:1.构建校企合作培养茶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2.制定和提出特色模式的总体规划。3.总结推广“校企同步、工学结合”教育改革模式下的茶学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具体措施:1.构建校企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2.产教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相互融通。3.学做合一,车间生产、门市销售与课程教学一体化。4.聘用、引进茶专业人才,充实专业教学团队。5.加强培训,提升教师队伍实际操作能力。
|
107
| 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
| “校企联合培养通信类专业高技能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通信系统运行管理、通信网络与设备、移动通信技术)
| 改革目标:与学院举办方上市企业国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全面合作关系,校企深度融合,联合培养通信类专业高技能人才。主要任务:1.构建校企战略联盟体。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3.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4.完善拓展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5.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措施:1.由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定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校企共同组建教研室、开发企业课程、编写“通信勘察”等教材。3.试点专业与国脉科技公司通信维护事业部和通信设计事业部紧密结合,将核心课程搬到工作岗位现场进行授课,工学交替。4.派遣专任教师到企业实习,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5.组建“TMT科学研究院”,由企业技术人员、学院专任教师、优秀学生共同完成企业实际课题。
|
108
|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 “校企联合培养商科类高技能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会计、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
| 改革目标:坚持学校提出的“为商界打造人才,为人才打造品牌”的人才培养方针,通过完善“一种模式”、建设“两大基地”、搭建“三个平台”、构建“四个体系”的方式努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培养“经邦济世、贸达天下”的商科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任务:1.完善 “素能、校企、课证”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建设校内商科类综合实训基地和紧密型校外产学研合作实践实习基地;3.搭建学生闽商素质养成平台、校企合作平台、社会服务平台;4.构建形成“岗位能力型”课程体系,建成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开放式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兼教学团队。具体措施:1.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2.互派专家,开展业务交流;3.无缝链接,实施工学结合计划;4.项目驱动,合作编写工学结合培训教材;5.校企互动,提高教学质量;6.文化交流,提高校企综合实力。
|
109
|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 “商科类专业综合模拟实践教学试验项目”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会计、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
| 改革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岗位实战能力为主轴,完成跨专业实践的实验室建设,建成跨专业综合模拟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实施综合模拟实践教学工作,并在全省商科类综合实践教学上起示范性作用。主要任务: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活动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职业迁移能力和岗位实战能力。具体措施:改革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精心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开发实践教学软件,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创建“团队式”新型教学团队,创新实验教学组织形式。
|
110
| 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高职乡村(全科)医生订单定向免费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 改革目标:探讨和构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乡村全科医生。主要任务:调研厦门市农村对村级乡村全科医生的需求,落实定向招生政策和办法;制定乡村全科医生方向的培养方案,探索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3年培养过程,探索毕业后1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方式。具体措施: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乡村全科医生列为重点项目,制订配套政策,定向招收新生免费培养,实施“四个1”培养模式。
|
111
|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
| 改革目标:将紧紧围绕福建省重点发展的IT产业,校企联合办学,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全面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任务:1.构建校企合作、互惠双赢有利于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体制机制。2.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构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4.完善“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训基地。5.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体措施:1.建立学院-系-专业三级校企合作体制架构;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互利共赢。2.面向福建省机械、电子、软件产业人才需求,开展订单培养,建立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3.深入行业企业分析调研,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及学习情境的设计工作。4.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大力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5.通过引进、聘任、培训、挂职等多种方式建立专兼结合的具有教学、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双师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建立“校中厂”、“校中厂”实训基地,满足高技能型人才培养。6.开展多种职业技能竞赛、实务专题设计与文化艺术演出等活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7.加强闽台合作、校际合作拓展学生视野。
|
112
| 厦门华厦职业学院
| “校企联合培养物流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物流管理)
| 改革目标:在地方政府统筹与支持下,配合区域产业发展目标,整合职业院校、行业协会或企业集团等多方资源(力量)合作共建的物流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平台),为物流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人才,探索职业教育多方合作、多模式的办学机制。主要任务:1.成立“厦门市校企合作物流人才培养服务中心”,为厦门市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搭建产学合作、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和就业基地。2.承接 “厦门市校企合作物流人才培养服务中心”的下达的关于厦门市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来自企(行)业专业人才的“兼职教师师资库”的建设工作3.为物流企业提供岗位人才招聘选拔、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工作,开展多方面、多模式的委托代理等人才服务合作。具体措施:1.成立理事会领导下的“厦门华厦物流培训学院”。2.开展“厦门市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师资库建设”。3.将物流管理专业列为拳头专业加以建设4.打造物流人才培养的专门职业学院(二级学院)。
|
113
|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 “以实验艺术团为载体,构建高职艺术教育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改革试点
| 改革目标:将学院实验艺术团建设成一个完全按照文化市场机制运作的演艺企业,并以此为载体,构建高职艺术教育各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主要任务:1.通过实验艺术团的建设构建音乐舞蹈等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2.通过演艺活动检验各专业是否符合文艺市场的人才需求。3.推动学院“产、学、研”的开展。4.扩大学院的办学影响。5.加快与台湾的交流与合作,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现行先试。具体措施:1.对本省演艺市场、企业进行调研,规划出艺术团的机构机制。2.打造一台精品剧目。3.使学院现有的演出活动纳入市场化运作的轨道。4.与其他艺术院团、企业、地方政府共同开发演出项目。
|
综合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 114
| 厦门大学
| “校地、校企战略合作”改革试点
| 改革目标:努力为海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主要任务:推进拓展与部委、地方和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创新战略合作新模式,增强主动服务海西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教育、科技、产业协调发展。具体措施:1.强化服务发展意识。2.推进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继续重点共建厦门大学协议书》落实。深化与新疆、厦门、漳州、泉州、赣州、中航工业、大唐国际、国核技等的战略合作,积极拓展与国家海洋局、汕头、中广核等部委、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3.扎实推进《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行动计划》。突出海西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构筑科技创新平台。深入开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研究。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4.制定实施服务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市的发展行动计划。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提升支柱产业发展水平。
|
115
| 福建农林大学
| “构建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服务平台”改革试点
| 目标和任务:1.根据海西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之1-2个产业平台的建设为试点,探索“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宏观监控;政府委托,多方参与,发挥优势;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三方共羸”的高校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新机制。2.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核心,创新建设高校社会服务四大平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技能培训平台、信息咨询与技术服务平台、资源共建共享与开放平台),成为面向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中心、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中心、企业与社会专业人才培训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和资源中心。3.构建高校社会服务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新模式。4.构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海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学改革方案,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等。5.建立有利于高校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和相关政策,制定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建立合理、良性的社会服务系统。具体措施:1.以福建省委、福建省政府举办的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为纽带,借鉴台湾著名高校一流的服务体系、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以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之1-2个产业平台的建设为试点,建立由政府牵头,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参与,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2.通过建立人才网络平台、高校技术团队、专家会议研讨等形式,建立有利于高校社会服务平台建设相应的体制、机制,制定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建立合理、良性的社会服务系统和相关政策。3.创新高校科研体制、社区服务体制和文化服务体制,增强高校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把人才、基地和项目捆绑起来,有组织地进行科研,建设一批持续产生重大科研成果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立有利于相关科技集成创新的新型组织机构。4.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各类现有服务平台或政府扶持鼓励之项目为纽带,将人才培养与平台、项目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引领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服务创新。5.创新高校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结合的管理运行“四机制”,即企业深度参与教学机制、高校科技服务换实习基地机制、师生实践能力提高长效机制、校际资源共享机制。
|
116
| 福建农林大学
| “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植物保护、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医学、农学、园艺)
| 主要任务:重点以植物保护、生物科学、木材科学与工程、动物医学、农学、园艺等专业为试点探索理农、农工、农科与管理、农科与经济相结合的跨学科、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选拔制度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以培养海西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措施:招生:选择以上试点专业的优秀学生进入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试点班进行培养。培养与管理:学校专门成立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试点改革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并协调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的管理工作,包括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试点专业的人才选拔制度、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等,各试点专业所在学院成立学院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试点改革专门指导小组负责试验班的具体工作。
|
117
| 福建农林大学
| “与经济建设及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示范”改革试点
| 1.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单位达到10-15个,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考核,共同塑造人文理念,提高学生素质。2.“分流式”培养每个专业确立2-3个分流方向。广泛调研,找准分流方向。充分论证,确立培养方案,导入“一教双证或多证”。多元师资,实施培养方案。真正达到毕业生分流不同行业、多元化发展的目的。3.构建“参战式” 培养模式。参与科研项目,让学生备战经济建设主战场。强化集中实践,让学生投身战经济建设主战场。改革实验实习,让学生贴近经济建设主战场。丰富校园文化,让学生适应经济建设主战场。建立学生到工厂、企业、农村、社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保证生产一线实践的时间不少于半年。4.构建“综合式” 培养模式。操作过程根据具体情况把“订单式”、 “分流式”和“参战式”培养模式有机地组合,形成互作效应。5.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化教师队伍。
|
118
| 集美大学
| “实施海峡两岸船员培训、考试和发证合作方案”改革试点(试点专业:航海技术、轮机工程)
| 改革目标:实现台湾船员取得符合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要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证书。五年内拟合作培训1000人船员。主要任务与具体措施:1.获得船员培训、考试和发证主管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的批准。2.与台湾航海院校、航运企业、船东协会以及海员工会等相关机构达成共识。3.争取航运企业支持,多方筹措资金。4.开展合作培训。
|
119
| 厦门理工学院
| “‘亲产业’大学的体系构建与实践”改革试点
| 改革目标:通过深化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实践创新,构建起具有海西(厦门)鲜明特色的亲产业大学办学体系,以实现《厦门理工学院2011-2015年建设与发展规划》中所提出的“力争建设成为特色、精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海西一流亲产业大学”办学体系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1.加强与海外“亲产业”、技术应用型大学办学模式的调研、学习与交流,建立合作办学的有效机制;2.加强地方(区域性)大学的办学理念、定位、办学模式研究,加强产业结构与学科专业结构互动研究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理论研究,为构建“亲产业”的应用型大学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3.加强海西(厦漳泉经济圈)产业结构发展与调整的现状调研,根据其产业结构对人才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规格的需求,调整并优化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体系,以使其与海西(厦门)地区产业发展亲密互动;4.建立“政—产—学—研”有效的协调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基地系统,通过厦门理工学院服务海西(厦门)教育行动计划,切实提高学校服务海西(厦门)地方社会经济的能力和水平;5.通过系统的办学体制创新与治校方略改革,构建起以“氛围营造——理念创新——定位准确——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互动——课程体系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改革——实践条件保障——“双师型”师资优化——国际合作——科技转化——服务海西——‘政产学研’”融为一体的海西一流的“亲产业”大学的新体系。
|
120
| 厦门理工学院
|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改革试点
| 改革目标: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扩招、人才培养质量下滑态势凸显、高等学校社会公信力下降、高等教育信任危机加剧的现状,率先转变教育观念,在厦门理工学院本科教育中,尝试进行“实施 ‘严出’培养,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试点,探索一条适合我国高等教育从“严进宽出”的现行教育体制,向“宽进严出”的现代教育体制转型的途径,不断革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管理制度,逐步过渡到“弹性学制下的完全学分制”,引导大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严把人才培养出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任务:1.做好严出实施之前的师生宣传动员及解释工作。2.根据调研设计我校严出方案的基本架构,确定最终的严出实施方案。3.做好严出相关制度的建设工作。4.做好严出实施方案的各种保障及支持工作。5.逐步向实施完全学分制过渡,完善现有的“弹性学制”。主要措施:做好“严出”制度建设;2.严格课程标准和要求;3.严格考核标准;4.加强教风、考风、学风的一体化建设;5.完善科学客观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6.全面实施完全学分制。
|
121
|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 “探索与完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 主要任务:面向产业需求,实施校企融合,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协商制定产学研用联合人才合作体制,培养应用型人才。具体措施:1.面向产业需求,进行财务管理人才知识与技能要求调查分析;2.通过校企协商制定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3.实施以高校教师为理论指导和以企业项目管理人员为实践指导的“双导师”制;4.实施人才培养方案;5.探索校企双方深度融合机制,将合作延伸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6.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师资队伍的新途径,以联合人才合作体制构建为契机,培养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建和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
122
|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 “独立学院师资队伍长效机制建设”改革试点
| 主要任务: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机制,分析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含辅导员)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教师留用、考核评价、教师成长、队伍稳定、结构优化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具体措施:1.进行独立学院教师队伍面临机遇和挑战分析;2.建立教师留用机制;3.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4.建立导师辅导、攻读学位、外出进修等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相关机制;5.通过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增加教师队伍稳定性;6.制定教师结构优化的相关机制。
|
123
| 闽江学院
| “中外合作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国际金融、国际会计)
| 改革目标:1.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建立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2.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国际化程度,从而提升综合办学水平;3.创建示范性中外合作教育机构。主要任务:1.巩固现有中澳合作办学成果;2.在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指导下,实施本科国际课程教育项目;3.组建中外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4.培养具有国际专业水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国际化应用型金融、会计专业人才。具体措施:1.明确特色定位,营造国际学院的文化氛围,创建中外合作办学品牌;2.举办本科国际课程教育项目,引入美国大学优质教育资源;3.大力引进外籍教师及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中方师资,组织教师和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国内及海外培训;4.成立中美课程质量委员会,建立美国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5.引进美国大学先进的办学模式,建立以雅思、托福为目标的英语课程体系、素质教育为主线的美国通识课程体系和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专业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国际参与与竞争能力;6.通过学分转移、学历互认,保证良好的教育衔接,鼓励学生赴美深造,攻读美国大学的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7.大力加强招生与就业工作,不断提升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影响力;8.继续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拓宽合作办学渠道,努力搭建多元化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
124
| 漳州师范学院
| “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改革试点
| 目标和任务:通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平台,从师范专业招生制度改革、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计划调整、毕业就业选择等方面,促使高师院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以及中小学校的合作管理与协力运作,统筹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各方资源,建立师范本科专业教育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方案,构建中小学教师一体化培育机制,培养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锐意创新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卓越中小学教师队伍。具体措施:1.职前教育试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择、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建立师范生教师能力考核体系和技能测试标准;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强化教师实践教学,建立本科师范生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培养改革试点;建立高校、政府、中小学校统筹协调的师范专业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2.建立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训中心,构建卓越教师合理的能力考核体系与技能测试标准,以及毕业生质量考核标准;通过教师教育能力考核和技能测试,为本科生和教育硕士发放校内证书,作为毕业前提条件;深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试点班,形成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特色的中小学教师人才培养方案。3.联合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
125
| 福建江夏学院
| “探索建立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革试点
| 改革目标:用3— 5年时间分阶段优化推进,探索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强化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任务:1.制定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2.建立理论教学与集中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运行与保障机制;3.加强组织领导,设立实践教学管理机构;4.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5.加大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保障力度;6.建设校内实验室、学生创新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7.探索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教学手段、方法及检查、评估体系;8.配套管理制度与激励措施保障。主要措施:1.制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革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分步实施,整体推进。2.压缩理论教学课时,改革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建设实践教学课程,形成“通识实践”+“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现场实习”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3.实施“理论教学周”+“实践教学周”等教学运行制度;4.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并配足配强管理人员;5.投入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总额不低于800万;6.建设校内实验室、学生创新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配备教辅人员;7.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8.实施“多形式、宽口径、广面向”的实验室开放式管理模式;9.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平台,建设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10.开展实践教学教材建设;11.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等配套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实验项目以及师生实践创新奖励办法等激励措施。
|
126
|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
| “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市场营销、电子商务)
| 改革目标:经过五年的分阶段优化推进,构建出一个面向海西建设和两岸合作交流、突出民办高校特色、针对现阶段高校学生特点、创新意识浓、专业素质高、实务能力强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体系,以充实民办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内容。主要任务:建设“第一课堂教学创新体系”和“‘第二课堂’体验学习体系”。两大体系共包括专业知识教学改革、通识教学、学生十大能力认证模块、商务嘉年华4个模块。具体措施:1.建立学生能力认证制度;2.举办商务嘉年华;3.建立通识教学体系;4.举办教师教学法培训;5.进行英语教学改革;6.调整培养计划,实务型课程比重增长一倍;7.进行毕业环节的改革;8.建立阳光学院师生赴台进修、学习管理体系;9.继续大力推进两岸高校营销策划邀请赛;10.创建学生假期社会调研计划项目;11.创建校企合作工程;12.创建校地合作工程。
|
127
|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
| “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创新终身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
| 改革目标:整合教育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办学系统与公共服务平台。主要任务:1.开展宽进严出的开放学历教育;2.开展多形式的非学历教育;3.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服务平台;4.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和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具体措施:1.整合教育资源,形成福建开放大学基本架构;2.建设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3.开展宽进严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试点;4.建设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库和学习超市;5.建立社区教育网络,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活动;6.探索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7.开展闽台远程开放教育交流与合作。
|
128
|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 “中外合作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试点专业:工商管理、国际会计)
| 改革目标:以市场需求变化和社会评价为中心,建立和完善中国管理类专业教育模式与美国商科专业教育模式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外向型商务管理人才。主要任务:1.制定中外合作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探索团队学习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应用性学习模式和体验式教学模式;3.建立“中外交流”特点的核心专业课程体系;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具体措施:1.实施“全程贯穿,分阶实现”的实践教学体系;2.加强与美国库克大学的本科学生交流工作;3.全程强化英语教学;4.引入专业技能培训模块;5.将体验式教学和生涯规划的教学纳入课程体系;6.加强国际交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