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开展秋季鉴评。9月份,对参加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品系进行秋季鉴评,主要鉴评试验品种的田间表现,检查试验点的基础条件、田间设计、调查记载等技术规程的执行情况,了解试验中的苗头品种。
(六)做好行业指导及汇总。10-11月份,认真做好2011年种子生产、经营、推广汇总工作,为全省种子工作提供科学数据。汇总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数据,为新品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充分发挥省种子协会作用,组织种子企业参加第九届全国种子“双交会”,加强企业对外交流。
(七)组织开展新品种审定。12月份,召开品种审定会议,严格标准,严密程序,对通过生产试验的品种,组织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品种,坚决不予通过,努力提高品种水平。农作物品种试验审定强化了田间鉴评工作,加大田间淘汰力度,通过DNA指纹鉴定技术和玉米生产试验统一测产有效控制品种审定数量,保证了审定品种的质量。
四、加强植保植检工作,大力推进病虫专业化防控防治
以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新一轮植保工程建设起步为契机,及时有效控制重大病虫和重大疫情,大力推进绿色防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做好乡村基层监测预警网络和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建设试点,推进施药机械的更新换代,开辟植保技术服务新局面。
(一)切实做好重大病虫鼠害的监测预报。以重大病虫蝗虫(亚洲飞蝗)、草地螟、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玉米螟、水稻二化螟、大豆病害和农田鼠害为重点,规范调查方法,加强基层网点管理,做到及时预警,准确预报。针对稻瘟病等突发重大病虫,在肇东、五常开展村级监测调查网点建设试点,争取财政支持,加快推进全省基层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建设。加强监测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推进数字化预报和市县级电视预报普及,提升病虫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3月制定基层测报网点建设和管理方案。4月落实网络体系试点建设任务,做好病虫越冬情况调查,发布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预报。5月发布水稻苗床、水稻潜叶蝇、水稻负泥虫、苗期害虫、地下害虫预报。6月发布草地螟、粘虫、玉米苗期病害、大豆根部病害、大豆红蜘蛛、水稻二化螟等预报。7月发布蝗虫、大豆蚜虫、水稻稻瘟病、大豆食心虫、马铃薯晚疫病等预报。8月发布三代粘虫、露地蔬菜病虫预报。5-9月加强监测调查和信息上报管理,严格执行农业部规定的周报和日报制度,计划上报50期以上。9、10月做好越冬基数调查和测报评估。11月分析2012年病虫发生趋势。
(二)进一步推进重大病虫鼠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投资,加大玉米螟、稻瘟病、蝗虫和农田鼠害等重大病虫鼠害统防统治力度,加大绿色防控措施的应用,争取全省统防面积1000万亩,其中绿色防控措施应用面积500万亩以上。制定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规范,依托示范区,加大绿色防控措施示范和推广应用,带动、推广面积2000万亩次以上。加大对重大病虫防控指导、督导检查及防控技术的培训和宣传普及力度。继续实施千万亩农田灭鼠工程,重点加强边远地区和村屯灭鼠。开展试验、示范项目50项左右,集成、筛选一批植保关键技术。3-5月开展备春耕生产植保工作、农田化学除草、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大田作物苗期病虫害防治防治指导,落实试验、示范项目,开展农村统一灭鼠培训、物资采购和统一投药灭鼠。6-8月开展重大病虫害防治指导,采购、落实统防统治物资,召开稻瘟病防控现场会、玉米螟绿色防控现场会,跟踪调查试验示范项目完成情况。9、10月总结全年病虫害防控情况,农药使用信息统计,做好病虫防控工作及试验示范总结。
(三)大力开展重大植物疫情的监测和封锁防控。继续开展封锁防控蛀果蛾、稻水象甲、大豆褐杆病及边境线监控马铃薯甲虫四大疫情阻截行动。对蛀果蛾死看死守,建立4个防控示范区,力争年内没有新的疫情发生。加大稻水象甲排查力度,强制采取防除措施,尽全力阻止扩散蔓延。开展全省范围的植株和土壤检测,准确掌握大豆疫病疫情,发生田全面进行药剂拌种预防。17个边境县(市)114个监测点对马铃薯甲虫开展拉网式调查,高度警惕马铃薯甲虫入侵。加大种子市场检疫检查力度,加强计算机检疫签证管理及国外引种的审批和跟踪监测。3月召开全省重大植物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和检疫性有害生物审定会议。4、5月督查重大疫情春季封锁防除工作,开展种子市场联合检查和检疫宣传。6-9月,开展重大疫情普查,严密监测蛀果蛾、稻水象甲、大豆疫病、马铃薯甲虫疫情,全面推行使用植物检疫计算机操作平台。9、10月开展疫情封锁防控效果评估,举办全省检疫检验技术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