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测土配方施肥、地力培肥、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大幅度改造中低产田;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设、扶贫开发等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提高整体效益。
2. 大力培育优化良种,推广高产栽培技术。
主要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研优势,培育一批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建立一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基地,扶持发展一批“育、繁、推、销”一体化的种子龙头企业,建成我省优良种子销售网络体系,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步伐。积极改革耕作制度,改进种植方式,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进行全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提高土地产出率。积极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充分发挥优良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的增产潜力。
3. 推广使用先进农业机械及配套技术。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节本增效和劳动力替代作用,提高主要作物关键环节的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快推广和应用深松整地、秸秆高茬还田、粉碎还田、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配方施肥、玉米机收等技术;坚持走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4. 加大病虫害防控,减少粮食损失。
强化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统防统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强化对病虫害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病虫害防控机制,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用药,降低农药用量,减少病虫害损失。
5. 合理施肥,科学施肥,提高肥效。
通过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五个环节的技术服务,引导农民因土、因作物科学施肥,达到提高肥效,减少不合理施肥量,节约生产成本,防止化肥面源污染,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促进粮食增产10%,每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经济作物增产10-20%,每亩节本增效100元以上的目标。
(二)主攻方向。
1. 关中。
关中小麦生产区重点集成强筋小麦标准化生产,精量半精量播种,氮肥后移,节水灌溉,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综合防治等五大技术,组装成关中灌区优质小麦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大力推广“四改”技术,突出推广“两晚”技术。渭北旱地小麦生产区应重点集成机械免耕秸秆覆盖保墒、保护性耕作、地膜覆盖、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五大技术,组装配套成渭北小麦抗旱保墒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
关中夏玉米生产区应集成机械免耕硬茬播种,节水灌溉,补施钾肥及锌、硼等微量元素肥料等三大技术,组装成关中灌区夏玉米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重点推广“四改一增一晚”技术,重点解决关中灌区小麦、玉米争时矛盾,提高水分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秸秆的还田量。渭北春玉米主产区,重点集成蓄水保墒垄沟早播、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保护性耕作等四大技术,组装配套成渭北春玉米抗旱保墒丰产栽培技术体系。此外,渭北旱塬区的马铃薯生产重点推广“选品种、增密度、覆地膜、配方肥”四项关键技术。
2. 陕北。
陕北风沙滩地区的玉米和马铃薯生产区重点推广“选品种、增密度、覆地膜、配方肥、机械化”五项关键技术。陕北春玉米主产区重点集成蓄水保墒垄沟早播、地膜覆盖、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和全膜双垄沟播等五大技术,组装配套成陕北春玉米抗旱保墒丰产栽培技术体系。陕北薯类应重点集成脱毒种苗繁殖、地膜覆盖栽培、双膜提早栽培、高垄栽培等四大技术,组装形成薯类优质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3. 陕南。
汉中盆地应以优质稻、“双低”油菜为重点,重点集成旱育稀植、苗床精播、抛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四大适用技术,组装配套形成水稻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加强水稻育插秧示范推广,提高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秦巴山区春玉米主产区重点集成拱膜育苗、营养钵育苗、地膜覆盖栽培和两段膜栽培等四大技术,组装配套形成秦巴山区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四、主要建设任务和工程
(一)水利建设工程。
关中地区要突出搞好灌区节水改造、田间配套,抓好灌区土地平整、旧庄基地复垦和渭北塬区、秦岭北麓等未达标地区“坡改梯”建设,提高基本农田水利化,稳定和提高基本农田质量;陕北地区要以建设基本口粮田为中心,突出淤地坝和“坡改梯”建设,加快旧式窄幅水平梯田的改造,有条件的积极发展小块水地,加强牧区水利水源工程和田间节水配套;陕南地区要突出抓好以集雨窖灌为重点的“小工程、大群体”和石坎梯田建设。
1. 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大中型灌区是我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要紧紧围绕“两改一提高”,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恢复和扩大有效灌溉面积,不断提升灌区管理和信息化水平,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2. 大中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启动实施交口抽渭、泾惠渠、东雷抽黄等8个大型灌区泵站更新改造项目,主要涉及泵房水工建筑物技术改造、机电设备技术改造、辅助设施和金属结构技术改造、泵站自动化监控设施的建设、泵站的信息管理、工程管理设施的完善和现代管理技术推广等七个方面,恢复和增强大中型泵站排灌能力。
3. 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工程。
坚持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结合,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经济、高效的小型水利工程类型。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采取项目扶持、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等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群众打井建站、挖窖修塘、兴办小型水利设施、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以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和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为重点,涉及集雨水窖、机井、小土井、池塘、小型抽水站、小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六类工程。
4. 抗旱应急水源建设工程。
在灌溉条件较差、灌溉水源不足的地区,加强小型抗旱工程建设,配备小型抗旱应急机具,扩大抗旱作物面积,提高粮食生产抗旱保收能力。
专栏1 水利建设重点工程
|
西安市黑河引水灌区工程。 改扩建周至、户县两县农田灌溉面积37.3万亩,灌区改扩建完成后可新增粮食产量1.5亿公斤。
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到2020年,改造干支渠道533条、配改渠道852公里、衬砌2185公里,改造渠系建筑物17041座,新增灌溉面积87.8万亩,基本完成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干、支渠道水利用系数达到0.69以上。
大中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到2020年,更新改造大型灌溉排水泵站13座,中型灌溉及排水泵站共78座,小型灌溉及排水泵站共122座,新增灌溉面积17.4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43.22万亩。
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工程。 到2015年,改造建设水源工程922处和改造提高集雨水窖20557眼,打配机井7567眼,改新建池塘168处,新建与改造抽水站1286座,灌区的建筑物维修改造22027个,新建维修渠道5390公里,新建管道7920公里,衬砌渠道1308公里,新增农田灌溉面积9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31万亩。2016~2020年,新建和改造提高集雨水窖25817眼,打配机井11922眼,改新建池塘316处,新建与改造抽水站1510座,灌区的建筑物维修改造26252个,新建维修渠道9786公里,管道8755公里,新增农田灌溉面积28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99万亩。
|
(二)基本农田建设工程。
以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为核心,坚持新修与改造提高并举,土地整治与水利配套并重,国家项目补助与群众筹资筹劳结合的原则,不断提高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重点完成以下建设工程:
1. 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基本农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整化农田。到2020年,计划改造1200万亩中低产田,中低产田所占比重降至55%左右。
2. 沃土培肥工程。
在国家级产粮大县和省级产粮大县实施沃土培肥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农田深松补助、机械化秸秆根茬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家肥堆沤和有机肥工厂化建设等。按照整乡推进的原则,选择示范县,2015年完成900万亩,2020年完成1500万亩。通过这些措施,使地力等级提高1-2级,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1-0.3%,土壤蓄水能力增加10%,化肥利用率提高10%左右。
3. 地膜覆盖工程。
在延安以南渭北旱塬、陕南中高山区和长城沿线风沙滩区大力推广机械化地膜覆盖垄侧种植技术。规划到2015年,地膜覆盖推广面积达到300万亩;到2020年,地膜覆盖推广面积达到400万亩。在延安以北地区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规划到2015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达到200万亩,到2020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达到300万亩。
4. 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建设工程。
继续实施土地整理和复垦工程,确保耕地占补平衡。陕北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重点,结合退耕还林规划,大力新修宽幅水平梯田,加大淤地坝建设,建设足够的口粮田;陕南大力实施“坡改梯”、沟道工程建设,发展水平石坎梯田、河滩造地,进一步挖掘土地潜力,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关中地区实施“坡改梯”和旧庄基地复垦,多种途径开辟土地资源,增加灌溉面积和“四田”(梯田、台田、园田、坑田)数量,提高灌溉面积和“四田”质量。到2020年,全省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12.2万亩。
5.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程。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提高耕地质量监测能力。
专栏2 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工程
|
田间工程建设。 通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土地平整、农田林网等建设,配套良种、植保、农技推广等服务体系,改造中低产田1200万亩,其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排600万亩,中央基本建设投资安排600万亩。
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 整理和复垦开发有效耕地12.2万亩,保证耕地占补平衡。
测土配方施肥财政专项。 大幅度增加补助资金,实现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覆盖全部农业县,对农民机械化还田秸秆、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予以补贴。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程。 建设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
|
(三)粮食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建设工程。
1. 粮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加快水稻、小麦、玉米工程实验室和土肥资源高效利用、作物高效用水工程实验室建设,改善科研试验条件,配置、更新仪器设备,提升科研手段和水平。加强基础性研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分子技术应用、亲本创新等育种技术瓶颈,加快培育高产、优质、广适、抗逆、抗病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研究开发适合不同地区的先进栽培、新型肥料、节水等技术和设备,建立粮食科技储备和科技支撑能力。充分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作用,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增加投入,搭建开放式研发平台,建立健全科研协作关系,明确阶段性研发目标,开展联合攻关,提高科研整体水平。
2. 良种选育建设工程。
实施品种替代工程,设立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开展品种选育攻关,尽快推广一批、储备一批、研究一批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发挥农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增产作用。在关中、陕北粮食生产大县,建立和完善10个小麦、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在榆林、商洛、安康、汉中、延安主产区,建立和完善5个马铃薯脱毒繁育基地。到2020年,将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力争商品化供种水平由目前的70%提高到85%。
3.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在粮食主产区,建设核心试验区、示范区、辐射区;研制优化丰产技术新模式,力争在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超高产优质品种筛选利用、粮食主产区大面积持续均衡增产、粮食无公害生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粮食防灾和产后减损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专栏3 粮食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重点工程及财政专项
|
粮食科技创新平台。 建设水稻丰产、抗病、抗逆、抗旱品种培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实验室、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挖掘水稻优异基因,引选、培育水稻优良品种。建设小麦亲本创新、高产、多抗、高效育种和栽培技术研发平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加快小麦新品种、抗旱节水、保护性栽培技术研究。建设玉米种质创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研发平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突破种质资源基因挖掘、品种改良和育种技术瓶颈,构建玉米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建设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工程实验室,加快共性关键技术开发。
良种繁育工程。 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区域化、规模化良种繁育基地15个,提高种子生产供应能力。
良种补贴财政专项。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补贴资金,财政部门要设立配套资金,完善补贴办法,不断提高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高产创建和科技入户财政专项。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继续支持高产创建和农业科技入户工作。
|
(四)生产技术集成与普及工程。
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设粮食万亩高产示范片,普及推广优良品种,集成、示范和推广先进实用的高产栽培技术。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机制,扩大辐射带动范围。具体内容包括:
1. 重大技术创新与集成。
围绕粮食产业发展,以粮食作物为单元,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以市级农科所为基础,筛选领军人才,组建专家团队,组建玉米、小麦、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和薯类脱毒中心、旱作农业粮食增产工程中心,重点解决粮食生产中存在的突出技术难题。
2. 粮食重大技术推广。
各粮食生产流通科研院所要加大粮食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和培训力度,建设一批优质、高产粮食生产示范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