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新增25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新增25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
(陕政办发〔2010〕106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西省新增25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10-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九月二十七日

陕西省新增25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10-2020年)

  目录

  引言
  一、我省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潜力
  (一)粮食生产现状
  (二)存在问题
  (三)增长潜力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规划目标
  三、主要技术路线和各区主攻方向
  (一)主要技术路线
  (二)主攻方向
  四、主要建设任务和工程
  (一)水利建设工程
  (二)基本农田建设工程

  (三)粮食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建设工程
  (四)生产技术集成与普及工程
  (五)农业机械化建设工程
  (六)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七)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
  (八)粮食仓储物流和加工建设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责任制
  (二)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稳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三)严格耕地资源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四)加强农业科技支撑,完善奖补政策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全省粮食可持续发展
  (六)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附表:1. 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粮食生产目标
  2. 分区粮食增产任务表
  3. 国家级产粮大县粮食生产规划表
  4. 省级产粮大县粮食生产规划表
  5. 后备区粮食生产规划表
  6. 《陕西省新增25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10-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

引言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是关系我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对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和《陕西省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的要求,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所述粮食生产能力,是指由资源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粮食产出能力。
  本规划期限为2010年-2020年。品种为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作物,兼顾大豆、薯类、小杂粮,按照国家核心区、省级产粮大县、后备区和其他地区对全省粮食生产进行统筹规划。

一、我省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潜力

  (一)粮食生产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6707.1万亩减少到2008年的4853.25万亩;粮食总产量和单产稳步增长,总产量由83亿公斤提高到115.09亿公斤,单产由124公斤/亩提升到237.2公斤/亩。2008年全省科技对粮食生产贡献率达到48%,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商品化供种水平达到7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4.6%,有效灌溉率达到44%。粮食生产格局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粮食产能逐步向主产区和产粮大县集中。2008年,16个国家级产粮大县,耕地面积、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占全省比重分别为25.4%、29.2%、36.2%。23个省级粮食生产大县耕地面积、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占全省比重逐步上升。
  二是粮食生产集约化水平稳步提高,储运设施明显改善。2008年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4.6%,比1998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粮食仓储运输能力逐步增强,全省粮食有效仓容35.5亿公斤,其中省级储备10亿公斤,市县级储备10亿公斤。同时,农业生产中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趋势明显,化肥、农膜、除草剂使用量增加。
  三是粮食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单产水平稳步提升。随着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的成功培育以及栽培、田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广泛应用,优良品种的更换速度大大加快,水稻、小麦、玉米、薯类4大类粮食的品种结构日趋合理,单产和总产水平明显提升,优质品种比例逐步提高,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变化。
  四是机制体制不断创新,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推进粮食市场化改革、几次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到对种粮农民实行“四补贴”等,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
  (二)存在问题。
  1. 粮食生产基础条件差。
  我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田间排灌设施部分陈旧老化,农业抗灾尤其是抗旱能力脆弱。全省坡耕地面积大,川平地面积小。6度以上的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53%,其中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占22%;有效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量的44%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7个百分点;有2/3左右的耕地是靠天吃饭的雨养农业。全省80%的耕地分布于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层浅薄,土壤保水保肥力差,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氮磷钾多达500万吨。
  2. 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形势严峻。
  目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各项建设对耕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并且占用的大多都是优质耕地。尽管通过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全省耕地数量保证了平衡,但补充耕地的综合质量却明显下降,非农建设用地需求对我省实施耕地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 农业投入总量不足。
  地方财政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的农业投资力度不足;能直接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比重不高,投资渠道分散,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4. 关键技术到位率低。
  我省是科技大省,但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仍低于全国水平。在实践中,单项农艺技术与配套技术措施结合力不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能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需要。
  5. 粮食生产存在粗放经营的现象。
  农资价格高位运行,机械作业费和排灌费上涨等,使农民种粮成本加大。由于种粮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挫伤,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和经济作物主产区转移,粮食主产区出现了劳动力数量减少、素质下降的趋势,粮食生产有由精细种植变为粗放种植的现象,出现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的“三化”现象,对我省粮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三)增长潜力。
  1. 粮食单产尚有潜力可挖。统计表明,1949年-2008年间虽然我省粮食单产由52.5公斤/亩提升到237.2公斤/亩,亩增量为184.7公斤,但是,同期全国粮食单产由68.5公斤提升到369.9公斤,亩增量为301.4公斤。我省和全国的差距是132.7公斤;与同类生态类型区的河南、山东省相比,其差距分别是153.8公斤和173.7公斤。近年来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表明,全省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2. 开发整理后备耕地资源有一定的潜力。全省后备耕地总资源量333万亩,但大多分布在沿江河两岸低洼易涝区、风沙盐碱、坡岗易旱区、退化草原荒地区、滩涂及裸土区。到2020年,全省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土地整治,可从这部分资源中开发宜农耕地183万亩。
  3. 中低产田改造增产潜力大。因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等原因,中低产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0%左右。通过有计划综合改造,到2020年,中低产田年产量每亩可提高50公斤。
  4. 农业科技资源潜力有待挖掘。我省种植业科技创新和消化吸收能力强,新技术、新品种对全省种植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加大粮食“双高”工程建设力度,采取综合性增产技术措施,可以极大提高关中优质小麦,陕南优质稻,陕北、渭北地膜玉米和榆林地区马铃薯等粮食生产水平。
  据预测,到2020年我省人口将达到3950万人,人均粮食消费量达到388公斤,粮食消费总量达到154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40亿公斤以上,能够确保全省粮食自给率达到90%以上,使全省粮食安全能够得以保障。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立足我省粮食生产的基本格局,主攻单产,提高耕地生产力、稳定耕地面积,做大做强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产业,建立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努力实现粮食增产目标。
  (二)基本原则。
  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围绕大型灌区,依托产粮大县,划定重点建设片区,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优化陕西粮食生产布局。
  2. 重点突出,全面推进。按照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建设内容和建设进度,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各项建设,加快改善全省粮食生产条件。
  3.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完善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平台建设,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
  4. 创新机制,完善措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分工协作,综合运用财税、价格、金融、法律等多种手段,形成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规划目标。
  1. 总体目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到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40亿公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25亿公斤。
  --粮食生产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到2020年,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304.35公斤,比2008年提高67.15公斤;粮食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实现良种全面更新2-3次,种子商品化供种水平达到85%以上,科技贡献率由48%提高到60%。
  --粮食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到2020年,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310万亩以上,有效灌溉率达到55%,比2008年提高11个百分点;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0左右。耕地质量逐步提高,规划区改造中低产田1190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65%,粮食生产灾害损失率明显降低。
  --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200万亩,确保基本农田面积在3215万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600万亩以上。
  2. 分品种增产目标。
  2010年,小麦、玉米和稻谷产能分别达到40.62亿公斤、51.76亿公斤和7.26亿公斤,比2008年产能增加1.26亿公斤、1.76亿公斤和0.36亿公斤。到2015年,小麦、玉米和稻谷产能分别达到44.67亿公斤、56.16亿公斤和8.16亿公斤,比2008年产能增加5.67亿公斤、6.16亿公斤和1.26亿公斤。到2020年,小麦、玉米和稻谷产能分别达到47.48亿公斤、60.87亿公斤和8.40亿公斤,比2008年产能增加8.48亿公斤、10.87亿公斤和1.5亿公斤(详见附表1)。
  3. 分区增产目标。
  根据我省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特点、生产技术条件和增产技术潜力等因素,将全省粮食生产区划分为国家级核心区、省级产粮大县、后备区和其他地区等4类地区。各地区粮食增产具体目标如下:
  (1)国家级产粮大县。
  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我省共有16个国家级产粮大县,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到2020年,16个国家级产粮大县粮食比2008年增产10.5亿公斤,占全省增产总量的42%。其中,小麦增产4.71亿公斤,占全省小麦增产总量的55.58%;玉米增产5.60亿公斤,占全省玉米增产总量的51.52%;稻谷增产0.05亿公斤,占全省稻谷增产总量的3.34%;大豆增产0.047亿公斤,占全省大豆增产总量的4.2%;薯类增产0.09亿公斤,占全省薯类增产总量的5.18%(详见附表2、附表3)。
  (2)省级产粮大县。
  省级产粮大县主要是指除了16个国家级产粮大县之外的23个产粮大县。到2020年,省级产粮大县粮食比2008年增产8.0亿公斤,占全省增产总量的32.0%。其中,小麦增产1.81亿公斤,占全省小麦增产总量的21.35%;玉米增产3.86亿公斤,占全省玉米增产总量的35.51%;稻谷增产1.0亿公斤,占全省稻谷增产总量的66.34%;大豆增产0.401亿公斤,占全省大豆增产总量的35.81%;薯类增产0.55亿公斤,占全省薯类增产总量的31.85%;小杂粮增产0.38亿公斤,占全省小杂粮增产总量的29.46%(详见附表2、附表4)。
  (3)后备区。
  后备区主要是指2006-2008年3年平均粮食产量超过0.5亿公斤的县(考虑到城市化的发展,不包括主要城市近郊现有的区)。到2020年,后备区粮食比2008年增产4.4亿公斤,占全省增产总量的17.6%。其中,小麦增产0.95亿公斤,占全省小麦增产总量的11.19%;玉米增产1.36亿公斤,占全省玉米增产总量的12.52%;稻谷增产0.42亿公斤,占全省稻谷增产总量的27.8%;大豆增产0.142亿公斤,占全省大豆增产总量的12.68%;薯类增产0.77亿公斤,占全省薯类增产总量的44.33%;小杂粮增产0.76亿公斤,占全省小杂粮增产总量的58.91%(详见附表2、附表5)。
  (4)其他地区。
  其他地区主要是指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粮食增产潜力小的县(区)。到2020年,其他地区粮食比2008年增产2.1亿公斤,占全省增产总量的8.40%。其中,小麦增产1亿公斤,占全省小麦增产总量的11.89%;玉米增产0.05亿公斤,占全省玉米增产总量的0.46%;稻谷增产0.04亿公斤,占全省稻谷增产总量的2.6%;大豆增产0.53亿公斤,占全省大豆增产总量的47.17%;薯类增产0.32亿公斤,占全省薯类增产总量的18.64%;小杂粮增产0.15亿公斤,占全省小杂粮增产总量的11.63%(详见附表2)。

三、主要技术路线和各区主攻方向

  (一)主要技术路线。
  1.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力度。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