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蛋白质研究要在蛋白组学、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蛋白质研究新技术方法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量子调控研究要在与量子调控有关的量子现象的基本理论方面取得突破,在实验室初步实现基于这些现象的新量子调制技术;纳米科学技术研究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纳米材料、纳米器件、纳米生物和医学研究体系,形成若干个在国际上有带头作用的研究团队;发育与生殖研究要逐步建立以人类为主的含非人灵长类的胚胎干细胞库,建立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模型,在生殖健康、组织工程和动物克隆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专栏17: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
│ 蛋白质研究。围绕基本生命活动机制、人类重大疾病│
│产生机理与防治、重要生物性状调控机理,重点部署蛋白│
│质组、基于模式生物的蛋白质功能和系统生物学、蛋白质│
│研究方法学研究。凝聚一批海内外优秀人才,组建若干蛋│
│白质科学领域国家级研究基地,形成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
│网络;在重要蛋白质结构解析和功能研究,人类肝脏蛋白│
│质组研究,重要生物功能蛋白质表达与调控的分子机制等│
│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
│ 量子调控研究。探索全新的量子现象,发展量子信 │
│息学、关联电子学、量子通讯、受限小量子体系及人工带│
│隙系统,重点研究量子通信的载体和调控原理及方法,量│
│子计算,电荷-自旋-相位-轨道等关联规律以及新的量子 │
│调控方法,受限小量子体系的新量子效应,人工带隙材料│
│的宏观量子效应,量子调控表征和测量的新原理和新技术│
│基础。在与量子调控有关的量子现象的基本理论方面取得│
│突破,在实验室初步实现基于这些现象的新量子调控技 │
│术。 │
│ 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
│自组装和功能化,纳米材料的结构、优异特性及其调控机│
│制,纳加工与集成原理,概念性和原理性纳器件,纳电子│
│学,纳米生物和医学,分子聚集体和生物分子的光、电、│
│磁学性质及信息传递,单分子行为与操纵,分子机器,纳│
│米表征度量学等。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纳米材料、纳米器 │
│件、纳米生物和医学研究体系,形成若干个在国际上有带│
│头作用的研究群体。研究开发纳米材料及器件的设计与制│
│造技术,纳米级的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器件│
│,纳米药物载体,纳米能源转换材料、环境净化材料和信│
│息存储材料。 │
│发育与生殖研究。开展生殖发育过程细胞分化与去分化、│
│组织器官诱导形成和功能建立及机体衰老指令等重大科学│
│问题研究。重点研究干细胞增殖、分化和调控,生殖细胞│
│发生、成熟与受精,胚胎发育的调控机制,体细胞去分化│
│和动物克隆机理,人体生殖功能的衰退与退行性病变的机│
│制,辅助生殖与干细胞技术的安全和伦理等。建立以人类│
│为主体的含非人灵长类的胚胎干细胞库,建立胚胎干细胞│
│定向分化模型,在体细胞去分化和重获全能性、干细胞定│
│向有序诱导分化,生殖健康,组织工程和动物克隆等方面│
│实现重大突破。 │
│ │
└─────────────────────────┘
4.强化共享机制,建设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
发展思路:以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为主线,共享为核心,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统筹安排的原则,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建设。将平台建设作为国家主体科技计划,根据各类创新活动的需要,按照不同类型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整合方式和共享模式,实现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高效利用,为推进全社会创新活动提供稳定支撑。
阶段目标:到2010年,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250个左右,建设若干大型科学工程或基础设施;搭建由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共享平台等为主体框架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立与平台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规范,初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推动建立一批全国性的科学研究共享网络。
(1)加强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设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根据《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在新兴和交叉学科方面填补空白,建设若干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机制创新的国家实验室。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布局,不断提高运行和管理水平。在生态环境、材料环境腐蚀、地球物理等领域加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构建国家野外研究站网络体系。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中试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基地运行机制,形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共建共享、流动开放、高效运行的国家研究实验基地体系。
(2)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若干为多学科研究服务并具有强大支撑能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整合,推动共享,提高科学基础设施的综合使用效益。着眼于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对科技进步的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在我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战略性技术领域,重点加强高性能计算、大型空气动力研究试验、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航空遥感系统、结冰风洞、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重大工程材料结构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子午工程、地下资源与地震预测极低频电磁探测网、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和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等方面的大科学工程或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科学数据平台、科技文献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建设,构建网络化科技资源共享体系,提高科技资源网络化共享和利用效率。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成果信息服务体系和公益与行业共性技术转化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研究和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国家标准、计量和检测技术体系建设。
专栏18: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任务
┌─────────────────────────┐
│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对全国大型科学仪 │
│器设备资源进行信息整合,形成全国性的共享网络;发挥│
│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推动区域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公│
│用网建设;在资源环境、生命科学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
│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加强国家及分析测试中心建设。重点│
│完善长度、力学等计量领域的计量基准、社会公用计量标│
│准,建立完善计量基准标准共享服务平台。 │
│ 科学数据平台。建设10余个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和│
│11个科学数据共享网络。 │
│ 科技文献平台。外文科技期刊总量达到约30000种以 │
│上,外文科技期刊网上资源种类占国际主要刊物的50%以│
│上;专利文献收藏数量占全世界出版专利文献总量的比例│
│由目前的80%左右提高到90%以上。 │
│ 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实现约45万份植物种质资源实 │
│物、10万株微生物菌种、15万份人类遗传资源、1000万号│
│生物标本和1100多万份(号)自然科技信息的整合和共 │
│享。建成细胞株(系)近1000种,容量超过5000份,符合│
│国际标准的国家实验细胞库。 │
│ 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建成统一的平台应用服务系统,│
│实现与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的互联与对接;开发便捷的网│
│络协同研究工具软件包,形成网络协同研究公共支撑系 │
│统;形成全国科技信息资源加工处理、共享利用体系;建│
│立县(市)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试点示范。 │
│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基本覆盖全国主要行业│
│和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共享服务网络,促进科技成果│
│转化信息服务深入到基层中小企业和农村。每年建立10个│
│左右公益与共性技术转化中心。 │
│ │
└─────────────────────────┘
5.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发展思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科技人力资源作为最重要战略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不断创新科技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阶段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涌现与成长的体制机制和重视人才、支持人才和关爱人才的环境与氛围;形成一支与国家科技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我国科技活动人员总量达到700万人以上,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为400万人;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达到130万人年。
(1)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建立若干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全面推进科研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完善和规范科技人员薪酬制度。健全和完善吸引留学人才回国和参与科技工作的相关政策与措施。改善科技人员的科研和工作条件,提高科技计划中人员费的支持比例,鼓励和规范科技人才的流动与交流。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科学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科技奖励制度。
(2)培养和造就多层次、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培养和引进一批国家急需的高级科技人才。配合重大专项实施,制定相关领域人才培养使用专项计划。制定促进项目、基地与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的具体措施,在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基地中列支专项经费用于培养人才,支持青年创新人才、跨学科复合人才以及“小人物”的成长,高度关注“非共识项目”。加大对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企业吸引优秀人才和开展人才合作交流的具体措施。加强实验技师等科研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加大相关科技计划对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实用技术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科技人才到民营企业、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工作。加强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和水平。
6.营造有利环境,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