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关于印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2011年修订版)》的通知

  13.2.4 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
  13.2.4.1 标准溶液的校准
  标准溶液分为元素标准溶液和标准滴定溶液两类。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制、使用和保存。
  13.2.4.2 空白试验
  空白值的大小和分散程度,影响着方法的检测限和结果的精密度。影响空白值的主要因素:纯水质量、试剂纯度、试液配制质量、玻璃器皿的洁净度、精密仪器的灵敏度和精密度、实验室的清洁度、分析人员的操作水平和经验等等。空白试验一般平行测定的相对差值不应大于50%,同时,应通过大量的试验,逐步总结出各种空白值的合理范围。每个测试批次及重新配置药剂都要增加空白。
  13.2.4.3 精密度控制
  精密度一般采用平行测定的允许差来控制。通常情况下,土壤样品需作10%~30%的平行。5个样品以下的,应增加为100%的平行。
  平行测试结果符合规定的允许差,最终结果以其平均值报出,如果平行测试结果超过规定的允许差,需再加测一次,取符合规定允许差的测定值报出。如果多组平行测试结果超过规定的允许差,应考虑整批重作。
  13.2.4.4 准确度控制
  准确度一般采用标准样品作为控制手段。通常情况下,每批样品或每50个样品加测标准样品一个,其测试结果与标准样品标准值的差值,应控制在标准偏差(S)范围内。
  采用参比样品控制与标准样品控制一样,但首先要与标准样品校准或组织多个实验室进行定值。在土壤测试中,一般用标准样品控制微量分析,用参比样品控制常量分析。如果标准样品(或参比样品)测试结果超差,则应对整个测试过程进行检查,找出超差原因再重新工作。此外,加标回收试验也经常用作准确度的控制。
  13.2.4.5 干扰的消除或减弱
  干扰对检测质量影响极大,应注意干扰的存在并设法排除。主要方法有:
  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被测物质或除去干扰物质;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使试液中的干扰物转化为不干扰的形态;
  加入络合剂掩蔽干扰离子;
  采用有机溶剂的萃取及反萃取消除干扰;
  采用标准加入法消除干扰;
  采用其他分析方法避开干扰。
  13.2.4.6 其他措施
  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除上述日常工作外,还需要由质量管理人员对检测结果的准确度、重复性和复现性进行控制,对检测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13.2.4.6.1 准确度控制
  用标样作为密码样,每年至少考核1~2次;尽可能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实验室能力验证和考核。
  13.2.4.6.2 重复性控制
  按不同类别随机抽取样品,制成双样同批抽查;随机抽取已检样,编成密码跨批抽查;同(跨)批抽查的样品数量应控制在样品总数的5%左右。
  13.2.4.6.3 复现性控制
  室内互检:安排同一实验室不同人员进行双人比对;
  室间外检:分送同一样品到不同实验室,接同一方法进行检测;
  方法比对:对同一检测项目,选用具有可比性的不同方法进行比对。
  13.2.4.6.4 检测结果的合理性判断
  检测结果的合理性判断,是质量控制的辅助手段,其依据主要来源于有关专业知识,以土壤测试为例,其合理性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土壤元素(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是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土壤背景值和土壤养分含量范围;
  土壤元素(养分含量)的垂直分布规律,主要是土壤元素(养分含量)在不同海拔高度或不同剖面层次的分布规律;
  土壤元素(养分含量)与成土母质的关系;
  土壤元素(养分含量)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土壤元素(养分含量)与利用状况的关系;
  各检测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
  检测结果的合理性判断,只能作为复验或外检的依据,而不能作为最终结果的判定依据。
  13.2.5 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是一种外部质量控制,可以发现系统误差和实验室间数据的可比性,可以评价实验室间的测试系统和分析能力,是一种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为能力验证,即由主管单位统一发放质控样品,统一编号,确定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各实验室按要求时间完成并报出结果,主管单位根据考核结果给出优秀、合格、不合格等能力验证结论。

14 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汇总与报告撰写


  各级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承担单位提交本区域年度数据库,包括田间试验数据库、农户调查数据库、土壤采样数据库、土壤样品测试数据库、肥料配方数据库、测土配方施肥效果评价数据库等,填写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情况汇总表,见附表8、附表9、附表10和附表11。同时撰写并提交本区域年度技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种植业概况(来自县统计数据)、测土情况、田间试验情况、配方推荐情况、配方校验与示范结果、农民测土配方施肥反馈结果、测土配方施肥总体效果、经验与问题、改进办法。

15 耕地地力评价

  15.1 资料准备
  15.1.1 图件资料(比例尺1:50000)
  地形图(采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测绘的地形图)、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图(最新的土壤图、土壤养分图等)、土地利用现状图、农田水利分区图、行政区划图及其它相关图件。
  15.1.2 数据及文本资料
  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资料,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统计资料,近三年种植面积、粮食单产与总产、肥料使用等统计资料,历年土壤、植物测试资料。
  15.2 技术准备
  15.2.1 确定耕地地力评价因子
  根据全国耕地地力评价因子总集,见表15,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六大方面的因子中选取本县耕地地力评价因子。选取的因子应对当地耕地地力有较大的影响,在评价区域内的变异较大,在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子之间独立性较强。
  表15 全国耕地地力评价因子总集


  象

≥00积温


  层
  理
  化
  性
  状

质地

≥100积温

容重

年降水量

田间持水量

全年日照时数

pH

光能幅射总量

CEC

无霜期

有机质

干燥度

全氮


  地
  条
  件

东经

有效磷

北纬

缓效钾

海拔

速效钾

坡度

有效锌

坡向

水溶态硼

地貌类型

有效硅

地形部位

有效钼

地面破碎情况

有效铜

地表岩石露头状况

有效锰

地表砾石度

有效铁

田面坡度

有效硫

成土母质

交换性钙

土壤侵蚀类型

交换性镁

土壤侵蚀程度


  碍
  因
  素

 

盐化类型


  面
  性

剖面构型

1m土层含盐量

质地构型

耕层土壤含盐量

有效土层厚度

障碍层类型

耕层厚度

障碍层出现位置

腐殖层厚度

障碍层厚度

水型

地下水矿化度

冬季地下水位


  壤
  管
  理

灌溉保证率

潜水埋深

抗旱能力

 

排涝能力

 

灌溉模数

 

排涝模数

 

林地覆盖率

梯田类型

梯田熟化年限

种植制度

设施类型

 


  15.2.2 确定评价单元
  应用比例尺为1:5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土壤图叠加形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评价区域内的耕地面积要与政府发布的耕地面积一致。
  15.3 耕地地力评价
  15.3.1 评价单元赋值
  根据各评价因子的空间分布图和属性数据库,将各评价因子数据赋值给评价单元。不同类型的评价因子采用不同方法赋值,如:点位分布图可采用以点带面或者空间插值的方法赋值。空间插值方法为:将采样点位图某一因子数据空间内插转换为栅格图,再与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给评价单元赋值。矢量图(如地貌类型分布图),将其直接与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属性提取,给评价单元赋值。对于坡度坡向等数据,可采用等高线和等高点图,生成数字高程模型,最终形成坡度图、坡向图等,再与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给评价单元赋值。对于与土壤类型密切相关的某些因子(如剖面构型)可通过关联土壤类型与参与评价因子对照表,给评价单元赋值。
  15.3.2 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采用特尔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
  15.3.3 确定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度
  对定性数据采用特尔斐法直接给出相应的隶属度;对定量数据采用特尔斐法与隶属函数法结合的方法拟合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将各评价因子的值代入隶属函数,计算相应的隶属度。
  15.3.4 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
  采用累加法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地力综合指数。
  IFI = ∑(Fi×Ci
  IFI -- 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
  Fi -- 第i个评价因子的隶属度;
  Ci -- 第i个评价因子的组合权重。
  15.3.5 地力等级划分与成果图件输出
  根据地力综合指数分布,采用累积曲线法或等距离法确定分级方案,划分地力等级,绘制耕地地力等级图。
  15.3.6 结果验证
  将评价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选择典型农户实地调查,验证评价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
  15.3.7 归入全国耕地地力等级体系
  依据《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 309),归纳整理各级耕地地力要素主要指标,形成与粮食生产能力相对应的地力等级,并将各等级耕地归入全国耕地地力等级体系。
  15.3.8 划分中低产田类型
  依据《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NY/T 310),分析评价单元耕地土壤主导障碍因素,划分并确定中低产田类型、面积和主要分布区域。
  15.4 耕地地力评价数据汇总与报告撰写
  各级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承担单位提交本区域年度数据,包括农户调查数据库、采样地基本情况调查数据库、土壤采样数据库、土壤样品测试数据库等。同时撰写并提交本区域年度技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报告和评价成果报告。其中,评价成果报告分为耕地地力评价结果报告、耕地地力评价与改良利用报告、耕地地力评价与测土配方施肥报告、耕地地力评价与种植业布局区划报告等。
  附表:1、测土配方施肥 ______(作物名)田间试验结果汇总表
  2、土壤采样标签(式样)
  3、测土配方施肥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
  4、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
  5、测土配方施肥    (作物名)田间示范结果汇总表
  6、农户测土配方施肥准确度评价统计表
  7、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
  8、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测试结果汇总表
  9、测土配方施肥植物测试结果表
  10、______(省、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情况汇总表
  11、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省、县)情况汇总表

  附表1:             
测土配方施肥      (作物名)田间试验结果汇总表

  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省______地市______县________________(乡村农户地块名) ,邮编:______ ;东经:___度__分__秒,北纬:__度__分__秒;海拔____m
  土名:______土类______亚类_______土属_______土种; 地下水位通常_____最高_____最低_____m; 灌溉能力__________; 障碍因素________; 耕层厚度__cm
  土体构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形部位及农田建设:________________;侵蚀程度__;肥力等级__;代表面积____亩;取土时期___年___月___日
  土壤测试结果*

取样

层次

有机质

全氮

碱解氮

全磷

有效磷

全钾

缓效钾

速效钾

交换量

碳酸钙

 

国际制

容重

土壤

有 效 微 量 元 素 (mg/kg)

其它(mg/kg)

cm

g/kg

g/kg

Mg/kg

g/kg

Mg/kg

g/kg

Mg/kg

Mg/kg

cmol(+)/kg

g/kg

pH

质地

g/cm3

结构

Fe

Mn

Cu

Zn

B

Mo

Ca

Mg

S

Si

 0-

                        

-

                        

  一、试验目的、原理和方法:
  二、供试作物品种、名称及特征描述(田间生长期: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年____月____日)
  三、田间操作、天气及灾害情况

灌溉

日期

     

合计

生长季降水量

日期

     

合计

年降水总量

方/亩

      

mm

       

其它

农事活动

及灾害

月、日

  

无霜期

≥10℃积温

活动

现象

 

生长季

 

    ℃

全年

 

    ℃


  四、试验设计与结果

处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代码

N0P0K0

N0P2K2

N1P2K2

N2P0K2

N2P1K2

N2P2K2

N2P3K2

N2P2K0

N2P2K1

N2P2K3

N3P2K2

N1P1K2

N1P2K1

N2P1K1

 

 

 

 

亩产

kg

重复Ⅰ

                  

重复Ⅱ

                  

重复Ⅲ

                  

注:1、处理序号须与方案中的编号一致       2、本次试验是否代表常年情况:

3、前季作物:名称:   品种:   产量:    施肥量(kg/亩): N:     P2O5:   K2O:   是否代表常年:

4、试验2水平处理的施肥量(kg/亩): N:     P2O5:   K2O:   其它(注明元素及用量):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