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帮助贫困妇女脱贫解困。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文化培训和扶贫项目,帮助妇女掌握生产、劳动技能,提高脱贫致富的能力。做好城乡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孤残女童、孤老妇女的供养工作。
24、保障少年儿童权益。保护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优化少年儿童成长环境。培养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动员全社会关心和帮助女童、残疾儿童、离异家庭儿童、特困儿童、流浪儿童,禁止溺婴、弃婴,严厉惩治虐待、残害、拐卖少年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
25、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质量,优化城镇产业结构。着重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城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引导城镇化集约发展,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全国城镇体系。
26、促进人口有序迁移和流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逐步调整大中城市户口迁移政策,保障公民正常迁移和择业权利,促进人口在城乡、区域间合理流动和分布,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改革管理体制,以属地化管理为主,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网络,为流动人口提供多方面服务。
27、努力增加就业机会。改革劳动就业制度,拓宽城乡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推行灵活的就业形式。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在城镇建立覆盖所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有利于劳动者自身发展的社会环境。
缓解和减少贫困现象
28、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两手抓、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分布人口,开发人力资源,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规划。实施东部支持西部,城市支援农村,先进地区帮助后进地区的对口援助措施。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贫困原因,制定适当的扶贫政策,使扶贫工作由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转向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行倾斜发展政策,加大扶贫投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项目投资、发展科技教育、改善生态环境和劳务输出等多种途径,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步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
29、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农村扶贫攻坚力度,采取经济、科技、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多种手段,改变并扭转贫困人口的传统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鼓励少生快富。以最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基本对象和主要目标,重点扶持低收入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业开发科技含量,拓宽市场,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普及教育,提高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降低返贫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