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街景:科技间谍与隐私边界
兰荣杰
【全文】
2008年,确定去美国读博之后,我提前一个月开始在网上寻租房屋。根据房东发布的出租广告,我的第一动作就是打开谷歌地图(Google Map),先看其坐落的区域和离学校的距离,再用街景(Street View)工具查看房屋的大致外观和周遭情况(谷歌街景是谷歌地图在部分欧美国家开通的3D视图,所有画面为谷歌摄影车实景拍摄)。基于之前在美国的生活经验,在这两个步骤之后,我基本可以对当地的环境和治安了解个八九不离十。比如说,如果街道上垃圾纷飞,那多半是一个混杂社区,最好不考虑租住;如果看到星巴克在街角,那么至少属于中产社区或商业社区,一般可以接受。如果仍不确定,我还可以使用谷歌搜索(Google Search),查询过去一两年内当地的发案报告,或者直接访问地方警局的主页。如此一来,借助谷歌的种种强大而方便的网络工具,尽管远在地球另一端,我仍然可以近距离考察异国他乡的房屋,并进而方便地确定租约。信息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对于谷歌而言,以上技术带给世人的,可能并不仅仅是方便。
因认为“谷歌严重侵犯个人隐私”,美国康涅狄格州总检察长理查德·布鲁姆塞近日宣布,将联合多州对谷歌街景技术获取私人数据事件展开调查。谷歌公司于今年5月承认,在过去三年来,其街景拍摄车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意间”从公共Wi-Fi网络采集到私人数据。公众因担心谷歌采集个人电子邮件、密码等信息而投诉谷歌侵犯个人隐私,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洲一些国家纷纷就此展开调查。布鲁姆塞称,提供街景服务并不意味着谷歌有权入侵居民和企业电脑网络,并收集私人数据和通讯信息,他表示,美国各州司法部门将联合调查谷歌这一行为是否违法,以及是否需要修订相关法律。
图像采集“小纠纷”
2007年5月29日,谷歌公司正式开始提供街景服务,首批覆盖美国5个城市,包括旧金山、纽约、拉斯韦加斯、丹佛和迈阿密。然而就在第二天,就有用户向报社投书,抨击谷歌侵犯个人隐私,因为他居然可以直接从街景中看到自家客厅中的小猫。如此一来,一旦某个街区被谷歌盯上,除了随时随地拉上窗帘,即便在自家屋里,也难免有隐私泄漏之忧。
不过人们很快就发现,谷歌街景不仅威胁私人空间,一些公众场所的私密行为也会偶然被谷歌拍下,并迅速蹿红为全球话题。其中典型个案,包括随地小便、裸体刷墙、当街亲热等等。虽然当事人尴尬无比,但对于绝大多数网民而言,此等“侵权”不仅无伤大雅,相反还极富娱乐气息,因此往往乐见其成。部分网民甚至乐此不疲,专门通过谷歌街景搜集千奇百怪的图像,并时而成为引领网络狂欢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