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归娱乐,法律还是有其界限的。鉴于街景视图对个人隐私的威胁,世界各国政府和媒体都先后表示担忧,要求谷歌确保图像采集的合理范围,避免侵犯他人隐私。谷歌则一向都是拍胸脯保证,声称“所有街景图像均采集于公共街道,同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的情形没有两样”。言下之意,即便凑巧拍下当街亲热的男女,那也怪他们没有采取保密措施,因此在法律上等同于自愿放弃隐私权。
不过这一理论并非完全靠谱。美国最高法院早就指出,隐私权的保护对象是个人而非处所。换句话说,隐私与门户和窗帘没有直接联系。举个极端例子,如果有男女在自家的临街窗户前大肆亲热,而且故意不拉上窗帘,那么就怪不得他人将照片甚至视频上传网络。反之,如果他们精挑细选躲到玉米地的青纱帐里寻找浪漫,在法律上就视为已采取合理的保密措施,任何尾随拍摄的人——偶遇的农夫除外——都可能构成侵权。按照这个逻辑,谷歌的辩解显然有些苍白。比如一个因内急而在街角小便的人,本已尽可能避开公众的眼光,可是谷歌的高倍摄像头却使其昭然于世,这在法律上就涉嫌侵权。
面对来自政府和法律界的压力,虽有网民不无娱乐化地支持,谷歌很快就开始调整其隐私政策。比如在加拿大,谷歌承诺其街景视图绝不可能识别人物面孔和车辆号牌。在日本,谷歌统一降低其摄像机的高度,避免无意中越过私人围栏拍到室内景象。而从2008年5月开始,谷歌在全球均采取面部模糊处理技术,自动将街景摄像机拍下的人物面部模糊化。不过瑞士政府仍不满意,因为按照瑞士法律,除开面部图像外,其他可资辨认个体身份的特征,包括衣饰、文身等细节,都必须进行模糊处理;谷歌虽也积极回应,但技术上难免挂一漏万,缺乏对诸多个体一一甄别的能力。因此即便有所改进,谷歌街景还是遭到多方阻拦,尤其是在欧洲各国。民间的自发抗议络绎不绝,一个英国小镇甚至禁止街景拍摄车进入。希腊政府更是在2009年全面禁止谷歌街景服务,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痛下杀手”的国家。
数据截取“大麻烦”
不过谷歌街景的麻烦还远没结束。一直到今年4月底,有关街景视图的争议都还限于图像采集方面;但是德国“联邦信息自由与数据保护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却让谷歌在一夜间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德国政府调查发现,谷歌的街景拍摄车内装有一种扫描设备,可以沿路探查Wi-Fi无线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路由器硬件地址(MAC)和网络用户名(SSID)。不仅如此,如果用户正在使用公共Wi-Fi网络,谷歌甚至还会截获其网页访问记录、电子邮件账户、密码甚至邮件内容等信息,并存储到谷歌内部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