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考察宪法系统如何作用于其外部环境以促进社会系统的有序和谐。宪法是社会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它在社会系统中作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有着自己特殊的位置和功能。如果不能对社会系统发挥一定的功能——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它就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宪法对社会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宪法规范作用于社会主体行为来实现的,而宪法规范发挥作用的效果又直接取决于宪法规范以及其他宪法要素的素质优化。如果宪法要素内在品质优秀以及宪法内部各组成要素结构合理和性质稳定,宪法规范就能对基本的社会关系起到良好的调控作用,从而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从功能的角度研究宪法的社会作用及其实际效果以及使宪法产生实效的手段和社会条件是宪法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这部分的研究内容包括:宪法在过去发生了什么效果以及如何发生的;在现在又发挥了什么作用以及如何发生的?宪法发挥效力的社会条件是什么;文本宪法和现实宪法的裂痕有多大?影响宪法实现或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等等。总之,要从功能上把宪法看作为对人类行为的控制体系来加以考察,参照它所追求的社会目标来研究其历史和现实。这就是宪法功能的综合研究。
四、结语
在我国,宪法社会学的研究属起步阶段,如何构筑其学科基本框架和理论体系,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尤其是如何以中国的实践为背景确定宪法社会学的研究主题颇费思量。开展主题研究时,在某些领域先行突破,还是整体推进?此其一。其二,由于宪法社会学“兼容并蓄”的特征,其研究方法可谓“五花八门”,这是否影响其成就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否是它的独特魅力所在?等等,这些问题尚需学界深入思考达致共识。
【作者简介】
潘红祥,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注释】一般而言,在哲学领域,二元论框架用“事实”与“价值”来表述,但在法社会学领域,用“事实”与“规范”来表述二元论框架更为合适,因为规范本身是一个包含着价值内容的体系。
国内学者在界定“法律文化”概念时,大多数认为法律文化就是人类法律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包括法律规范、原则、法律意识、法律组织和实施、法律运作过程和方式、法学教学和研究。参见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7—65页。英国学者布兰肯伯格提出的“法律文化”概念整合了以下四个层面:1.业内人士与公众的法律意识(观念、态度、法律价值、法律制度);2.产生法律规范与制度的行为,以及运用这些规范的行为;3.法律制度本身的特征;4.构成法律总体的规范与规则。参见(意)卡洛·彭尼希:《法律文化概念的社会学应用》,沈明译,载《比较法律文化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8页。
【参考文献】{1}(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M).王志安,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M).潘大松,等.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日)川岛武宜.法社会学讲座1——法社会学的形成(M).东京:岩波书店,1972.
{4}(德)米歇尔·施托莱斯.德国公法史(M).雷勇.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5}(德)卡尔·施密特.宪法学说(M).刘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沈宗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7}(日)上野裕久.
宪法社会学(M).东京:劲草书房,1981.
{8}(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观察(M).李琼英,林欣.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9}洪谦德.法律社会学(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10}徐秀义,韩大元.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11}(英)詹宁斯.法与
宪法(M).龚祥瑞,候健.北京:三联书店,1997.
{12}(美)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M).闵家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3}社会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14}欧阳康.社会认识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5}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6}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7}(美)埃里克·詹克.自组织的宇宙观(M).曾国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8}孙志海.自组织的社会进化理论——方法和模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9}(日)小林直树.
宪法讲义(上)(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
{20}韩大元.试论
宪法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和方法(J).浙江学刊,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