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挑战科学的自明——记F. A. Hayek《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

  自然科学在当代卓有成效的学科为数学、物理学、化学等门类。
  (ⅲ)
  社会科学,准确地说(套用哈耶克教授的话)“它研究人的行为,它的目的是解释许多人的行为所带来的无意的或未经设计的结果。”[9]
  毋庸置疑,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的观念,而不是对人类观念进行刺激的外物自身——如果读者还记得前述物理世界和心智世界的区分。外物自然在物理世界中有其运行逻辑——准确地说,对外物这种运行方式的认识只能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达成——但当它们刺激我们的感官时,我们会通过自己的分类模式,对它们可能具有的意义进行分类。而这种(我们自身对其进行的)分类,与其自身逻辑——物理意义上——却是皆然不同的。然而,这种(我们自身对其进行的)分类与物体世界中的运行逻辑(分类)同样具有客观属性,甚至不比后者弱(这一点,我们在后文中还将提到)。
  一本摆在桌子上的书,如果单纯从物的角度来看,它的纸张、大小、薄厚、颜色等等可能与另一本相同或不同。即使我们说它们相同,那也是在一种相对程度上而言的,因为如果进一步进行区分比如纸张的纹路,那么它们又会呈现出不同的地方。当然,这仅仅是在某个方面(纸张的纹路),而可以用于区分的观察点,是无以计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本书。然而,我们又可以说纸张、大小、薄厚、颜色等等均不相同的两本书是相同的。这听起来有似绕口令,但确是千真万确的客观事实。这是因为我们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相同”这一术语。回到这个命题(纸张、大小、薄厚、颜色等等均不相同的两本书是相同的),当我们说它们“均不相同”时,我们是在自然科学、物理属性或者物与物的关系上进行判断的;随后,我们断定它们“相同”,是因为我们在社会科学、人与物或人与人的关系上作出的判断。我们或许基于这样的内心确信,虽然这两本书在纸张、大小、薄厚、颜色等等方面均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探讨文学(……)方面的书,抑或是它们在书的意义上是相同的(换言之,它们都是书)。我们之所以有这种确信,更是因为我们认为别人(同学、同事、同乡人、外省人、乃至外国人)也会持有这样的内心确信。这几乎接近了问题的内核。“不是因为我们发现了两种物在与其他物的关系中有相同表现,而是因为它们在我们看来相同,我们才期待着它们在别人看来也相同。”[10]这种共同的确信,是我们探讨社会科学问题的起点,也是我们探讨社会科学的客观事实。自然科学尽管可以指出我们在社会科学意义上赋予一些不同意义的物体(比如冰和水)实际上是相同的物质,但是对于我们探讨社会科学问题来说意义微小,我们还是只能根据赋予它们的意义(共同的确信)进行相关的判断。自然科学完全可以断定一杯日常饮用水不会对人体有害,一般情况下其是有益的。但是,当一个产生误解(比如把它当成参合了有毒物质的水)的人意图用它去杀人,那么我们同样要认定该人的行为是杀人未遂——尽管在结果上,被害人不过是消解了口渴。此时,一杯日常饮用水所代表的意义是参合了有毒物质的毒水。这就是社会科学素材的主观性。
  按照哈耶克教授的观点,社会科学素材主观性理论几乎可以适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或者说,“它是狭义的社会科学的共同特点”。哈耶克教授甚至认为,“大概语言学除外,事实上可以合理地宣布它‘对社会科学方法有着战略上的重要性’”[11]。他选取了一些精致的例子: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