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从法官到学者(代序)

从法官到学者(代序)


傅郁林


【全文】
  将一篇一篇文章汇编成集的时候,心情并不像拾贝者从储蓄罐里倒出一堆五彩斑斓的贝壳那样欣悦。这些散落在不同杂志、报刊、书籍中的旧作进行一些边边脚脚的剪裁和修订,实在是一件没有创造性的乏味的活计。加之我不善保留原稿,一些保留电子版的“原作”经过无数次修改之后常常不知何为最终版本,有的文章不得不去各网站寻找,下载回来再输入脚注。还有一些不记得发表日期和报刊的随笔,只好让他们流离失所了。
  这些自1997年以来先先后后发表的文章,统一归于“司法制度的功能与结构”的主题之下,是因为基于制度的功能考虑其技术设计原理体现了我的整个研究方法和学术追求。在我看来,制度的技术结构总是以制度的预设功能为前提、基础和目标的,不考虑功能的技术设计是盲目的,而不能体现并实现预设功能的技术设计是失败的。按照这一思路,本书将作品大致整理为如目录所示的四个主题。在结构上,本来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应当按照制度背景、繁简分流、职能分层、审判监督、职业伦理的顺序编排,亦即将现有的第三部分“民事审判制度改革的目标与背景”与第一部分“司法职能分层与审判权制约模式”换位。但是考虑到对于司法职能分层和审判监督机制的关注,既是本人近年来的研究重心,也是自认为本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所以放在了本书的开篇;“案件分流与诉权保障机制”基于与第一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同时基于本人所关注和研究的程度,列为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的内容多为本人博士期间的作品,许多只是早期思考的不够成型的印迹,与其他部分的逻辑联系也相对松散一些,所以放在稍后;第四部分关于法律职业共同体与诚实信用的诉讼机制的讨论是民事司法制度的功能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在与其他部分的逻辑联系上居于辅助或配套的地位,因而放在了最后。本书基本没有考虑文章的篇幅长短、体例、或发表的时间顺序,这是因为论文和随笔按照各自的范式、篇幅形成了各抒其意的风格——随笔往往敏锐犀利、观点鲜明,论文则体系完整、论证严谨。将讨论相关主题的论文和随笔放在一起,虽然内容上不免有所交叉,却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并向读者提供探讨同一问题的多种视角和语境。但本书没有收入那些为了满足刊物约稿的不同需要而不得不对一稿进行多种改造后发表的文章,以尽量减少内容重复。
  无论如何,这部文集作为我完成从法官到学者转型过程的一个见证,每一篇都凝结了我的身心投入,其中许多作品是为了解脱思考的痛苦而完成的。我不知道从“快乐的猪”到“痛苦的哲人”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但我似乎已经踏上了一条不断超越“痛苦的猪”的境界的不悔旅程。十八年前,当我从武汉大学国际法系毕业进入海事法院的时候,我自称是一只“快乐的猪”,对于法官生活充满了新奇、简单、自信的快乐。然而,当我和同事们面临一大堆困扰日常工作、生活、乃至睡眠的问题,无法视而不见的利益相关者正等待着答案,而我们却不能等待答案成熟再作判决,我很快变成了一只“痛苦的猪”。我在思考中痛苦,在痛苦中探索,在探索中挑战和被挑战。知识的贫瘠、资料的匮乏、信息的封闭,使得我、我们无法通过自我教育而解脱痛苦。这种痛苦在堆积八年之后,促成了我重返校园。离开法院的时候,审判方式改革刚刚开始。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仅仅是后来迅速席卷全国、影响深远的司法改革运动的开端;我更没有想到,审判制度和司法改革将成为我一生耕耘的园地。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