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设置的合理化程度
课程设计是课程结构的编制,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和具体课程的编制。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它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和不同形式的优化组合;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同样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包括不同形式课程的标准 。本处只讨论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问题。在课程设计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实现大学培养目标的日常活动,课程设置环节制约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也必然会影响教育的效果。为了培养专通结合的复合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就要改变专业设置过细、课程安排不够合理、教学手段简单落后和考试方法单调陈旧的弊端,并且,不仅要改进学科课程,还要改进实践课程和潜在课程,因此重新调整课程设计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根据教育理论的要求,课程结构的编制要符合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的基本要求。在此以一所学校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课程结构设计为例。
该校各专业大学本科四年全程教学计划分为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课堂教学的总课时为2380学时,实践环节中,军训为3周,毕业实习为8周,毕业论文为6周,另设有学年论文写作要求。课堂教学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中又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该校以上三个专业的公共课部分主要有大学英语、语文与写作、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及其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形式与政策、军事理论。
该校经济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有: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和统计学。专业课设有:中国转型经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选修课设有:法律与经济学、资本论、当代经济学流派、经济思想史、经济史、新制度经济学、计算机新技术、学科发展前沿专题、国际经济合作、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证券理论与实务、人力资源管理、港澳台经济、跨国公司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国家发展计划。
该校管理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有:政治经济学、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法、市场营销。专业课设有:运筹学、组织行为学、项目管理、管理系统工程、战略管理、运营计划与控制。选修课设有:管理心理学、管理决策模型与方法、国家税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思想史、财政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应用博弈论、技术经济学、经济计量学。
该校法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有: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专业课设有: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专业选修课设有:法哲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比较宪法学、现代西方司法制度概论、比较法总论、法律社会学、立法学、犯罪学、
监狱法、犯罪心理学、证据学、司法文书、
公务员法、
国家赔偿法、律师与公证、
行政复议法、当代中国地方制度、
海商法与海事诉讼法学、国际投资法、国际贸易法、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关系史、国际
民事诉讼法、国际商事
仲裁法、国际技术转让法、世贸组织法、国际税法、中国区际冲突法、国际人权法、
合同法、婚姻家庭
继承法、
公司法、金融法、
证券法、
保险法、比较民商法、物权法、竞争法、企业法、
劳动法、环境资源法、财税法、房地产法、社会保障法、
票据法。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各专业课程划分过细,导致知识分割,不利于学生开展纵横交错的综合性、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知识僵化,教师难于创新。相关课程都要重复讲解有关联系,造成师生的人力与课时的浪费。学生听课时间过长,而从事思考、创作和实践的时间极为缺乏。以下试分析以上资料加以说明。
经济学专业的课程安排中,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经济史都属于史学系列,同属一个专业的历史内容是相互密切关联的,分离成不同课程就分裂了经济思想学说对经济发展历史之间的重要联系。同样,当代经济学流派、新制度经济学、学科发展前沿专题、资本论、博弈论之间都有方法论上的关系,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合作之间具有世界性的共同特征,中国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发展经济学、国家发展计划、国民经济管理学是专门研究中国问题的课程。
管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由于管理学本身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除了大致的概貌以外,管理学是由各种理论构成的理论丛林,因此管理学与管理思想史合并为一个课程较为有利。属于决策类的运筹学、管理决策模型与方法、应用博弈论等可以决策学名义加以系统化。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属于要素管理范畴。项目管理、管理系统工程和运营计划与控制等属于控制类,可以控制学的名义加以统合。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也可以有意地加以结合。市场营销与没有开设的企业文化创新以及成本费用与利润管理等课程内容也可以组合为营运管理进行专门讲授。
法学专业的课程中也有同样问题,如中国法制史与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割裂,西方法律思想史与外国法制史的割裂。还可以组合的有:犯罪学与犯罪心理学;行政法与
行政诉讼法和
行政复议法;当代中国地方制度与中国区域冲突法;国际投资法、国际贸易法和国际技术转让法;国际
民事诉讼法与国际商事
仲裁法;
公司法与企业法;金融法、
证券法与
票据法等。
在公共课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形势与政策等,都应当基于同样的理念进行整合。
注重知识教育,忽视能力教育是我国教育目前面临的巨大问题。不仅如此,它还直接导致了在知识教育工作上的低效率。为了弥补基础课程设置过细而融通课程缺乏这一缺陷,学校开始推行双学位制,由此占用了学生太多的休息时间。要寻找一个良好的改革策略,如果以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对目前的课程设计进行改革,通过简化与整合原有课程设置,使教学方针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得到明朗的体现,活跃课堂教学方式,让教师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并让学生进行各种课题的探讨,还可以开设定期的数名专家座谈公开课,学生将会有更开阔的思路和更多的课外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或者自命的课题,如此才能达到培养开放型、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等人才要求的目标。
根据以上考虑,本文提出以下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
第一年:基础知识教育。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三通基础课程。
第二年:专业知识教育。开设专业基础课程。
第三年:通学知识教育。开设专业内综合课程及通学课程。
经济学专业:经济管理学、法经济学、与本专业及方向对口的法学和管理学课程;
管理学专业:管理经济学、与本专业对口的法学和经济学课程;
法学专业:法经济学、与本专业对口的经济学和管理学课程。
第四年:综合能力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和论文写作。
本部分小结:
1、实行目标管理的教育管理模式。给学生指明更加明确具体的目标,将每个专业所要培养的学生的目标科学化、具体化,并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的考核标准。
2、进一步优化本科全程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在第一年的基础知识教育中就开设三通基础课程;在第二年的专业知识教育中,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在第三年的通学知识教育中,开设专业内综合课程及三学科的通学课程;在第四年的综合能力教育中,以专业实践课程和论文写作课程为主。
第二部分 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的困境及出路探讨
大学教育正面临着如何应对人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需要实施教育的问题。所谓复合型人才,是一种由多种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的人才。它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呈现出整体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众多的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交叉学科相继出现的条件下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的一种新模式。这种复合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该是较宽的知识结构和精深的专业的统一;在能力上.应该是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统一;在意志品质上,应该是创新精神和求实态度的统一 。
人类社会活动的丰富多彩决定了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的方法灵活多样,研究方法或工具的采用取决于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就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的整体研究方法来说,经济学属于观察性科学,管理学属于经验性科学,而法学则属于规范性科学。每一种学科都是整个科学领域的分支,作为为人类需要服务的科学,它的每一个分支虽然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但同时他们也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如果忽视了这些联系,学科研究就具有了封闭性,严重者将产生特定的学术困境。
一、经济学的实践困境
观察性学科可以形容为“纸上谈兵”,观察者可以借助假设前提高谈阔论,无所不往。但是经济学家的本意还是想通过研究和宣传,让自己的思想对国家政策、企业决策和个人生活的实践产生指导作用,不过指导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又取决于假设前提的真实程度。纵观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从亚当•斯密假设“经济人”开始,西方经济学家一直从观察家的角度创造和发展经济学理论,并试图指导经济生活。经过两个世纪的从古典经济学派到新古典经济学派,直到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补充、修改和完善,整个过程都是探索如何将基于假设构建的理论符合经济生活的实际。然而至今为止,经济学仍然面临之一系列实践问题。
从结果看,它的困境反映在对经济发展的预测的准确性和对预测结果的检验方法的确定上。经济学的预测困难在于经济学与经济实践之间难以消除的相互作用 。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以一少部分人的智慧预测大多数人的行为结果,其预测的可信性是难以证实的。并且,经济学家还希望通过预测影响经济的发展,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也希望通过经济学家的预测避免它们所不希望的后果发生,这样一来,预测与预测结果是永远不能吻合的。但是不能否认作为一种科学的经济学并不是完全以人的意志作为分析依据,而是根据现实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背景和客观的生产力条件进行预测的,因此,经济学家预测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可行的。只要承认经济预测的模糊性,对预测结果的检验也就不能苛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