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寻求有效的合作 ——政府采购法的博弈分析

  采购实体(教育部)
   合   谋 不  合 谋
  合  谋 800,800 700,1000
  不 合 谋 1000,200 750,750
  
  由上图可以看出这时的博弈为非合作博弈。采购实体(教育部)和供应商都有两种战略:合谋或不合谋,虽然(合谋,合谋)是双方最有利的选择,但是由于顾虑到对方有可能为了获得最大可能多的收益而采取不合谋的战略,最后的均衡是纳什均衡[8](nash equilibrium)解,即(不合谋,不合谋)双方各得750个单位的效应值。这种博弈同样适用于供应商采购实体,财政部的官员三方及各方之间,其博弈结果是以上各方的非合作博弈均衡提高了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社会福利水平[9]。
  府采购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采购主体之间展开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为各种企业走向市场提供一个宽松稳定的制度环境;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强化支出管理,降低交易费用。可以说这是财政支出管理制度的一次革命,改革开放20余年,我国财政管理几易其制,但财政职能弱化,国家汲取能力下降的趋势未减。这种趋势如果继续下去,我国的改革、稳定与发展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因为财政困难是我国多项改革的起因和动力。“转轨时间更应该因财政政策来转轨。……经济转轨对财政政策提出的挑战是,促进稳定,又不耽误必要的财政结构调整。财政结构调整本身包括加强财政手段。财政应为恢复经济提供动力”。[10]财政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同时,还要进行自身的结构调整,即职能调整。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伴随着《政府采购法》的颁布施行,这将是我国财政制度改革一块新的里程碑。在《政府采购法》的规范和指引下,政府可以通过调整采购数量和采购品种,强化预算约束、节约开支、调整社会总供求、实现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认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措施包括:改革税制,变换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支出以及其他方面的支出。政府采购制度作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措施之一,通过财政乘数作用,对国民收入和总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保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
  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通过“囚徒困境”的解说揭示了一个基本经济规律,即在经济活动中,人们之间的合作较之人们之间的竞争,前者对人们的效益(好处)最大。这是因为,从商品是为别人生产的这个意义上讲,商品经济是一种互易经济,其“互易”特指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之间的“交易”,这种交易是否成功取决于交易者的相互选择,而这种选择是否相互,取决于交易方是否就相互交易达成一致即是否合作;这种交易选择的成功,交易方必将考虑自身效益最大化`,即实现彼此之间的效益最大化的均衡[11]。古典经济学家把帕累托最优化作为衡量效益的标准。从政府采购法中的参与采购的主体看,采购实体、供应商和财政部门在交易过程中所具有个体理性。首先,采购实体为节约资金,提高所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质量,通过招标竞争的方式,优中选优,符合市场竞价的理论。“一切消费者都是上帝”。激励厂商更好地为政府这个最大消费者服务,使采购实体实现经济、社会成本最小化、效益的最大化;其次,从财政部的角度看,政府采购有利于提高资金效益、压缩支出规模、硬化预算约束,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最后,从供应商角度看,政府采购制度能够促使企业适应市场,使其在市场竞价的大潮中学会游泳,[12]造就中国的企业家和企业集团,同时也可保护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效益并非来自集贸市场的“自由买卖”和交易场所的“喧哗繁华”,而是来自于制度,来自于有效的各种市场主体“竞赛规则”。这种“规则”并非是各种外来规章制度的简单相加。有效的规则是各种利益主体经过平等的多重博弈的结果即达到集体理性。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