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死刑的执行数是极少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废止死刑呢?据说是因为日本社会重视同质性,而存在排斥“异质”的倾向,死刑制度的存在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现在,有必要谈及和死刑存废相关联的被害人问题。在日本,近一段时期,刑事司法的“犯罪被害人权利”已成为重要课题。最近,将事件处理结果通知被害人的制度已被警察机关、检察院、法院所采用。而且,《犯罪被害者给付金支付法》已从1981年开始施行,它规定了给犯罪被害人支付具有抚恤金性质的“给付金”的制度。但是还不能说其给付金额是充分的(遗族给付金 :1079万日元;障害给付金 :1273万日元)(1997年))。而且很难说,这对于被害人、被害人家属的精神补偿是足够的,而这种补偿却往往被认为是比什么都重要的。近一段时间,以大学为中心的民间性的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这其中甚至有医学专家的参与。但即使这样,在这件事中,警察占主导地位是客观实情。在民间层次上,扩大对被害人的关注、照料,已成为今后的重大课题。
3、 自由刑
最近数年,自由刑的发展状况是,每年新入监人数大体保持在23000人左右。具体来说,徒刑占99%以上,监禁占0.7%,拘留占0.1%左右。在日本,规定徒刑(惩役刑)受刑人员,要强制劳动(
刑法12条2款);监禁(禁锢刑)的受刑人员在法律上并不要求被强制劳动,而实际上是,以本人“请愿”的形式从事劳动的人占了大多数。因此说,监狱收容的人大部分都要劳动。但是,对于这样的“刑务劳动”,并不支付劳务的对价或是作为报酬的佣金,而只是给付一种带有恩惠性质的“赏与金”(参照
监狱法27条)。这种“赏与金”是极低的,这点从1997年的受刑人员每人月均赏与金额仅为3905日元就可见一斑。
日本国宪法禁止奴隶性的苦役(
宪法18条),同时将一般性的劳动义务(勤劳义务)作为国民享有的权力予以规定(
宪法27条第1款),因此,强制性劳动和“赏与金”制度被认为是有问题的。而且, 即使这种劳动能起到回报社会作用的,这也要源于被收容者自己的意志,如果是被强制的话也许还会产生相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