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应用中表现适应性广, 增产潜力大, 稳产性好, 早熟不早衰, 省工易管理。2007年以来被农业部连续确定为黄河流域棉区主推品种,先后被确定为黄河流域、河南与山东省的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对照。该品种以其优点多、缺点少、生产表现特别突出的良好纪录,得到国内棉花产业界的广泛认可,成为我国黄河流域棉花生产的主栽品种,主导了全省棉花生产的又一次重大品种更新。
在项目实施中,提出并实践了棉花育种设计目标的新理念。在高产优质前提下,充分重视“品种”作为特殊“商品” 的生产安全重要性,实施了以“提高综合抗性、生长发育稳健和早熟不早衰”为主攻方向的常规抗虫棉育种目标。将聚合杂交、混合复交、混合选择与系统鉴定、南繁北育相结合,集成创新了棉花高产稳产多抗育种技术,实现了多个目标性状的同步改良。研究了鲁棉研28号的生物学特性、生理特点和关键栽培技术,建立了高产高效简化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制定了单作、套作等不同栽培方式的技术规范,为该品种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2006年以来在鲁、豫、冀、晋、陕、津、苏、皖8省市累计推广4179.9万亩,增产皮棉50.2万吨、棉子72.6万吨,新增经济效益70.4亿元。其中近三年推广3719.6万亩,新增经济效益62.6亿元。
JB2010-1-26 山东耕地质量评价与地力提升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山东省土壤肥料总站
该研究对全省范围内采集的土壤、地下水、植株等样品68万个进行了分析,获得基础数据550万个。
其技术创新点在于:1、采用3S技术与定量数学模型等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耕地地力评价系统并进行评价;2、选择典型区域,对耕地环境质量进行评价;3、对耕地肥力状况进行评价,分析了地力变化趋势,获得了各类评价结果及系列图件;4、创建了以肥料高效利用为核心的耕地地力提升技术,建立了六个区域粮、棉、油、菜土壤氮磷钾丰缺指标和不同地力等级施肥指标体系,创建了推荐施肥模型,并研制了施肥标准量检索表和99个肥料配方;5、创建了以耕地培肥与改良为核心的耕地地力提升技术体系,优化集成了地力提升技术以及果园土壤酸化改良和设施蔬菜地退化修复技术,完善了高产田培肥及中低产田改良技术体系;6、运用GIS等信息技术建立了山东省土壤养分和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总数据量达1000万个,创建了省级和县级两个层面的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该项研究创新了分散式农户经营模式下的大田、蔬菜地、果园土样采集方法;创建了山东省耕地地力及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首次对耕地质量进行了全面评价;首次建立了六个生态区粮棉油菜土壤氮磷钾丰缺指标和最佳施肥量等指标体系,研制了不同区域主要农作物施肥量检索表和肥料配方;首次建立了山东省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耕地质量数字化管理;确定了北方土壤酸化临界值,提出了果园土壤酸化改良、设施蔬菜地连作障碍修复措施。
三年累计推广面积1.63亿亩。其中,粮食作物11523 万亩、棉花1521 万亩、花生1189万亩、果树451万亩、蔬菜1577万亩,总经济效益118.2 亿元。已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在现代农业等重大农业项目中广泛应用,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JB2010-1-27 禽白血病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
完成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扬州大学
山东益生种畜禽股份有限公司
该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 科研专项等项目支持下,深入开展了禽白血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控技术研究,其技术创新点在于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突破:
1、在国际上首先研制出了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 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及其相应的间接免疫荧光诊断方法,并在国内外广泛推广应用。
2、在国内首先从白羽肉鸡、三黄鸡和蛋鸡三种不同类型鸡群中分离到ALV-J,并复制出同样的肿瘤病。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阐明了ALV-J是我国鸡群中白血病的主要亚群,为我国控制禽白血病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3、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和报道了鸡群存在ALV-J 和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的共感染和共垂直感染,并提出两种病毒共感染是我国鸡群中ALV-J感染后引发较高死亡率和肿瘤发生率的重要原因。
4、在国际上首先证明了ALV-J感染可诱发免疫抑制;应用细胞培养模型成功阐明了ALV-J在抗体的免疫压力作用下病毒变异演化的规律。
5、分离并鉴定128 株ALV,首先完成了10 株ALV-J、2 株ALV-A 和1 株ALV-B的全基因组测序和1株ALV-J感染性克隆的构建,系统阐明了我国鸡群中ALV-J的来源及野毒株间的分子演化关系。
6、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禽白血病诊断技术规程》。
7、集成了对种鸡群的ALV 监测和隔离净化等综合防控技术。
研究成果为禽白血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国内大型养禽龙头企业进行了十多年的实地推广应用,近三年减少了由该病带来的经济损失390多亿元,对控制禽白血病在我国流行起到了巨大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3篇,其中SCI收录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
JB2010-1-28 杨树胶合板材纸浆材新品种鲁林1、2、3号杨的选育与应用完成单位: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该项目研究历经14年,收集保存黑杨种质资源403份。其技术创新点在于:
1、首次根据木材工业利用的要求,系统进行胶合板材、纸浆材定向杂交育种,并在定向育种综合指标体系建立与应用方面有突破和创新。通过对杂种的苗期选择、无性系测定、无性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区域化试验,从生长量、形质指标、生理生化指标、木材材性、环境适应性、抗逆性、胶合板制作与制浆造纸性能等方面,选育出适宜培育杨树胶合板材和纸浆材的优良新品种鲁林1号、鲁林2号、鲁林3号杨。
2、首次从DNA 分子水平上对三个杨树新无性系及其杂交亲本进行多态性研究和遗传相似性分析,建立了杨树无性系分子检索表。3个杨树新品种2008年获国家林木新品种保护权,并通过林木良种审定。
该项目已在山东省15个地市试验示范推广29870公顷,有效规模为86800公顷,已经获得纯经济收益6107.66 万元。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报告》的计算方法,已经推广的29870公顷杨树林每年固定CO2 约70.2 万吨,产生的碳汇价值为2.4 亿元,获得巨大生态效益。项目组先后共举办杨树新品种及栽培技术培训班20余次,培训林民和科技人员120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万余份,产生的社会效益显著。3个新品种在河南、陕西、天津、辽宁、湖北等地区进行了示范和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JB2010-1-29 黄河下游山东引黄灌区沉沙池覆淤还耕技术研究与示范
完成单位:山东省水利厅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处
德州市潘庄灌区管理处
山东农业大学
该课题是多专题、系统性的重大攻关课题。内容包括:沉沙池覆淤还耕工程模式,历年引水、引沙及沉沙区沙化状况,沉沙池开辟使用覆淤还耕优化模型及优化设计评判体系,优化覆淤还耕土层结构及作物增产机理,沉沙池覆淤还耕相关配套技术及运行管理机制研究等12项成果。
其技术创新点在于:
1、提出了“山东引黄灌区沉沙池就地沉沙(自流沉沙+以挖待沉+弃土堆高)弃土高地覆淤还耕新模式”,丰富了我国多泥沙河流灌区沉沙池规划设计概念和方法。
2、建立了引黄灌区沉沙池开辟、使用、覆淤还耕系统优化模型和系统优化设计评判要素体系,提出了沉沙池高地覆淤还耕系统相关配套技术,提高了沉沙池清淤弃土的效率和沉沙池使用年限,提前了沉沙池初次形成达标还耕时间。
3、提出了山东引黄灌区沉沙高地三种优化覆淤土层结构模式,揭示出不同覆淤土层结构作物增产机理。
4、建立了促进引黄灌区渠首沉沙池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机制。该成果已在黄河下游山东引黄灌区普遍推广应用。不仅将建国以来引黄灌区已用的140余万亩沉沙池区弃土荒漠化高地覆淤还耕、还林于民,而且从根本上改善了池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山东引黄灌区沉沙池渠覆淤还耕、还林、水产开发及相关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年总经济效益15.37亿元。
JB2010-1-30 即食海珍品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好当家集团有限公司
该即食海珍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属水产品加工及贮藏技术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即食海珍品的加工新方法;不同加工方法对即食海珍品营养成分和质构的影响;确定了即食海珍品贮藏温度和货架期。
其技术创新点在于:
1、率先对高温短时杀菌、阶梯升温、快速冷却等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即食海珍品的加工新方法;采用该技术生产的即食海珍品,蛋白质适度变性、肉质结实、富有弹性,咀嚼感好,产品鲜嫩、多汁。
2、研究了不同加工方法对即食海珍品营养成分和质构的影响;确定了即食海珍品贮藏温度和货架期。
即食海珍品加工关键技术,解决了影响海珍品养殖、加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是水产加工业的一次重要进步,推动了行业的科技发展。好当家集团利用该研究成果生产出第一枚即食鲜海参、即食鲍鱼等,并在全国开设了“好当家海洋食品专卖店”200余家,产品进入了150余家连锁超市,直接安排就业人数达1500多人,累计完成产值51600万元,实现利税14300 多万元。继好当家之后,国内海水养殖、加工的大型企业,相继推出即食系列海珍品,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 安排就业10000余人,销售收入30多亿,促进了海珍品的养殖、加工业的技术进步。该研究申请了8 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了8 篇论文,制定了8 项企业标准。
JB2010-1-31 胆汁酸衍生物阻抑肝癌及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完成单位:山东省立医院
该项目对胆汁酸衍生物阻抑肝癌及肝纤维化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细胞培养及动物实验探讨UDCA 预防肝癌发生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UDCA 可以选择性抑制HepG2及bel-740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UDCA 可以选择性的上调HepG2及bel-7402细胞Bax,P21,P53基因表达,下调bcl-2,N-ras及c-myc的表达,阻滞细胞的增殖周期;UDCA 能抑制实验大鼠肝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明显减少实验大鼠肝癌的发生。
探讨了HS-1200诱导肝肿瘤细胞凋亡及抑制增殖的作用及机制;并进一步用肝肿瘤细胞株bel-7402建立裸鼠人肝癌移植瘤模型,用HS-1200对荷瘤裸鼠进行干预,深入研究该药物治疗肝移植瘤的作用及机制。结果显示HS-1200可有效抑制肝肿瘤细胞bel-7402的生长并诱导其凋亡;HS-1200提升Bax,细胞色素C,caspase-9及caspase-3的表达,降低Bel-2的表达;HS-1200可抑制裸鼠肝移植瘤的生长,引起瘤组织内肿瘤细胞的凋亡和组织坏死。
采用猪血清诱发肝纤维化的方法,研究UDCA 在动物整体环境下阻抑肝纤维化的疗效,并研究其机制。结果显示:UDCA 可改善肝功能及大鼠肝纤维化病理分级;降低HA,LN,IV 型胶原和III型前胶原的水平;抑制HSC的活化;UDCA 对HSC 细胞周期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对cyclinD1,cyclinE 蛋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UDCA 可以显著减少HSCSmad3的表达,增加Smad7的表达。
该项目创新点包括:
1、成功合成HS-1200,并通过核磁共振频谱仪的氢谱分析,判定该衍生物合成成功。
2、发现并证实HS-1200在体内外实验中对肝肿瘤细胞具有促进凋亡、抑制增殖的作用,并进一步验证其诱导凋亡的机制为内源性凋亡途径。
3、首次发现UDCA 通过干预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发挥阻抑肝纤维化的作用。
4、首次提出UDCA 具有阻抑肝纤维化及肝癌的作用,为传统药物临床新用途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及理论依据。
研究成果已得到学术界认可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已培养十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JB2010-1-32 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肿瘤标志物筛选
完成单位: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该课题旨在应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胰腺癌肿瘤标志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对胰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意义。研究内容包括: (1) 建立基于DIGE 技术的蛋白质组学平台;(2)应用该平台从组织、体液、细胞水平筛选胰腺癌标志物; (3) 将胰腺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模式应用于其他疾病。
研究结果显示:该技术平台具有独特的肿瘤标志物发现能力,共筛选出了13个胰腺癌肿瘤标志物;还筛选出3个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糖尿病肾病的蛋白标志物;已对筛选出的疾病标志物进行了临床应用。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该研究有以下创新点:
1、在研究技术上,降低了肿瘤组织异质性对胰腺癌标志物筛选的干扰,成功地将DIGE 技术应用于胰液等成分复杂的体液样品的分析,筛选出的标志物在相关疾病研究中均为首次报导;
2、在胰腺癌标志物方面:首次报导AKR7A2 在胰腺癌与良性腺瘤的鉴别方面,MMP-9和A1BG 在胰腺癌与胰腺炎的鉴别方面具有重要价值;C14orf166、Moesin和Radixin是胰腺癌转移相关基因,是可用于胰腺癌预后判断的标志物;磷酸化Ezrin对胰腺癌的靶向药物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3、首次证实了胰腺癌组织中胰岛细胞的表型不同于正常胰腺,据此提出依据胰岛细胞的表型变化来诊断早期胰腺癌的模式。
相关技术和检测方法已在省内推广应用,具有较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并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也将对肿瘤标记物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该研究发表SCI索引论文15篇(IF 总计41.0,被引用38次),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篇,获发明专利2项。
JB2010-1-33 腹部无瘢痕外科--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完成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山东省兖矿集团总医院
该课题组在顺利完成经阴道、经胃、经结肠路径NOTES 动物实验基础上,率先成功实施亚洲首例经阴道内镜胆囊切除术。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患者手术当天进食并下床活动,术后第二天康复出院。随后本课题组又相继完成40例不同难度的经阴内镜胆囊切除术,及国内首例经阴内镜阑尾切除术,从而使本课题组成为目前世界上完成NOTES手术例数最多、病种最复杂、最成功的单位。该项技术与世界同类研究相比,具有以下创新点:
1、部分病例曾行下腹部手术,存在严重盆腔粘连及解剖异常,应用独创方案仍安全完成手术;
2、打破了国外目前仅将NOTES手术用于胆囊息肉患者的局限性,对更多多发胆囊结石伴胆囊急性炎症、囊壁严重水肿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扩大了适应症;
3、废除国外必用的右上腹小切口抓钳协助抓持,真正做到腹部无瘢痕,最大程度保护了腹膜的完整性;
4、独创的手术方案具有很强的可重复性,易于推广应用;
5、独立研发了国产NOTES专用器械,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最短35分钟),减少了手术费用,术后均无需外引流,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研究课题组成功举办了首届NOTES 研讨会,并以多种形式与国内外专家交流,促进了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该研究改写了国际NOTES手术应用现状与规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JB2010-1-34 角膜及眼表手术创新及相关应用研究
完成单位: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研究主要集中在角膜及眼表手术学创新和相关理论研究方面,这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起到直接的临床效果,并获得独立知识产权的理论成果。该研究创造性采用羊膜移植联合药物治疗基质坏死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开创了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改进了穿透性角膜移植(PKP) 治疗严重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手术技巧;提出预防和治疗术后复发的策略;首次报道我国不同于发达国家阿米巴角膜炎的危险因素,明确提出预防术后复发的策略。发现我国圆锥角膜发病的性别比例与西方不同;改良了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的手术方法;提出圆锥角膜“屈光重建工程”的概念。对晚期眼部烧伤提出有价值的临床分期标准;2)对眼部重度烧伤的患者创造性应用PKP联合干细胞移植替代传统的全角膜移植。边缘性角膜溃疡及穿孔:1) 应用小直径(<3.5mm)PKP治疗周边角膜穿孔,达到节省角膜供体、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好的效果;2)提出难治性角膜溃疡的概念,并应用改良结膜瓣手术治疗,对挽救患者视力起到重要作用。
提出眼前房途径是除传统角膜缘途径外的另一条诱发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重要通路;开创性将环孢素A、FK-506和雷帕霉素制成缓释药物植入眼内,达到比常规用药更佳的疗效;对角膜免疫高危因素及新生血管进行了研究;利用基因敲除技术和基因工程药物对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机理防治的研究。近5年北京同仁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均应用本系列创新手术方法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举办国内讲座20次,出版专著1本,举办全国性角膜病培训班,全国500余眼科医生参加会议。
该研究共发表论文7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篇(IF分值合计82分,SCI论文引用频次330余次)。
JB2010-1-35 “应力滑移率”在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症中的诊断价值
完成单位: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
安徽省太和县中医院
甘肃省中医院
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症是一类严重的骨科疾病,成人发病率高达5~5.7%,严重影响了人们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该研究课题组经过5年研究和创新实践,将我国传统的中医辩病诊治与现代医学巧妙结合起来,在动力位摄片基础上,对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症发病机制及生物力学比较全面和系统地研究攻关,首创了“应力滑移率”,建立了有效指导该类疾病治疗方法选择的无创新指标,对该类疾病的诊治做出创新性贡献。
1、在国际上首创了“应力滑移率” 及其计算方法。根据中医“辨病诊治” 的原则,在动力位摄片基础上,结合腰椎的生物力学和该疾病的病理解剖特点,在国际上首创了“应力滑移率” (SSR)。比美国术中(有创) 应用的脊柱稳定测量仪(spinalstiffnessgauge,SSG)具有更好的可重复性,能更好的用来指导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极大减少不必要的创伤手术。
2、SSR 对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症椎间的稳定性进行量化,作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可评估术中复位程度和预测复位效果。
3、自主研发了腰椎滑脱整复固定器。该固定器根据腰骶部的解剖特点设计,器械自身干扰小,连接处应力分散,操作简便,可最大限度的复位,固定可靠。该研究成果在广东省中医院、河南洛阳正骨医院等知名医院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JB2010-1-36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的研制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
华东理工大学
该研究根据心肌梗塞病人发病急,抢救时间短,使用的药物昂贵等特点,选择研制开发了tPA 衍生物--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该药物具有溶栓作用强、起效迅速、维持时间长、再通率高、不良反应小、使用方便等特点,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治疗。从药理作用及导致出血副作用上看,均优于尿激酶、链激酶等溶栓药物,是治疗血栓疾病的最优药物。该产品为原国家二类新药。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自主构建了rPA 基因序列、切割融合蛋白的EK 酶和亲和层析介质的特异性配体蛋白ETI基因序列,该工程菌株传代稳定,表达量高,培养方法和纯化工艺先进,融合蛋白表达量大于27%,每升发酵液可得目的蛋白纯品500 mg以上。工艺操作简单,易于控制。
已完成了该产品的药理药效研究以及临床研究,并获得了新药证书和批准文号,实现了产品的产业化和上市销售,进入北京、济南、广州等400多家医院,为AMI患者解除了病痛。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JB2010-1-37 丹红注射液的研究与开发
完成单位: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
该注射液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利中药。是我省目前唯一允许生产的中药注射剂,是用于治疗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中风的新型数字中药。丹红注射液其制造工艺中采用超高速离心与膜分离技术等核心技术,同时在质量控制上引入基于近红外(NIRS) 在线检测为代表的过程分析技术(PAT),结合集散控制系统(DCS),开发中药制药工艺参数在线监测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以药品批次为核心的中药生产过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中药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可以为产品批间成分的一致性和质量的稳定性提供一定保障。同时智能化、模块化、管道化的丹红注射液近红外在线自动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该产品组方独特,疗效确切,工艺先进。2007 年荣获国家“百姓放心药” 称号,该产品被列入2009年国家医保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