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单位:山东省计算中心
该项目从数字证据可信性评估、计算机在线取证模型、数字证据获取分析三个方面对计算机取证理论与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数字证据可信性评估架构,提出了基于物理内存分析的在线取证模型,开发出一套软硬件相结合的计算机取证系统。该系统主要有计算机物理内存获取分析、硬盘数字证据获取分析、密码破解三大功能,可以提取计算机物理内存和磁盘中的多种数字证据。
该项目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了创新:
1、提出了基于物理内存分析的计算机在线取证模型和方法,以物理内存分析为突破口,将在线证据的可信性问题聚焦于内存获取这一点,使在线证据的可信性可以评估,比传统在线取证方法更符合物证技术的要求,能够更好地抵御各种木马或恶意程序的攻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在线取证对目标系统的影响,从而使获取的数字证据能够经受法庭的检查。
2、提出了基于KPCR 的物理内存分析方法,解决了不同操作系统的版本差异问题,可用于Windows2000至Windows7系统物理内存的分析。基于这种方法开发的Windows内存分析系统已经产品化,改变了目前国内外没有成熟内存分析系统的现状。
3、开发完成了计算机密码破解系统,解决了计算机取证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密码破解难题。
依托该项目研究成果开发完成的产品已经在某政法系统全国范围内列装,并在公安等多个部门推广应用,是侦破一系列重大案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维护社会安定、打击网络犯罪等场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JB2010-1-3 可扩展模块化硬件及开放式软件平台技术在电视中的应用与产业化完成单位:青岛海尔电子有限公司
该项目旨在研发一种数字电视可扩展模块化硬件及开放式软件平台技术,替代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所有国内外数字电视中间件的解决方案,在同一个电视平台上,用户根据不用的需求更换不同的功能模块,实现多种不同的功能,使电视的功能得到无限的扩展和随时的升级。
该项目在开放式个性化硬件平台技术及开放式嵌入式软件平台技术方面具有创新。实现了可扩展的模块化硬件架构-开放式多总线融合技术、开放式流媒体软件平台技术、开放式流媒体传送技术、和开放式流媒体安全技术在数字电视中的应用。该项目适应网络、及电子产品软硬件快速发展的需求,集成各种新型增值应用业务,并为各种层次的扩展服务内容提供接口,既解决了用户个性化需求,又有利于企业对于数字电视的产业化批量生产,同时也对于4C 融合和行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可扩展模块化硬件及开放式软件平台技术在数字流媒体电视中的应用,已经形成五大系列四十个产品,并形成了相应的标准及技术规范,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截至2009年,相关产品销量达60万台,销售收入40亿元,为国家上缴税款近5亿。2010年销量预计将达到100万台,销售收入将达到65亿元,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和良好的推广示范效应。
JB2010-1-4 无缝线高效制衣成套技术及其产业化完成单位: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该项目针对传统的服装加工机理工艺流程长、所用设备种类多、劳动力密集,对工人技能要求高等问题,解决了传统加工技术生产所用针线会导致缝纫线和衣片面料配色不当、缝纫接缝处面料起皱、衣片面料容易损伤等问题,通过对材料学科和光电机械控制学科的研究,实现服装加工原理的突破和创新。
1、彻底突破传统用机针、缝纫线缝合衣片的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无缝制衣理论,形成无缝线粘合制衣技术,实现制衣理论的创新。
2、创造性地研制出新型高强环保粘合材料,为实现快速、高强、耐久、环保的无缝线服装粘合加工提供了核心材料保证。
3、结合高端光电技术和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创造性地对所需生产装备进行研发和改进,开发了一套完整的服装无缝线粘合生产装备。
4、在研发无缝线粘合服装加工装备的基础上,对相关的关键技术工艺进行创新性设计和研究,摸索出一整套适用于不同面料的新型无缝线粘合服装加工工艺。该项目开发的具有抗皱、免烫功能的无缝线服装,提升了服装品质与品位,引领国际服装产业界“科技服装”新趋势。2007年至今,该技术开发的产品共实现销售收入6860万元,利润总额2744万元,增加税收412万元。
JB2010-1-5 新型海洋防污涂料的开发与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该项目属于海洋、材料、生物等多学科交叉的防污涂料领域。污染海洋生态环境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有机锡(TBT)自2008 年1 月起被禁止在防污涂料中使用。该项目针对我国目前年消耗含DDT 防污涂料和含TBT防污涂料各达5千余吨的现状,着眼于解决防污涂料中的DDT、TBT 污染源头问题,突破国外专利技术壁垒,开发了两种基于自主防污涂料技术体系的新型防污涂料及其关键技术。
1、开发了一种基于含辣素衍生结构丙烯酸锌/铜树脂、烷氧基丙基异噻唑啉酮和壳聚糖复合氧化亚铜为防污剂体系的SEA-EF99船舶防污涂料,其防污期效达到12~24个月。
2、开发了一种基于含辣素衍生结构丙烯酸树脂,烷氧基丙基异噻唑啉酮、二硫代二甲基秋兰姆和二硫代二丙酰胺为防污剂体系的NAF渔网防污涂料,以不含氧化亚铜为特色,其防污期效达到6~12个月。
3、自主开发的含辣素衍生结构丙烯酸锌/铜树脂,不仅具有优良的防污性能,而且通过不同功能单体的组合得到防污性能可控树脂系列(库),可满足不同需要的防污涂料开发需求。
4、纳米级氧化亚铜实现了以壳聚糖为模板在高浓度铜盐溶液中(≥0.5mol/L)的量产,与传统氧化亚铜相比,其应用性能提高了约30%。5、发明了二硫代二丙酰胺类防污剂,其具有防污性能优良、可降解、生产成本低等优点。
开发的两种防污涂料已广泛应用于黄海、南海海区的船舶、渔网两类海洋设施,近三年销售收入11000余万元,相当于减少了200余吨DDT、TBT 向海洋中的排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与环境效益。相关研究成果还可为新材料、杀菌剂等领域提供基础材料与关键技术支撑。
该项研究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形成了我国自己的满足近海环境特殊要求、零POPs排放的海洋防污涂料技术体系。
JJB2010-1-6 第三代头孢活性酯的生产新技术
完成单位:济南大学
山东金城医药化工股份公司
该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为精细化学工程,主要研究活性酯关键技术生产的创新工艺。活性酯类产品(头孢他啶活性酯、头孢克肟甲基侧链酸活性酯及头孢地尼侧链酸活性酯)是合成第三代头孢的关键中间体,原生产工艺都是以三苯基磷催化合成,存在生产成本高、原子利用率低、副产物污染处理等问题,难以达到头孢生产的需求。该项目解决了活性酯生产绿色工艺问题,三类活性酯生产工艺均是采用国内外首创混合溶剂中亚磷酸三乙酯替代三苯基磷新技术,符合原子经济性,使产品成本大幅降低20%以上。同时科学解决回收副产物M 回用到合成工艺中,实现循环利用。另一副产品磷酸三乙酯回收外销创造新价值,真正实现生产技术的绿色环保。这两项关键技术创新使活性酯的生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头孢他啶活性酯成本由28.4万元/吨降到16.4万元/吨,头孢克肟甲基侧链酸活性酯成本由34万元/吨降到20万元/吨,头孢地尼产率也达到67.2% (文献44.8%),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达到60%-80 %。500吨/年头孢他啶侧链酸活性酯项目于金城医药化工股份公司2004年投产,2009年产值超过2亿元,累计完成经济效益近10亿元。800吨/年头孢克肟甲基侧链酸及活性酯,成为商务部立项的出口创汇产品,年出口创汇1 亿元,累计完成经济效益近5亿元,两个产品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60%-80%以上。2007年建成头孢地尼侧链酸活性酯200吨/年,年新增产值5000万元。三个活性酯产品应用到哈药、齐鲁安替比奥,广州白云山,鲁抗、东瑞等国内十几个药厂生产头孢他啶、头孢克肟,使中国成为头孢他啶原料药的最大生产国,产生近百亿的下游产品。项目申请10项发明专利,授权4项。
JB2010-1-7 用于陶瓷制品成型的高分子模具材料的开发
完成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
日用陶瓷、卫生陶瓷等陶瓷制品成型目前主要采用石膏模具,其成型制品质量差,使用周期短,使用次数在50 次左右,而且不能用于高压成型,造成大量废弃石膏堆积,严重污染环境。该项目以环氧树脂为主要原料,辅以增强材料等其他助剂,采用特殊的乳化工艺,合成油包水的聚合物乳液,成型时通过固化反应放热,造成水分的挥发,在树脂基体中形成微孔,从而制造出微孔塑料模具,用以替代传统的石膏模具。这种模具规整度高,陶瓷制品的外观质量大大提高;该模具的抗压能力大幅度提高,可以用于旋压、滚压、塑压、压注工艺等陶瓷制品的成型加工,提高其致密性和内部质量,从而生产出高档瓷制品;大大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传统石膏模具只能用50次左右,而高分子材质的模具至少能使用千次以上,从而大大减少废弃物的堆积,降低环境污染程度;这种模具的密度降低为传统的膏模具的1/3左右,所以模具的重量也大幅度降低,因此工人的劳动强度也明显下降,提高了劳动效率,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该项目2005年底完成实验室研究,2006年底完成产业化开发研究,并成功开发出工业化产品,同时申请发明专利,独家转让给济南中裕恒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已经形成年产8000 多套日用陶瓷模具规模的能力,到2009 年底利税总额达到4480多万元,为陶瓷企业带来间接经济效益5亿多元,节约开支5000多万元,减少废弃石膏排放11000多吨。
JB2010-1-8 超高压电网恢复策略与方案优选
完成单位:山东电力调度中心
山东大学
该项目为解决电网大面积停电所遇到的恢复过程复杂、操作风险大和决策效率低的问题,在超高压电网恢复的多目标决策、全过程仿真以及调度员培训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为有效提高大电网应急水平和恢复能力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
在电网恢复过程中,综合考虑决策主体的分布性、评价的多属性以及优化目标的多样性,提出了群体多属性决策、主从递阶决策、Pareto最优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开辟了超高压电网恢复的多目标决策新思路。提出了负荷最大恢复量的快速估算、大型电动机启动的电压和频率校验以及电网并列仿真方法,为电网恢复的全过程仿真奠定了基础。研制了黑启动方案制定与培训仿真系统,实现了与DTS系统的跨平台集成,克服了大规模系统数据维护难题。通过山东电网首次成功实施的黑启动现场试验,验证了相关理论与技术。基于超高压电网恢复的多目标决策思想,编制了全省电网的恢复预案。
该项目开发的黑启动辅助决策/训练系统技术成熟,在山东电力各级调度中推广应用,再通过与积成电子公司合作,集成于EMS/DTS系统中,推广到全国。编制的全新模式的山东电网恢复预案,在山东省各级电网、电厂的运行调度部门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已向全国省网级电力调度部门推广,对加快电网事故处理、减少停电时间、发现设备问题和提高人员素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调度员在多次事故处理中正确及时下达调度操作指令,避免了大面积停电事故,标志着山东电网应急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项目实施三年来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达8000多万元,社会效益更为显著,以山东电网发生一次区域性大停电,能够提前4个小时恢复供电为例,可减少损失电量1600万度,挽回GDP损失达1.6亿元。
JB2010-1-9 “外电入鲁”及山东特高压电网规划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该项目系统分析了能源电力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山东未来能源电力需求进行科学预测,结合山东煤炭等能源资源禀赋条件,首次提出了转变山东电力发展方式,实施“外电入鲁”战略,发展山东特高压电网,积极接纳省外来电的战略规划。提出了山东特高压电网的落点、布局和建设方案,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特高压变电站500千伏母线侧主接线方案及特高压电网在山东的最佳接入方案,有效解决了短路电流控制等系统问题,为电网发展留出了更大空间。对实现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山东能源安全可靠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对省域范围内的能源供需系统全面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可行的战略措施建议,首次提出了特高压变电站500千伏母线采用单元接线的方案,实现了500千伏电网与特高压电网的有机衔接。
2007年底,研究成果分别被纳入了《国家电网发展总体规划》,以及省政府批复的《山东省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8 年, 山东省接纳省外来电75 万千瓦;2009年,接纳省外来电200万千瓦,有效缓解了山东电力紧张局面。宁东-山东±660千伏直流输电示范工程2008年开工建设,进展顺利,2010年底建成投运后,为山东输送400万千瓦电力;锡盟-济南-南京、蒙西-济南-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2012年建成投产,届时,山东接纳省外来电能力达到1000 万千瓦以上。到2020 年,山东省通过“外电入鲁” 工程接纳省外来电3200万千瓦以上,占山东规划总装机的20% 以上,山东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费约6280万吨,全省万元GDP能耗降低约8%,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8万吨;节约土地约300公顷,节约资金约4.5亿元;特高压变电站节约设备投资约2.4亿元;“外电入鲁”工程输送的电力可支撑约2万亿元GDP增加值。
JB2010-1-10 省级电力需求侧管理及地方电厂热电信息实时化在线监控系统
完成单位: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该项目采用终端适配器和规约适配器技术,在国内同类系统中首次实现了不同用电场景、不同通信规约和不同类型终端的单主站集成;国内首次建立了覆盖发、供、配、售各环节不同层级的开放性实时电网损耗计算与分析平台,为损耗实时计算提供了可靠高效的管理分析工具;首次设计了多种热电联产电厂热电比、热效率计算模型,实现了对全省不同机组类型地方电厂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测和科学管理,有效促进了热电联产机组发挥效力优势和节能环保优势。
该项目自2007年下半年应用以来,在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本部和17市供电公司得到了充分应用,取得了很好的实用效果。实现了对发电侧电厂、供电侧变电站及供电关口、售电侧高压客户及公共配变、低压居民集抄等用电工况的信息采集和监控,建立了省市两级营销服务实时数据中心,通过与营销技术支持系统、生产调度系统等相关信息的无缝集成,全面实现了有序用电管理、线损管理、地方电厂管理、预购电管理、防窃电分析、客户供电侧质量评价、用电分析与管理、用电信息发布等高级功能应用,满足了客户多样化、互动化的用电服务要求,为保障全省电力供应作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2009年为例,通过提高负荷率,增加售电利润8374.26万元;节能降损,年节约电量1.002亿千瓦时;查处窃电和违约用电,追补电费和违约费2496万元,年累计增收节支1.17亿元。该项目已在国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技术标准设计中得到了借鉴和引用,山东境内98个代管县供电公司已全面开始推广,逐步实现系统功能对全省3300万客户的延伸覆盖。
JB2010-1-11 半刚性连接钢结构体系设计理论、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
完成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清华大学
青建集团股份公司
湖南大学
青岛天和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
山东住成钢结构有限公司
该项目属钢结构学科领域。半刚性连接钢结构体系在国内外工程中已有应用,但是对半刚性钢结构体系设计理论和关键技术尚缺乏系统研究,现行设计标准中尚无基本设计方法。该项目在国家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下,综合研究了半刚性节点及结构体系受力性能,建立了系统的设计理论和分析方法,弥补了现行设计规范中的缺失,使我国相关研究和工程应用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项目主要技术创新点在于:
1、促进了钢结构设计理论发展,解决了半刚性连接节点的受力全过程计算问题,提出了半刚性节点的承载力和刚度计算公式,完善了半刚性连接节点设计方法,提出了高强螺栓连接撬力的计算方法,建立半刚性端板节点多层钢框架结构体系动力和整体抗震方法,建立半刚性端板连接抗震计算方法;提出了考虑二阶效应半刚性框架静力和稳定性分析方法,首次给出了剪切变形型半刚性钢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提出了半刚性连接钢结构体系节点刚度分类新方法。
2、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为《钢结构设计规范》、《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等标准制定提供了依据。该项研究成果在青岛南车机厂、第29 届奥运会帆船比赛新闻中心等600 多个工程,约1100万平方米钢结构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节省了钢材,缩短了工期,为国家节约建设资金投入达3.53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对推动半刚性连接钢结构体系的推广及应用起到了重要技术推动作用。
该项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 余篇,其中5 篇被SCI收录,31 篇被EI收录,4篇被ISTP收录,73篇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研究成果被SCI论文他引19次,被《中国引文数据库》他引726次,出版了《钢结构设计》、《轻钢结构》等学术专著。
JB2010-1-12 隧道岩溶和断层不良地质超前预报及灾害控制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山东大学
该项目属于地下工程灾害控制科学领域,主要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山东省科技厅及企业委托的重大工程课题。
项目技术创新点在于:
1、提出了“地质与物探、钻探结合,洞内与洞外结合,长短与不同物探方法结合”的“三结合”基本原则,建立了隧道不良地质综合超前预报技术体系;大量实践表明,该方法和体系在预报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上满足了工程需要,为我国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
2、开展了激发极化、陆地声纳和瞬变电磁的正反演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和突破。完善了地质雷达和TSP专用解译软件和现场工作方法,提高了预报精度。
3、自主研发了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的复合式激电仪、陆地声纳仪和全空间瞬变电磁仪及其现场工作方法和解译软件。分别解决了掌子面前方80米范围内含水体的有效探测、50米范围内含水量的估算和断层等不良地质体的空间定位。
4、建立了岩溶不良地质隧道灾害风险定量评价方法和四色预警机制,制定了岩溶隧道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效地指导了高风险岩溶隧道修建期的灾害控制。
5、形成并完善了隧道不良地质灾害治理体系,针对隧道施工中经常遇到的高压大流量突水的工程特点,自主研发了新型注浆设备和防冲膏状浆液及相应工艺,取得了理想的治理效果。
该项目已在沪蓉西高速公路、锦屏二级水电站、宜万铁路和胶州湾海底隧道等大型交通水电工程及矿山工程中得以成功应用,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目前该项目执行期间共计创造经济效益2亿多元。
该项研究已申请技术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73篇,出版专著5部。
JB2010-1-13 山东省公路工程砂石集料技术标准研究
完成单位: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山东省公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公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公路海瑞石料技术有限公司
该研究系山东省交通运输厅为制定山东省公路沥青路面用集料技术标准和山东省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用集料技术标准,提高公路沥青路面和混凝土路面以及桥梁耐久性、延长公路工程使用寿命而设立科研项目。
该项目首次建立了基于图像法表征的粗集料粒形和棱角性指标计算模型、试验方法及控制标准;首次建立了粗集料等效粒度计算模型,提出了基于耐久性要求的水泥混凝土技术指标和配合比设计方法;首次提出了采用砂当量和亚甲蓝值(更适合) 双指标控制机制砂洁净度及其标准,优先采用流动时间S表征细集料棱角性及其控制范围;创造性提出了机制砂的适宜级配范围和可用级配范围。研究成果先后在济南-菏泽、济南-青岛南线高速公路及荣乌高速公路潍坊段、东营段和滨州段、京沪高速铁路等的建设项目中应用,并逐步在省内外公路、铁路行业进行推广应用。成果应用涉及公路、铁路里程370 多公里,已获经济效益4700 万元,预期每年经济效益5.2亿元。根据项目研究成果编制的四部地方标准已颁布实施,为公路工程砂石集料技术标准的修订提供依据与基础数据,极大地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
该项目对保证公路工程质量,延长结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次数,提高公路服务水平,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显著;实现砂石集料工业化加工,有效利用矿山资源,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JB2010-1-14 氧气底吹熔炼多金属捕集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