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单位: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
该项目是一种多金属矿有价元素综合捕集的新工艺,其主要技术要点在于将含铜量低的金或银精矿与含铜量较高的多金属精矿混合,并保证铜和铁加硫的含量在适度范围内(Cu6%-30%、Fe+S>45%),经过底吹炉熔炼生成含金、银等有价金属的铜锍。由于铜锍对贵金属等多种元素的熔解能力很强,再通过底吹炉底部高速氧枪射入高速气流的强烈搅动,使原矿中的绝大部分金属元素熔解到铜锍中,从而完成多金属捕集的造锍过程。突破目前多金属综合提取技术难题,建成了年产10万吨粗铜的工业化生产线,开发成功了吹氧造锍多金属捕集技术,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多金属复杂矿节能减排冶炼新工艺,实现了金、银、铜等有价金属的综合提取,其主要金属的回收率达到98.5%以上。
通过生产实践证明,该项目具有能耗低、原料适应性强、多金属捕集率高、流程短、氧枪寿命长等特点,并且实现了无碳自热熔炼。方圆公司一期工程规模为年产粗铜10万吨,节省项目投资13亿元、运行成本5000万元,安排就业岗位388个,年增加节能减排效益1.69 亿元,年均减排CO27 万吨、SO2906 吨,投产三年来,累计实现利税19.85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
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该技术作为“促进有色金属产业升级和振兴的重点关键技术” 进行重点推广,为我国落后产能的升级改造提供了首选工艺。围绕该项目已申请专利29项,发表论文15篇。
JB2010-1-15 高性能高精度大卷重宽幅铝合金板带加工技术及产品开发-罐体料
完成单位:山东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制罐用铝合金带材属于新材料领域,主要应用于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的制造,是高精度铝板带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生产工艺复杂、生产过程控制难度较大,同时国内已建立和在建的罐装生产线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对易拉罐用铝合金带材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主要应用于铝及铝合金板带箔材的产品制造。该项目旨在研究开发出满足全铝易拉罐使用要求的大卷重宽幅高精度铝合金板材,通过对低氢含量无铸造缺陷大锭坯的熔炼与铸造技术、大卷重宽幅铝板材的“1#4”热连轧技术、大卷重宽幅高精度板材的高速冷轧技术以及大卷重宽幅各向同性板材的热处理技术等关键技术的转化以及工艺技术优化研究,开发出了满足易拉罐使用要求的大卷重宽幅(单卷重34吨,板宽2050mm)高性能铝合金板材;制罐的针孔率达到1ppm 以下,制罐的断罐率达到20ppm 以下;有效的杜绝花罐缺陷的发生,减少易拉罐卷材头尾废料,制出的板材再结晶织构和变形织构的控制比率最佳。
1、采用在线净化(SNIF)和陶瓷过滤管(MCF+CFF) 熔体深度净化方法,铸造出重达34吨的超低氢和杂质含量的超洁净大铸锭。
2、采用高温快速均匀化退火和无中间退火的短流程轧制方法,确保了轧制板材的组织性能均匀。
3、开发了无中间冷却的热连轧技术和高速冷轧技术,在获得高强度和塑性的同时,确保立方织构大于87%,制耳率小于2%。
截止2009年12月,已实现规模化生产,达到年产15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43466.00万元,新增利税18466万元。该项目的成功实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效的带动了周边地区和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
JB2010-1-16 山东省备战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科技夺金工程及科技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完成单位: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
山东体育学院
山东省运动员康复中心
该项目紧紧围绕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以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为主线,综合运用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康复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信息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全方位研究手段,瞄准金牌,力求潜优势和落后项目的突破,采取科研人员深入训练一线,参与落实训练计划的制定、实施,赛前、赛中、赛后的调整等全过程运作模式,把科技夺金与服务平台建设有机结合,为第十一届全运会山东代表团获得63金44银46铜,总分3,220分,实现金牌、奖牌数以及总分三个第一的历史最好成绩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体现了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办赛理念,为增进山东省人民体质和身心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对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构建“小康” 及“和谐” 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主要研究工作:(1)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综合科研攻关研究与服务,保障运动员以最佳的竞技状态参加比赛。(2)首次研制提高免疫功能的“天鹿胶囊”营养补剂,帮助运动员快速恢复体能。自主研发了CSDT-3 型模拟训练跑道等系列模拟训练器材,有效地提高了参赛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3)率先构建了“竞技体育信息服务”和“主场心理干预”的创新模式并运用于备战和参赛实践,保障了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4)构建了以网络和专家综合服务团队两种形式运作的山东省体育科技服务信息平台,为备战全运提供科技支撑,为大众提供全民健身服务。该项目研究方法先进,多学科交叉研究特点鲜明,研究持续时间长,工作量大,难度高,项目整体具有较高的创新价值,并在备战和参赛实践中取得明显效果,受到运动队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对全国备战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意义。
JB2010-1-17 出口农产品GAP技术标准体系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
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
山东省农药检定所
滨州市植物保护站
潍坊市植物保护站
该项目是为打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解决农产品出口受阻问题,决定实施的重大项目。首先以欧美日韩为对象,研究了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构成与特点,找出了农产品出口需解决的问题,明确了项目攻关目标。从农产品生产、质量检测、企业建设管理和推广模式四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技术创新与集成,创建了菜、果、油和食用菌等45项出口农产品GAP和5项农残检测技术标准,并大面积推广应用。该项目基础研究方面:发现冬枣溃疡病等4种新病害,鉴定明确了病原;明确了芦笋、牛蒡、冬枣等主要病虫种类及消长规律;建立了145个农残消解数学模型,测明了作物收获时272个农药最终残留值,并建立了数据库,为GAP 制定奠定了基础。应用研究方面:解决了制约农产品出口的13项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难题;完成了344种农药筛选试验和10项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研制出33种作物的45项出口农产品GAP标准(国家标准13项、地方标准32项);制定了出口企业合格评定程序,为企业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保障。技术推广方面:探索出了“政府组织、企业参与、农协联动”推广新模式,确保了GAP迅速用于生产。
项目在出口农产品生产、检测关键技术和企业合格评定程序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攻克了既要用药防治病虫害保产量,又要降低残留保质量这一长期限制出口农产品生产的技术难关。
该项目实施6年来在山东、江苏等8省推广2111万余亩,增效90.2亿元。其中山东98个参加项目的企业,2006年有3家率先拿到了EUREPGAP等国际认证,目前认证项目企业已达58 家,71 家获得了省表彰奖励, 出口额增幅比全省高12.5~14.2%,用药量、防治成本均降低30%左右。
该研究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77篇(2篇SCI),摄制GAP技术光盘12部。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与技术标准体系,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
JB2010-1-18 双龙门大扭矩机械主轴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关键技术及设备完成单位: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该研究为了解决国内大型水电机组转轮叶片的加工问题,摆脱对国外设备的依赖,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大扭矩机械主轴式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该项目为双龙门移动结构,两个龙门上各装有一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功能部件--大功率、大扭矩机械主轴式双摆角铣头,主轴扭矩2270Nm。机床具有功能齐全、精度高、刚性好和双龙门三工位同时加工两片叶片的优点,机械主轴式双摆角铣头具有刚性好、传动效率高和可实现C轴nx360°正反向连续旋转等特点。
该项目提出了机械主轴式AC 双摆角数控铣头和卸荷式自动松刀技术,研制了大功率、大扭矩双摆角数控铣头的主传动技术、C 轴nx360°正反向连续旋转技术和C 轴液压制动技术,解决了双龙门安全控制问题。
相继开发研制了5台同类型五轴联动机床,初步形成产品系列化,广泛用于水电、风电、水泵、船舶和潜艇等行业大型复杂曲面零件的强力高效切削加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为提高我国机械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该项目研制的机床2007年12月交付鞍钢重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使用,主要用于大型水电机组转轮叶片、水泵叶片等零件的强力切削加工,运行情况良好,每年为企业创造约200元的经济效益。
JB2010-1-19 车架纵梁柔性制造成套生产线的研制
完成单位:济南铸锻所捷迈机械有限公司
该项目自主研发的车架纵梁柔性制造成套生产线,是用于载重汽车车架纵梁生产的专业化成套生产线,能够适应目前汽车行业多品种各种批量自动化生产方式,是纵梁生产装备的升级换代产品,是满足卡车、大型客车等行业车架车间整套生产工艺急需的成套关键设备。
该成套生产线由开卷矫平分条收卷生产线、冷弯成型生产线、数控三面冲孔生产线、汽车纵梁数控折弯生产线等四条独立的子线组成,子线间设置缓冲区域和合理的物料输送装置,从而构成一条完整的车架纵梁柔性生产系统。应用该生产系统可以直接获得满足新工艺要求的纵梁及加强梁等终端产品,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柔性制造。用户根据需要既可以选择整套生产线,也可以选择一个独立的子系统,与已有的设备形成互补。
针对目前汽车纵梁材料的抗拉强度高(510-800Mpa),回弹波动大的特点以及先进工艺的要求,重点研究与开发了车架纵梁成形工艺的优化技术、模具柔性设计和抗磨损结构设计技术、车架纵梁柔性冲孔的自动编程技术、成形过程物料输送的系统规划与设计技术、车架纵梁4主机数控三面冲设计技术、U 型纵梁液压切断技术、生产线运行的成套自动化技术等。
该成套生产线与传统工艺流程相比,具有较高的生产柔性,并且在节材、高精度、高可靠性、高生产率和环保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该项目技术成果集成创新度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截至2009年底,已为国内重型汽车制造业如东风汽车、济南重汽等骨干厂家提供了30余条车架纵梁柔性制造成套生产线的子生产线,并已出口到缅甸等国家,在国内外处于同行业竞争的有利地位。实现新增产值17502万元,新增利税1827万元,创收外汇105万美元,增收节支2210万元,并保证了500余亿元的重型卡车销售市场,产品可以替代进口,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JB2010-1-20 黄金矿山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系统技术集成
完成单位:中矿金业股份有限公司
该项目研究以高效、低耗、安全生产为目标,以建设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为企业发展理念,先后投资数亿元对黄金矿山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技术集成创新和工艺优化改造。创造性地研发和实施了“下盘联络道上盘进路尾砂充填、泄水孔与虹吸管排水联合泄水”先进工艺。采用阶段磨矿、阶段选别新工艺,对原选矿流程进行优化再造。研究查明并合理利用了氰化物对铜、铅、锌矿物抑制作用的差异,制定了铅锌混合浮选-硫酸脱氰活化-铜硫分离的新工艺,产出了铅锌混合精矿、铜精矿和硫精矿,回收了HCN 气体,实现了全部氰化渣的资源化利用。通过碱浸预处理、低氰化钠浓度浸出和空气强化搅拌等关键技术,显著降低了氰化物耗量。首创了金泥预处理-王水浸金-还原-金粉处理的新工艺,提高了金银回收率,大幅度缩短了生产周期。通过废石和尾矿的充填与利用、氰化渣资源化处理、工艺废水循环、氢氰酸回收、冶炼废气治理等措施,实现了废渣的综合利用、工艺废水零排放和生态环境再造,成功构建了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链网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广应用价值。该项目的实施实现年增经济效益2.2亿元,六年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3.2亿元,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显著。该矿业通过构建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链网体系,实现了矿产资源的安全、高效、集约化利用,达到了全流程废水100% 闭路循环和烟气达标排放,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对矿山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JB2010-1-21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监测工程结构震动变形的应用研究
完成单位:山东省遥感技术应用中心
山东建筑大学
该项目主要是工程项目的结构变形监测的研究及应用推广,涵盖了测量建设工程、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等多个学科,属于信息技术与近景摄影测量的交叉学科。该项目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与计算机结合进行变形监测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创新性的将普通数字相机应用于工程结构的瞬间震动变形监测,成功实现了对工程结构变形的多点、全天候、动态、实时监测。工作内容包括:
1、利用数字摄影理论与方法对传统的近景摄影测量进行了改进,并应用于工程建设瞬间变形测量中;
2、将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分析研究数字相机的图形成像畸变规律和图像获取时噪声的影响,建立了完善的数学模型,解决了数字相机没有框标及定向设备的难题,消除了误差的影响,完成了对数字图形的快速获取、及时处理及应用;
3、使得现场进行变形测量、现场进行数据实时处理并提交分析监测结果成为现实,拓展了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在工程监测中的应用领域。
4、可以对规则、不规则的结构形式进行监测,可以完成多点、全天候、动态、实时监测,监测成果达到瞬时捕捉1‰秒动态变形。
该研究的主要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掌握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为安全运行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其次是全面理解建筑变形的机理,完善工程建筑设计的理论,进行反馈设计以及建立有效的变形报模型。该研究已经在工程建设中(如部分钢结构工程变形监测、砌体结构工程变形监测、济南市小清河工程洪园闸门升降震动变形监测等)进行了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研究相关成果论文发表11篇,其中EI收录3篇。
JB2010-1-22 膨胀套管完井修井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工艺研究院该技术针对膨胀套管技术在油田完井修井技术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形成了系列规格的膨胀套管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套管补贴技术、侧钻井完井技术和膨胀尾管悬挂器技术等技术领域,提高老井的生命周期,更进一步为复杂深井钻井井身结构优化提供了膨胀套管技术保证。
该技术主要创新点包括:
1、优选出特制的热轧卷板原材料,研制出特殊的生产工艺,生产的ERW 直缝焊接膨胀套管比无缝膨胀套管具有更高的机械性能,膨胀后达到N80钢级性能。
2、成功研制出无接箍直连型不墩粗的偏梯形及倒钩形的膨胀套管连接螺纹和独立的外加厚保护装置,具备了金属/金属、非金属/金属及专用螺纹密封剂三重密封功能。
3、研制出高强度橡胶密封悬挂的膨胀尾管悬挂器,耐温达150℃。
4、形成了膨胀套管完井、修井配套工艺技术,编制了相应的企业标准。其中:Φ108mm 膨胀套管:膨胀后抗内压>50MPa;膨胀后抗外挤>30MPa;膨胀后螺纹抗拉力>500KN;膨胀式尾管悬挂器:Φ108mm×Φ139.7mm 密封压力≥50MPa,悬挂力≥400KN;截止2009年12月,在胜利油田、江苏油田、大港油田等单位成功地完成了257口井279井次膨胀套管膨胀作业,其中套管补贴237口259井次、侧钻井膨胀套管完井11口及膨胀悬挂器9口井。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该研究获得国家专利5项,另申请国家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发表各类杂志论文15篇,会议论文6篇,其中EI收录1篇。
JB2010-1-23 复杂油气藏精细表征及剩余油分布预测
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胜利油田分公司河口采油厂
复杂油气藏存在非均质性强、地质模型不确定、剩余油形成与分布规律复杂、采收率偏低等国际性难题。该研究对这些难题进行了长达十五年的持续科技攻关,解决了制约复杂油藏开发的关键地质问题,揭示了剩余油形成与分布规律,有效地指导了剩余油挖潜,显著改善了国内外20多个复杂油气藏开发效果。主要创新性成果有:
1、突破传统方法,创立了非均质综合指数表征油藏非均质性新方法,揭示了复杂油藏非均质本质特征;针对储层渗透率测井解释精度误差大的未解难题,创建流动单元约束的测井解释新方法,并应用于20多个油田,将渗透率解释精度提高了近30%。
2、针对复杂油藏地质建模精度不够、存在不确定性等难题,率先将地震沉积学新技术应用于陆相薄互层地质模型研究,利用不同尺度资料进行复杂油藏地质建模,使模型精度达到“10 米× 厘米级”,并形成不同类型复杂油藏地质建模与跟踪新方法,显著提高了地质模型可靠性和精度,使复杂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符合率达到90%以上。
3、针对复杂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更加复杂的实际情况,率先开展复杂油藏剩余油仿真模拟及复杂断块四维应力场模拟研究,揭示了宏观及微观剩余油形成机制,提出复杂油藏剩余油富集区,创新发展了不同类型复杂油藏剩余油预测理论、方法和技术。该项目成果应用后三年累计新增产值1121074.75万元,累计新增利润835958.99万元,其中,仅在胜利油田应用三年累计新增产值达550788 万元,累计新增利润达379571.4万元。
该项研究出版专著6 部,发表学术论文101 篇(EI检索27 篇);培养博士生17名、硕士生116名以及100多名油田高级技术人才;建成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和“985”科技创新平台及山东省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和优秀创新团队。
JB2010-1-24 高水膨胀材料充填采煤技术
完成单位:淄博市王庄煤矿
青岛理工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黑龙江科技学院
该项目属于煤矿开采技术,涉及矿山压力与支护等相关学科技术领域。研究成果提供了上覆岩层无破坏活动、地表无明显沉降、不破坏地下水资源、煤炭回采率高的“三下”煤层及煤柱绿色开采成套技术。
1、研究开发了以粉煤灰作为主要组成部分,具有膨胀性能、流动性好的高水膨胀充填材料,成浆2h内保持液体状态并能够自流输送,6h可承压,24h 单向抗压强度0.8~1.0MPa,最终单向抗压强度2.0~3.0MPa,实测固化充填体最高弹性模量4.35~4.43GPa;
2、开发了具有保湿保温性能的密封塑料编织充填袋及密集支柱皮带模板,成浆注入充填袋与模板组成充填结构,可实现主动接顶,并及时固化支撑采空区顶底板;
3、开发研制了由初浆罐、辅料罐、成浆罐组成的成浆在线配制系统,由超高聚乙稀管、钢骨架超高聚乙稀管、管卡、三通阀门等组成的成浆自流输送系统,及袋式充填与墙式充填工艺,系统简单,可实现连续作业;
4、研究开发了高水膨胀材料充填采煤技术,包括长壁充填采充工艺与“分段连续置换”条带充填采充工艺,可实现“三下” 煤层开采两个根本性的技术突破:工作面上覆岩层无破坏、不破坏地下水资源、地表无明显沉陷的绿色开采,煤层(柱) 可全部回采(收),资源采出率高;
5、应用FLAC、UDEC 数值分析及现场矿压观测,研究了高水膨胀材料充填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及地表活动规律,揭示了高水膨胀材料充填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无破坏及地表无明显沉降的技术原理。
王庄煤矿自2008 年1 月开始应用高水膨胀材料充填采煤技术,截止2009 年12月,合计采出“三下”压煤129755t,回收煤层煤柱49250t,地表沉降不明显,资源回收率95%以上。山东金顺达集团有限公司临淄顺达铁矿应用该项技术,2008年、2009年合计采出村庄下铁矿石50万吨,地表沉降不明显。
JB2010-1-25 高产稳产多抗棉花新品种鲁棉研28号
完成单位: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为缓解我国黄河流域常规抗虫棉品种匮乏、抗病弱和产量不等问题,课题组经过14年的科研攻关,成功地培育和推广了高产、稳产、多抗棉花新品种鲁棉研28号,先后通过国家和山东省审定。
鲁棉研28号是国产转基因常规抗虫棉育种的重大突破。在5年6组国家与山东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中,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2.2%~23.0%,增产显著;7年10组国家与山东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铃重6.1克,衣分41.8%,较好地协调了大铃与高衣分的负相关;纤维品质指标协调配套;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