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围手术期治疗:
(1)防治感染;
(2)可用CPM,防止膝关节粘连。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脂肪栓塞;
2.血管、神经损伤;
3.畸形愈合或不愈合;
4.膝关节功能障碍。
【提示】
其它诊断名称:股骨髁间骨折。
髌骨骨折
[fracture of the patella](S82.0)
【主要诊断依据】
1.外伤后髌前肿胀,压痛,有时可触及髌骨分离;
2.X线检查。
【基本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无移位骨折,可石膏外固定有移位骨折能够手法复位者,可以外固定器固定;
2.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法维持解剖复位者,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粉碎骨折,无法内固定者,可行髌骨部分或全部切除术;
3.围手术期治疗:
(1)防治感染;
(2)功能锻炼。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畸形愈合;
2.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创伤性髌骨脱位
[dislocation of the patella](S83.0)
【主要诊断依据】
1.伤后膝关节疼痛、无力、活动障碍;
2.髌骨内侧明显肿胀、压痛,有瘀斑;
3.膝关节穿刺可抽出血性积液;
4.麻醉下屈膝时髌骨向外侧移位;
5.X线检查明确髌骨位置并协助发现髌骨内侧缘撕脱骨折。
【基本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后,石膏外固定;
2.手术治疗:可手术修复撕裂的膝内侧结构;
3.围手术期治疗:
(1)防止感染;
(2)石膏外固定。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复发性髌骨脱位;
2.膝关节内游离体。
胫骨平台骨折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82.108)
【主要诊断依据】
1.伤后膝关节肿胀,压痛,膝关节活动受限;
2.受伤局部可见皮下淤血;
3.骨折严重时可出现膝关节畸形;
4.X线检查明确骨折类型;
5.CT或MRI可以帮助医生详细了解骨折移位情况,确定治疗方案。
【基本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适用于单纯劈裂骨折而无明显移位者。休息、抬高患肢、石膏固定等对症治疗;
(2)有移位骨折能够手法复位并能够维持位置者。
2.手术治疗:骨折有移位并影响关节面完整者。
3.围手术期治疗:
(1)防治感染;
(2)必要时输血;
(3)可早期功能锻炼或应用CPM,防止膝关节功能障碍。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膝关节不稳;
2.膝关节僵硬,活动受限;
3.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4.创伤性骨关节炎。
【提示】
其它诊断名称:胫骨髁骨折
胫腓骨骨折
[fracture of tibia and fibula](S82.2)
【主要诊断依据】
1.外伤后小腿疼痛、肿胀,压痛。骨折严重时可出现小腿畸形和异常活动;
2.X线检查。
【基本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对于无移位骨折,可石膏外固定;
(2)有移位骨折能够手法复位并维持位置者,可复位后石膏外固定;
(3)其它情况也可牵引和外固定。
2.手术治疗:
(1)内固定:内固定器材有钢板、螺丝钉、(带锁)髓内针、Ender髓内钉、矩形髓内钉、Lottes髓内钉等;
(2)外固定:合并有严重软组织损伤者或不愿接受2次手术取出内固定装置者。
3.围手术期治疗:
(1)防治感染;
(2)功能锻炼或应用CPM,防止关节功能障碍。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腓总神经损伤;
2.开放骨折合并感染;
3.畸形愈合;
4.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5.关节功能障碍和创伤性关节炎;
6.爪状趾畸形;
7.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提示】
其它诊断名称:胫骨骨折、腓骨骨折、胫腓骨骨折。
跟腱断裂
[Achilles tendon rupture](S86.0)
【主要诊断依据】
1.伤后跟腱局部疼痛、肿胀、小腿无力,行走困难;
2.患侧踝关节跖屈活动减少或完全消失;
3.提踵试验:患足不能提踵或较健侧力弱;
4.X线检查显示跟腱阴影不连续或阴影模糊。跟腱上脂肪垫三角形阴影边缘模糊,有时可见跟腱钙化或跟骨撕脱骨折片。
【基本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闭合性部分跟腱断裂在踝关节悬垂松弛位用石膏靴固定后功能锻炼;
2.手术治疗:开放性跟腱断裂和完全性跟腱断裂需手术修复跟腱;
3.围手术期治疗:
(1)防治感染;
(2)术后石膏固定。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腓肠肌萎缩、短缩或无力。
踝关节韧带损伤
[sprain of ligaments at ankle](S93.4)
【主要诊断依据】
1.伤后踝关节疼痛、肿胀,压痛;
2.踝关节活动受限;
3.X线检查。
【基本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可外固定;
2.手术治疗:韧带完全损伤者可手术修补;
3.围手术期治疗:
(1)防治;
(2)适当外固定。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踝关节功能障碍和创伤性关节炎;
2.踝关节不稳定。
【提示】
其它诊断名称:踝关节扭伤、外踝韧带损伤、前距腓韧带损伤、跟腓韧带损伤、后距腓韧带损伤、三角韧带损伤。
踝关节骨折
[fracture of ankle](S82.8)
【主要诊断依据】
1.伤后踝关节疼痛、肿胀,压痛;
2.骨折严重或合并踝关节脱位时可出现踝部畸形和异常活动;
3.踝关节活动受限;
4.X线检查。
【基本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对于无移位的骨折石膏外固定;
(2)有移位骨折能够手法复位并维持位置者,可以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2.手术治疗:闭合复位失败、垂直压缩型骨折、踝部骨折伴韧带损伤和开放性骨折脱位;
3.围手术期治疗:
(1)防治感染;
(2)可早期功能锻炼。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开放骨折合并感染;
2.畸形愈合;
3.踝关节功能障碍和创伤性关节炎。
【提示】
其它诊断名称:外踝骨折、内踝骨折、后踝骨折、双踝骨折、三踝骨折。
距骨骨折
[fracture of talus](S92.1)
【主要诊断依据】
1.外伤后踝部疼痛、肿胀,压痛。如果有距骨脱位,则可见明显畸形;
2.X线或CT检查可明确骨折和脱位的情况;
3.CT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距骨骨折的详细情况。
【基本治疗原则】
1.无移位的距骨骨折,可石膏外固定;
2.有移位的距骨头骨折,如果骨折块小,无关节不稳定时,可以切除骨块;如果影响关节稳定,需要内固定;如果无法复位固定,可行距舟关节融合术;
3.距骨颈骨折无移位或合并半脱位时,可以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4.合并脱位的距骨颈骨折,往往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必要时植骨;
5.距骨体骨折,小块骨折可外固定或手术切除,大块骨折则需要内固定。粉碎骨折可能需要切除距骨体,行关节融合术;
6.距骨脱位可手法复位,外固定;如果闭合复位失败,则需要切开复位;
7.有学者主张开放性完全距骨脱位,需要行胫跟融合;
8.围手术期治疗:
(1)防治感染。
(2)石膏外固定。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伤口皮肤坏死、感染;
2.血管、神经损伤;
3.肌腱损伤;
4.距骨缺血性坏死;
5.距骨周围创伤性关节炎;
6.距骨骨髓炎;
7.骨折畸形愈合。
跟骨骨折
[fracture of the calcaneum](S92.0)
【主要诊断依据】
1.伤后跟部疼痛、肿胀,压痛;
2.X线或CT检查。
【基本治疗原则】
1.功能疗法:适用于骨折无移位或移位很小的骨折,或高龄、功能要求低及由于并发症不宜手术治疗的病人;
2.闭合复位:包括手法复位和撬拨复位,石膏外固定;
3.切开复位:使用钢板螺丝钉内固定;
4.关节融合术:对于粉碎骨折,难于复位固定且对功能要求较高的病人,可以使用距下关节融合。
5.围手术期治疗:
(1)防治感染;
(2)适当外固定;
(3)功能锻炼。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伤口皮肤坏死、感染;
2.神经炎、神经瘤;
3.腓骨肌腱脱位、肌腱炎;
4.距下关节和跟骰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5.跟痛;
6.骨折畸形愈合。
中跗关节损伤
[dislocation of tarsal joints](S93.303)
【主要诊断依据】
1.伤后患足疼痛、肿胀;
2.足负重后疼痛加重;
3.X线检查。
【基本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6周;
2.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失败或开放性损伤,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3.围手术期治疗:
(1)防治感染;
(2)适当外固定。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创伤性关节炎;
2.中跗关节僵硬。
跖跗关节脱位及骨折脱位
[dislocation of tarsometatarsal joint](S93.304)
【主要诊断依据】
1.伤后患足疼痛、肿胀;
2.足负重后疼痛加重;
3.X线检查。
【基本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2.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失败或开放性损伤者;
3.围手术期治疗:
(1)防治感染;
(2)适当外固定。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骨折畸形愈合;
2.感染;
3.跖跗关节疼痛;
4.足弓消失。
【提示】
跖跗关节位于前、中足交界处,又称为Lisfranc关节,该部位的损伤又称为Lisfranc损伤,多数为重物砸伤或车轮碾压导致。
跖骨骨折
[fracture of the metatarsal](S92.301)
【主要诊断依据】
1.多数由于直接暴力,特别是重物砸压及车轮碾压导致;
2.X线检查。
【基本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无移位的跖骨骨折:石膏外固定;
(2)有移位的跖骨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或闭合穿针内固定;
2.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失败或开放性骨折者;
3.围手术期治疗:
(1)防治;
(2)石膏外固定。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2.足背皮肤坏死;
3.血管、神经、肌腱损伤;
4.感染。
趾骨骨折
[fracture of toe](S92.5)
【主要诊断依据】
1.多数由于直接暴力,特别是重物砸压及车轮碾压导致;
2.X线检查。
【基本治疗原则】
1.趾骨骨折手法复位后与邻趾固定即可;
2.末节趾骨骨折可清除甲下血肿,必要时拔甲;
3.严重的开放性趾骨骨折,不必过分追求保留足趾;
4.围手术期治疗:
(1)防治感染;
(2)适当外固定。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2.截趾;
3.感染。
创伤性肢(指)体离断
[traumatic amputation]
【主要诊断依据】
1.伤后肢(指)体离断或仅有少量软组织连接;
2.肢(指)体严重的碾压伤或压砸伤等,导致肢(指)体皮肤、肌肉、神经、血管等软组织严重损伤,骨骼粉碎或缺损;
3.肢(指)体远端血运及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4.X线检查。
【基本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可截肢或断肢(断指)再植手术;
2.某些难以判断的外伤,可一期进行断肢再植,观察数日后决定是否行截肢(指)手术;
3.必要时行血管、神经移植术;
4.断肢(断指)移植术中,必须首先进行骨折内固定;
5.围手术期治疗:
(1)严重损伤可能导致患者失血性休克,有时需要输血、补液等抗休克治疗;
(2)防治感染;
(3)断肢(断指)再植或血管移植术后,给予扩血管、抗凝、肢体保温等治疗;
(4)可高压氧治疗;
(5)适当外固定;
(6)功能锻炼。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伤口感染;
2.肢(指)体坏死;
3.肢(指)体功能障碍;
4.神经损伤后导致肢(指)体远端功能丧失、皮肤溃疡等;
5.截肢(指)后残端感染、溃疡、幻肢(指)痛。
肌腱及肌肉损伤
[injury to muscles and tendons]
【主要诊断依据】
1.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压痛;
2.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3.如果是开放性损伤,可出现出血,伤口内可见损伤的肌肉或肌腱;
4.严重损伤往往需要探查伤口之后方可明确诊断。
【基本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闭合性肌肉或肌腱不完全损伤,如挫伤等,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给予活血化瘀药物、理疗等,必要时可给予外固定、牵引等;
2.手术治疗:可以采用肌肉缝合,肌腱吻合、血肿清除等手术;
3.伤口污染严重,或其它条件不适宜一期修复者,肌腱损伤可进行二期修复;
4.肌肉或肌腱缺损严重者,必要时一期或二期行肌肉移位或肌腱移植手术;
5.围手术期治疗:
(1)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可能导致患者失血性休克,须输血、补液等抗休克治疗;
(2)防治感染;
(3)适当外固定;
(4)功能锻炼。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伤口感染;
2.血管、神经损伤;
3.肌肉、肌腱粘连。
【提示】
诊断名称应包括解剖部位及肌肉肌腱名称的描述,如:示指屈指深肌腱断裂。
周围血管损伤
【主要诊断依据】
1.局部大出血或搏动性血肿;
2.出血远端肢体缺血表现: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苍白和肢冷、运动和感觉障碍等;
3.低血压及休克;
4.动脉损伤的常见部位:
(1)上臂--肱动、静脉损伤;
(2)前臂--桡和尺动、静损伤;
(3)手部--掌深弓和掌浅弓动、静损伤;
(4)大腿--股动、静损伤;
(5)腘部--腘动、静损伤;
(6)小腿--胫后或胫前动、静损伤;
(7)足部--足背或足底弓动、静损伤。
可行血管造影。
【基本治疗原则】
1.急症处理:紧急止血、输血补液、抗休克;伤部固定、制动;
2.保守治疗:仅限于闭合伤疑有血管痉挛者。应用神经节阻滞,血管解痉剂等;
3.手术治疗 :探查术及修复术,有时需截肢。
【常见合并症和后遗症】
1.受伤肢体肿胀,甚至坏死;
2.筋膜间隙综合征:
(1)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Volkmenn氏综合征、Volkmenn肌挛缩):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后,骨折近端压迫或刺破弓动脉,加之局部组织严重肿胀影响远端肢体(前臂)肢体血液循环,可影响前臂和手的功能;
(2)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胫骨上1/3骨折可伤及胫后动脉,导致下肢严重循环障碍甚至坏死。
3.假性动脉瘤;
4.动静脉瘘。
周围神经损伤
【主要诊断依据】
1.受损神经相应部位的神经功能障碍:
(1)臂丛神经损伤:肩外展和屈肘功能障碍;或手指不能伸屈甚至整个上肢呈软瘫状态;
(2)正中神经损伤:拇指对掌功能障碍和手部挠侧半感觉障碍,及示、中指远节感觉消失。或前臂肌麻痹及拇、示、中指屈曲功能障碍;
(3)尺神经损伤:环、小指爪形手畸形、手指内收、外展障碍、Froment氏征及手部尺侧半和尺侧一个手指半手指感觉障碍,其中小指感觉消失。另有伴环、小指末节屈曲功能障碍;
(4)挠神经损伤:垂腕。伸腕、伸拇、伸指、及前臂旋后功能障碍和挠侧三个半手指背面皮肤特别是虎口部皮肤麻木;
(5)股神经损伤:膝关节伸直障碍。股前及小腿内侧感觉障碍;
(6)坐骨神经损伤:膝关节不能屈曲、踝关节和足趾不能运动,足下垂;小腿后外侧及足部感觉消失;
(7)神经损伤:足跖屈、内收、内翻、足趾跖屈、外展和内收障碍;小腿后侧、足背和足跟外侧及足底感觉障碍;
(8)腓总神经损伤:足呈内翻下垂畸形。不能伸趾和伸坶;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前侧及内侧感觉障碍。
2.除常规检查外,需反复神经电生理检查。
【基本治疗原则】
1.非手术病人和观察期间病人,常规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抗感染药物等。功能锻炼。观察期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2.多需手术治疗。如减压、松解、缝合或吻合等手术。有时需行神经移位术、肌腱转位术等。
第七章 脊柱与脊髓创伤
寰椎骨折
[Fracture of the first cervical vertebra(Atlas) ](S12.0)
【主要诊断依据】
1.头颈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枕部、颈后部疼痛,活动受限,一般不合并四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排尿排便功能障碍;
2.枕部、颈后部压痛。枕颈部活动受限;
3.少数可合并四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4.X线、CT或MR I检查。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牵引,HALO-VEST石膏或头颈胸支具等外固定;
2.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3个月后骨折未愈合者;
3.围手术期治疗:
止血、预防感染、颈部制动。合并脊髓损伤者,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头颈疼痛、活动受限;
2.四肢瘫痪。
齿状突骨折
[Fractures of the odontoid ](S12.1)
【主要诊断依据】
1.头颈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枕部、颈后部疼痛,枕颈部活动受限。可合并四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及排尿排便功能障碍;
2.枕部、颈后部压痛。枕颈部活动受限;
3.可合并四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4.X线检查(含开口位);CT和MRI检查。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牵引、复位、外固定;
2.手术治疗:部分Ⅱ型齿状突骨折和Ⅰ.Ⅲ型齿状突骨折非手术治疗骨折未愈合,有条件时行齿状突螺钉固定或后路环枢内固定及融合术;
3.围手术期治疗:止血、预防感染、生命体征监测、颈部制动。合并脊髓损伤者,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头颈活动受限或呼吸功能障碍;
2.四肢瘫痪。
枢椎椎弓骨折(绞刑骨折)
[Fractures of the pedicle of the second cervical vertebra(Hangmans’ fracture)](S12.102)
【主要诊断依据】
1.头颈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枕部、颈后部疼痛,枕颈部活动受限。可合并四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及排尿排便功能障碍;
2.枕部、颈后部压痛。枕颈部活动受限;
3.可合并四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4.X线、CT或MRI检查。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牵引、复位、外固定;
2.手术治疗:Ⅲ和Ⅰ.Ⅱ型非手术治疗未愈合。可行融合术、内固定术;
3.围手术期治疗:止血、预防感染、生命体征监测、颈部制动。合并脊髓损伤者,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头颈活动受限;
2.四肢瘫痪。
寰枢椎脱位
[Dislocation of the Atlas and Axis(Atlanto-axial dislocation)](S13.104)
【主要诊断依据】
1.头颈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枕部、颈后部疼痛,枕颈部活动受限。多合并四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及排尿排便功能障碍;
2.枕部、颈后部压痛。枕颈部活动受限;
3.多合并四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4.X线、CT或MRI检查。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牵引、复位、外固定;
2.手术治疗:有条件时可行环枢椎固定融合术,必要时行内固定术;
3.围手术期治疗:止血、预防感染、生命体征监测、颈部制动。合并脊髓损伤者,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四肢瘫痪;
2.呼吸循环系统功能障碍;
3.头颈活动受限;
4.颈椎畸形。
下颈椎骨折
[Fracture of cervical vertebra](S12.2)
【主要诊断依据】
1.颈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可合并四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及排尿排便功能障碍;
2.颈部压痛。颈部活动受限;
3.可合并四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4.X线、CT或MRI检查。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牵引复位后外固定;
2.手术治疗:骨折压迫脊髓和脊柱不稳定者,可行椎管减压、椎体融合术,必要时行内固定;
3.围手术期治疗:
4.止血和预防感染、生命体征监测、颈部制动。合并脊髓损伤者,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呼吸循环系统衰竭;
2.四肢瘫痪;
3.头颈活动受限;
4.颈椎畸形。
颈椎骨折脱位
[Dislocation of cervical vertebra](S13.101)
【主要诊断依据】
1.头颈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可合并四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及排尿排便功能障碍;
2.颈部压痛。颈部活动受限;
3.多合并四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4.X线、CT或MRI检查。
【治疗基本原则】
1.牵引复位后外固定;
2.手术治疗:有条件时可行椎管减压、椎体融合术,必要时行内固定;
3.围手术期治疗:止血抗感染治疗、生命体征监测、颈部制动。合并脊髓损伤者,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呼吸、循环衰竭;
2.四肢瘫痪;
3.头颈活动受限;
4.颈椎畸形。
颈椎间盘创伤性破裂
[Traumatic rupture of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k](S13.0)
【主要诊断依据】
1.头颈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可合并上肢或四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及排尿排便功能障碍;
2.颈肩部压痛。颈部活动受限;
3.可合并上肢或四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4.X线检查、MRI可以确诊。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颈部外固定3个月;
2.手术治疗:
(1)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或非手术治疗3个月后脊柱不稳定者,可行颈前入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手术(可行内固定术);
(2)颈后入路椎管成型或椎板切除手术(可行内固定术);
(3)或前后路联合手术。
3.围手术期治疗:止血、预防感染、生命体征监测、颈部制动。合并脊髓损伤者,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四肢瘫痪或疼痛;
2.头颈活动受限。
胸椎压缩骨折
[Compression fracture of thoracic vertebra](S22.003)
【主要诊断依据】
1.胸背部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背部疼痛,背部活动受限;
2.椎旁软组织肿胀。胸椎后凸/侧弯畸形;
3.胸椎棘突压痛、扣击痛;
4.背部活动受限;
5.X线检查;
6.CT及MRI检查有助于了解骨折和脊髓损伤情况。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牵引/过伸复位,胸腰支具(石膏)固定及卧床3个月;
2.手术治疗:脊柱严重后凸畸形者,可行切开复位、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
3.围手术期治疗:止血、预防感染。必要时术中或术后输血。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背部活动受限;
2.胸椎后凸或侧弯畸形。
胸椎爆裂骨折
[Burst fracture of thoracic vertebra](S22.004)
【主要诊断依据】
1.胸背部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背部疼痛,背部活动受限,可合并下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及排尿排便功能障碍;
2.胸椎棘突压痛。胸椎畸形。背部活动受限;
3.可合并下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4.X线检查、CT及MRI有助于了解骨折及脊髓损伤情况。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牵引/过伸复位,胸腰支具(石膏)固定及卧床3个月;
2.手术治疗: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或非手术治疗3个月后脊柱不稳定者,可行前入路骨折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手术(可联合进行内固定术)。后入路切开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
3.围手术期治疗:止血、预防感染、生命体征监测、胸椎制动。合并脊髓损伤者,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下肢瘫痪;
2.背部活动受限;
3.胸椎后凸或侧弯畸形。
胸椎安全带骨折
[Chance fracture of thoracic vertebra](S22.005)
【主要诊断依据】
1胸背部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背部疼痛,背部活动受限,可合并下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及排尿排便功能障碍;
2.胸椎棘突压痛、扣击痛。胸椎后凸/侧弯畸形。背部活动受限;
3.X线检查、行CT或MRI检查。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牵引/过伸复位,胸腰支具(石膏)固定及卧床3个月;
2.手术治疗:有条件时可行后入路切开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
3.围手术期治疗:止血、预防感染、生命体征监测、胸椎制动。合并脊髓损伤者,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背部活动受限;
2.胸椎后凸/侧弯畸形。
胸椎骨折脱位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of thoracic vertebra](S22.006)
【主要诊断依据】
1.胸背部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背部疼痛,背部活动受限,可合并下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及排尿排便功能障碍;
2.胸椎棘突压痛、扣击痛。胸椎后凸/侧弯畸形。背部活动受限;
3.可合并下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4.X线检查、CT及MRI有助于了解骨折及脊髓损伤情况。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牵引复位,胸腰支具(石膏)固定及卧床3个月;
2.手术治疗:有条件时可行手术治疗;
3.围手术期治疗:止血、预防感染、生命体征监测、胸椎制动。合并脊髓损伤者,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截瘫;
2.背部活动受限;
3.胸椎后凸/侧弯畸形。
胸椎间盘创伤性破裂
[Traumatic rupture of thoracic intervertebral disc](S23.0)
【主要诊断依据】
1.胸背部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背部疼痛,束带感,背部活动受限,可合并下肢和躯干运动感觉功能及排尿排便功能障碍;
2.胸椎棘突压痛、扣击痛。背部活动受限;
3.可合并下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4.X线检查、CT及MRI可明确诊断。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胸腰支具(石膏)固定及卧床3个月;
2.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者或非手术治疗神经症状无改善者可手术治疗;
3.围手术期治疗:止血、预防感染、生命体征监测、胸椎制动。合并脊髓损伤者,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截瘫;
2.背部疼痛活动受限。
腰椎压缩骨折
[Compression fracture of lumbar vertebra](S32.002)
【主要诊断依据】
1.腰背部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腰部疼痛,腰部活动受限;
2.腰椎棘突压痛、扣击痛;
3.椎旁软组织肿胀;
4.腰部活动受限;
5.X线检查,必要时行CT检查。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牵引/过伸复位,胸腰支具(石膏)固定及卧床3个月;
2.手术治疗:脊柱畸形可手术矫形;
3.围手术期治疗:止血、预防感染。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腰部活动受限;
2.下腰痛。
腰椎爆裂骨折
[Burst fracture of lumbar vertebra](S32.004)
【主要诊断依据】
1.腰背部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背部疼痛,背部活动受限,可合并下肢运动感觉功能及排尿排便功能障碍;
2.腰椎棘突压痛、扣击痛。腰椎后凸/侧弯畸形。腰部活动受限;
3.X线检查、CT或MRI检查。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牵引/过伸复位,胸腰支具(石膏)固定及卧床3个月;
2.手术治疗:腰椎前高压缩超过50%,后凸成角大于30度者、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者或非手术治疗3个月后脊柱不稳定者可行手术治疗;
3.围手术治疗:止血、预防感染、生命体征监测、腰椎制动。合并脊髓损伤者,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截瘫;
2.腰部活动受限;
3.腰椎后凸或侧弯畸形;
4.下腰痛。
腰椎安全带骨折
[Chance fracture of lumbar vertebra](S32.005)
【主要诊断依据】
1.腰背部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腰产疼痛,腰部后凸畸形活动受限,可合并下肢运动感觉功能及排尿排便功能障碍;
2.腰椎棘突压痛、扣击痛。腰部畸形活动受限;
3.X线检查、CT或MRI检查。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牵引/过伸复位,胸腰支具(石膏)固定及卧床3个月;
2.手术治疗:有条件时可行手术治疗;
3.围手术期治疗:止血、预防感染、生命体征监测、腰椎制动。合并脊髓损伤者,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截瘫;
2.腰部活动受限。
腰椎骨折脱位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lumbar vertebra](S33.1)
【主要诊断依据】
1.腰背部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腰部疼痛,腰部活动受限,可合并下肢运动感觉功能及排尿排便功能障碍;
2.腰椎棘突压痛、扣击痛。腰椎后凸或侧弯畸形。腰部活动受限;
3.可合并下肢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4.X线检查、CT或MRI检查。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牵引复位,胸腰支具(石膏)固定及卧床3个月;
2.手术治疗:有条件时可行手术治疗;
3.围手术期治疗:止血、预防感染、生命体征监测、腰椎制动。合并脊髓损伤者,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截瘫;
2.腰部活动受限。
腰椎间盘创伤性破裂
[Traumatic ruprur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S33.0)
【主要诊断依据】
1.腰背部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腰部疼痛,腰部活动受限,可合并下肢运动感觉功能及排尿排便功能障碍;
2.腰椎压痛、扣击痛。腰部活动受限;
3.可合并下肢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4.X线检查、CT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牵引及胸腰支具(石膏)固定及卧床3个月;
2.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或非手术治疗3个月后脊柱不稳定、或临床症状无缓解者,可手术治疗;
3.围手术期治疗:止血、预防感染、生命体征监测、腰椎制动。合并脊髓损伤者,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截瘫;
2.腰部疼痛活动受限。
骶骨骨折
[Fracture of sacrum](S32.1)
【主要诊断依据】
1.骶部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骶部疼痛,部分患者可有排尿排便功能障碍;
2.骶椎压痛、扣击痛;
3.鞍区感觉功能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
4.X线检查、CT或MRI检查。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骶骨免负重6-12周;
2.手术治疗:骨折碎片压迫马尾神经,及骨盆不稳定者可手术治疗;
3.围手术期治疗:止血、预防感染。合并脊髓损伤者,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骶尾区疼痛;
2.排尿排便;
3.性功能障碍。
尾骨骨折
[Fracture of coccyx](S32.201)
【主要诊断依据】
1.骶尾部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骶尾区疼痛;
2.骶尾区压痛;
3.X线检查。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手法复位,骶尾区免负重4-8周;
2.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后骶尾区持续疼痛影响生活质量者可行尾骨切除;
3.围手术期治疗:止血、预防感染。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骶尾区疼痛。
尾骨脱位
[Dislocation of coccyx](S33.202)
【主要诊断依据】
1.骶尾部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骶尾区疼痛、畸形;
2.尾骨压痛;
3.X线检查。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手法复位,骶尾区免负重3-6周;
2.手术治疗:骶尾区持续疼痛影响生活质量者可行尾骨切除;
3.围手术期治疗:止血、预防感染。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骶尾区疼痛。
脊椎附件骨折
[Minor Spinql Fractures:frausverse,arficular and spinaus process fracture ]
【主要诊断依据】
1.颈肩腰背部受到直接或间接外力后,出现颈肩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
2.椎旁组织局部压痛、肿胀,脊柱活动可受限;
3.X线检查,CT检查。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临床、制动、配用支具,1-3个月;
2.手术治疗: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椎旁疼痛;
2.骨折不愈合。
【提示】
脊椎附件骨折包括;棘突骨折、横突骨折、小关节突骨折等。
颈部水平脊髓损伤(四肢瘫)
[Injury of cervical spinal cord](S14.0、S14.1)
【主要诊断依据】
1.头颈部受到直接或间接(挥鞭伤)外力损伤后出现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四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及排尿排便功能部分或完全障碍;
2.颈部压痛。颈部活动受限;
3.四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4.X线检查,CT及MRI可明确脊髓受损情况。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制动、早期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等;
2.手术治疗:见颈椎损伤。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呼吸循环系统衰竭;
2.四肢瘫痪;
3.排尿排便及性功能障碍;
4.褥疮;
5.呼吸系统感染;
6.泌尿系感染;
7.深静脉血栓;
8.异位骨化;
9.截瘫神经痛;
10.肾积水;
11.尿路结石。
胸部水平脊髓损伤(截瘫)
[Injury of thoracic spinal cord](S24.0、S24.1)
【主要诊断依据】
1.胸背部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躯干及下肢运动感觉功能及排尿排便功能部分或完全障碍;
2.下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部分或完全障碍;
3.X线、CT或MRI检查。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早期康复,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见胸椎损伤;
3.围手术期治疗:见胸椎损伤。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高位截瘫;
2.排尿排便及性功能障碍;
3.褥疮;
4.呼吸系统感染;
5.泌尿系感染;
6.深静脉血栓;
7.异位骨化;
8.截瘫神经痛;
9.肾积水;
10.尿路结石。
腰部水平脊髓损伤(截瘫)
[Injury of lumbar spinal cord](S34.0、S34.1)
【主要诊断依据】
1.腰背部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下肢运动感觉功能及排尿排便功能部分或完全障碍;
2.下肢运动感觉功能部分或完全障碍;
3.X线、CT或MRI可检查。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早期牵引及早期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见腰椎损伤;
3.围手术期治疗:见腰椎损伤。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截瘫;
2.排尿排便及性功能障碍;
3.褥疮;
4.泌尿系感染;
5.深静脉血栓;
6.异位骨化;
7.截瘫神经痛;
8.肾积水;
9.尿路结石。
马尾神经损伤
[Injury of cauda equina](S34.3)
【主要诊断依据】
1.腰背部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下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及排尿排便功能部分或完全障碍;
2.CT、SEP、肌电图可明确诊断。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早期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见腰椎损伤;
3.围手术期治疗:见腰椎损伤。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截瘫;
2.排尿排便及性功能障碍;
3.褥疮;
4.泌尿系感染;
5.深静脉血栓;
6.异位骨化;
7.截瘫神经痛;
8.肾积水;
9.尿路结石。
急性颈部扭伤
[Acute sprain and strain of cervical spine](S13.6)
【主要诊断依据】
1.头颈部受到外力损伤或自己扭伤后出现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
2.颈部压痛。颈部活动受限;
3.颈部组织肿胀;
4.X线或CT检查。
【治疗基本原则】
1.药物镇痛;
2.颈部制动;
3.理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头颈活动受限;
2.颈痛。
急性背部扭伤
[Acute sprain and strain of back](T09.2)
【主要诊断依据】
1.背部受到外力损伤或自己扭伤后出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
2.背部压痛;
3.背部组织肿胀;
4.X线检查除外其他损伤。
【治疗基本原则】
1.药物镇痛;
2.颈部制动;
3.理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背痛。
急性腰部扭伤
[Acute sprain and strain of lumbar spine](S33.5)
【主要诊断依据】
1.腰部受到外力损伤或自己扭伤后出现腰部疼痛,活动受限;
2.腰部压痛;
3.腰部组织肿胀;
4.X线或CT检查除外其他损伤。
【治疗基本原则】
1.药物镇痛;
2.腰部制动;
3.理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腰部活动可受限;
2.下腰痛。
臂丛损伤
[Injury of brachial plexus](S14.3)
【主要诊断依据】
1.颈肩部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患侧上肢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2.肌电图及感觉诱发电位。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上肢悬吊制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功能性电刺激;
2.手术治疗:保守治疗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不良者可行臂丛神经探查、修复、移植手术、重建手术;
3.围手术期治疗:止血、预防感染、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上肢运动感觉障碍;
2.肌肉萎缩。
腰骶丛损伤
[Injury of lumbosacral plexus](S34.4)
【主要诊断依据】
1.腰、骨盆受到外力损伤后出现单侧下肢运动感觉功能及排尿排便功能障碍;
2.患侧下肢及躯干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3.肌电图及感觉诱发电位可明确诊断。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不理想者可行腰骶丛神经探查手术;
3.围手术期治疗:止血、预防感染。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患侧下肢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2.下肢肌肉萎缩。
椎旁肌肉韧带损伤
[Sprain and strain of muscle and ligaments](S13.4、S33.5、S23.3)
【主要诊断依据】
1.颈或背或腰部受到外力损伤或自己扭伤后出现颈或背或腰部疼痛,颈或背或腰部活动受限;
2.颈或背或腰部压痛。颈或背或腰部活动受限;
3.颈或背或腰部组织肿胀;
4.X线检查除外其他损伤。
【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药物镇痛,颈/背/腰部制动,理疗;
2.无需手术。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颈或背或腰部疼痛。
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Injury of ligaments](S33.5)
【主要诊断依据】
1.颈或背或腰部受到外力损伤或自己扭伤后出现颈或背或腰部疼痛,颈或背或腰部活动受限;
2.颈或背或腰部压痛。颈或背或腰部活动受限;
3.颈或背或腰部组织肿胀;
4.X线检查除外其他损伤。
【治疗基本原则】
1.药物镇痛;
2.颈或背或腰部支具制动;
3.理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颈或背或腰痛。
第八章 其它特殊类型创伤
烧伤
[烫伤,灼伤][burns](T20-T32)
【主要诊断依据】
1.突然发生的起火、爆炸。高温液体、气体、固体直接接触体表或热辐射作用于体表导致皮肤粘膜及皮下组织损伤或腐蚀性化学物质(如电瓶液)、电流造成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
2.根据受伤处皮肤的颜色、有无水泡、湿润程度、浅表血管有无栓塞、创面硬度、温度和疼痛程度等判断其损伤程度。
【基本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Ⅰ°、浅Ⅱ°烧伤创面无须手术,其处理主要是清洁与保护创面、减轻创面疼痛、减少创面渗出和水肿、预防创面损伤加重、防止创面感染促进创面尽快愈合;
2.手术治疗:
全部的Ⅲ°创面和功能部位(通常是关节部位)的深Ⅱ°应尽早手术治疗(有极端个别的例外如Ⅲ°烧伤创面极窄或极小的情况),唯面部深度烧伤较少在早期行手术治疗;
3.全身支持疗法:
烧伤面积(只计算Ⅱ°、Ⅲ°的烧伤面积,Ⅰ°烧伤不算)超过20%(也有人认为15%)时需要予以液体疗法。重度和特重烧伤患者需要强有力的全身支持治疗,包括输血或成分输血、输入血白蛋白、输氧、营养支持,大剂量抗生素应用等;吸入性损伤患者可能需进行气管切开甚至上呼吸机治疗;烧伤导致全身各系统出现并发症和(或)继发症时,也需要各系统的支持疗法。
头面部烧伤
【基本治疗原则】
1.头皮烧伤:
(1)单纯头皮烧伤治疗的重点是清洁,须剃去毛发;
(2)受伤部位应避免受压;
(3)经常清洗使引流通畅;
(4)Ⅲ°烧伤时,视病情尽可能早期切除焦痂植皮或移植皮瓣;
(5)颅骨同时烧伤时,视伤情决定是否切除坏死的骨质。
2.面部烧伤:
(1)水肿严重深度烧伤时有时会导致呼吸道梗阻,合并吸入性损伤时尤甚;
(2)面部烧伤早期应行暴露治疗;
(3)Ⅲ°烧伤时不宜行早期切痂植皮,可待焦痂分离或肉芽组织形成后清创移植大张自体皮片。一般于6-12个月后方整形,如功能障碍严重也可早期手术。
3.眼烧伤:
(1)眼睑烧伤后水肿严重,常致睑外翻而无法睁眼。浅度烧伤宜暴露治疗,注意防止和控制感染。局部可用抗生素。深度烧伤时可早期切痂植中厚或全厚皮;
(2)眼睑烧伤导致角膜暴露者要注意保护眼球防止发生暴露性角膜炎和眼内感染;
(3)眼球烧伤时要及时充分地冲洗、移除残屑、抗生素滴眼、散曈、分离睑球粘连、扩张局部血管、使用抑肽酶等。所有操作均要严格无菌、轻柔。
4.耳烧伤:
(1)外耳烧伤后要避免受压、行暴露治疗、保持焦痂完整;
(2)如有分泌物要充分引流;
(3)一旦发生耳软骨感染,要切开引流、去除坏死软骨。外耳道烧伤后要保持清洁干燥并使引流通畅;
(4)外耳道烧伤较深者愈合期间及愈合后长时间宜放置支架,防止耳道缩窄和闭锁。
手深度烧伤
【基本治疗原则】
1.手背烧伤:手背皮肤薄而柔软、富弹性、皮下组织少。故手背烧伤具如下特点:
(1)深度烧伤多,易波及深部肌腱、关节、骨骼,截指几率高;
(2)愈合后常伴有挛缩畸形和功能障碍;
(3)手背深度烧伤愈合后,典型表现为“爪型手”。
2.手掌烧伤:多因直接接触热源、电源、化学药品所致。手掌皮肤坚韧、有很厚的角化层且皮下脂肪多。所以其烧伤机会小于手背,烧伤深度波及肌腱、骨骼者也少;但一旦发生深度烧伤,愈合后形成握拳状畸形,易失去功能;
3.手背烧伤的处理原则:
(1)改善局部循环;
(2)防治继发感染;
(3)减轻水肿;
(4)保持功能位置;
(5)尽快消灭创面,早期活动;
(6)手部深度烧伤往往需要手术治疗。
会阴部烧伤
【基本治疗原则】
1.一般采用暴露疗法,双下肢分开,每日冲洗1-2次(特别是大便后);
2.通常不宜早期切痂;若脱痂后出现肉芽创面可行游离植皮;
3.会阴部烧伤愈合时,易出现臀沟两侧的粘连,形成蹼状瘢痕甚至假性肛门和阴道闭锁,所以伤后应立即分开双下肢,臀沟部应注意引流;深度烧伤者应尽快植皮;
4.伴外生殖器烧伤时一般不需切痂植皮,但深度烧伤范围广泛者可在脱痂后移植小片薄自体皮;阴茎环行深度烧伤时可移植环行皮片;女性外生殖器烧伤时应注意分开阴唇、防止粘连;
5.控制大、小便对创面的污染。
骨关节烧伤
【基本治疗原则】
1.处理原则:烧伤后骨质暴露而骨膜无损害者,可在清创后立即在骨膜上植皮;骨膜坏死者必须清除坏死骨质,待肉芽组织生长后植皮。软组织烧伤范围小且骨烧伤局限者,也可切痂、凿除坏死骨质并立即行游离植皮;
2.关节烧伤:大关节部位深度烧伤者应早期切痂植皮,覆盖创面,防止关节囊破坏;如关节囊已破坏、关节腔暴露者,如全身情况允许,早期应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用周围软组织(如筋膜、肌肉、皮下组织)、皮瓣、肌瓣、肌皮瓣覆盖,封闭关节腔,并尽快移植自体皮片。
【常见后遗症】
1.浅度烧伤愈合后不遗留瘢痕,但经常有皮肤色素改变,多数为色素沉着,少数有色素缺失。通常为可逆性改变,大多在一年后完全恢复正常,但色素缺失不能完全恢复者亦不少见;
2.深度烧伤愈合后会遗留瘢痕,即便在烧伤治疗阶段行积极手术治疗者也难以避免。瘢痕经常造成各种畸形导致容貌毁损和功能障碍。待烧伤创面愈合半年后再行必要的手术整形是目前普遍采取的治疗策略,特殊畸形和小儿畸形有时会根据情况在创面愈合后3个月时进行。
冲击伤
Blast injury(T14)
【主要诊断依据】
1.经历爆炸事故。严重程度可分为:
(1)轻度:体表擦伤、器官和/或轻度挫伤等;
(2)中度:软组织挫伤范围大、内脏较大范围挫伤(片状出血或血肿)、关节单纯脱位、个别明显移位的肋骨骨折、脑震荡等;
(3)重度:内脏破裂、多处骨折(股骨、脊柱、颅底和多发性肋骨骨折)、较严重的肺水肿、肺出血等;
(4)极重度:极严重和致命性损伤(严重内脏损伤、大血管破裂、肢体离断等)。
2.重症病人可没有明显的外在损伤,但呈休克状态;
3.受冲击伤脏器(如:颅脑、心脏、肺、腹部脏器、眼、耳等)相应的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咯血、尿血、胸痛和腹痛、眼和耳损伤等;
5.进行相关脏器的专业检查;
6.冲击伤造成的伤害:
(1)听器冲击伤;
(2)眼冲击伤;
(3)颅脑冲击伤;
(4)胸部冲击伤;
(5)腹部冲击伤;
(6)脊柱及四肢冲击伤;
(7)玻片及飞石冲击伤。
【基本治疗原则】
1.冲击伤多系重症创伤、多发伤甚至复合伤;
2.需抗休克、镇静和止痛、抗感染及支持治疗等综合治疗;
3.各脏器的保护、损伤的治疗与相关章节类同。
【提示】
又名:爆震伤。
挤压综合征
[crush syndrome](T79.501)
【主要诊断依据】
1.肢体或躯干肌肉丰富的部位,长时间被挤压;
2.解压后,局部肿胀、硬韧、感觉障碍、肌肉主动和被动活动时痛;
3.全身表现:
(1)以肌红蛋白尿、高血钾为特点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2)休克、酸中毒及其他脏器损伤。
4.需行血常规、血化学和血生化、尿常规等检查。以及相关脏器的功能检查。
【基本治疗原则】
1.受压部位减压、制动、冷敷等;
2.受累脏器的保护、治疗;
3.手术治疗:局部切开减张;截肢;
4.常需输血及防治感染。
【常见并发症及后遗症】
肢体丧失,常见于下肢。
皮肤撕脱伤
[avulsion of skin]
【主要诊断依据】
1.被压的肢体随车轮向前或向后推移碾挫;
2.临床表现形式各异:
(1)单纯的皮肤片状撕脱;
(2)受伤皮肤表面只有淤斑或撕裂伤口,但皮下组织与深层组织已发生广泛的潜行剥离。
【基本治疗原则】
1.清创术;
2.皮片再植;
3.抗感染;
4.肢体伤后多需加压包扎和制动。
【常见并发症及后遗症】
1.深部组织(肌肉、神经、血管)损伤和骨折;
2.感染;
3.深部组织粘连及其功能障碍。
安全带及气囊损伤
【主要诊断依据】
1.腹壁损伤:扣腰带处皮肤及皮下瘀斑、软组织撕裂伤等;
2.腹腔脏器损伤:如,肠穿孔、肠系膜撕裂伤;
3.肋骨骨折;
4.腰椎骨折、椎骨关节突分离、锥体后韧带撕裂等;
5.气囊所至损伤为:面部(包括角膜损伤)、颈部、胸部损伤;
6.严重时,可造成颈椎骨折、心脏和肺脏损伤。
【治疗基本原则】详见相关章节。
第九章 早期并发症
休克
[Shock] (R57.901)
【休克的临床表现】
1.休克代偿期:病人兴奋或烦躁,皮肤苍白,四肢厥冷,心率加快,脉压差小,呼吸加快,尿量减少。脉压差﹤20mmHg或2.6Kpa;
2.休克抑制期:病人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出冷汗,口唇、肢端发绀,脉细速,血压:上臂收缩压低于12.0Kpa或 90mmHg,且进行性下降,严重时血压测不出。尿少甚至无尿。
【休克的监测】
1.一般监测:精神状态、皮肤温度、色泽、血压、脉率、尿量;
2.常用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红细胞压积、血液酸碱分析、电解质测定;
3.特殊监测:中心静脉压、心电图、肺毛细血管楔压、动脉血气、DIC监测。
【休克的治疗原则】
1.一般紧急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监测生命体征,记录尿量等;
2.补充血容量;
3.积极处理原发病;
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5.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提示】
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症。见于严重损伤、大量失血以及创伤并发严重感染时。创伤常见的休克有: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
[Hemorrhagic shock](R57.101)
【主要诊断依据】
1.外伤史,造成大量出血。如大血管损伤,肝、脾破裂等;
2.休克的临床表现;
3.常用辅助检查:血红细胞压积、中心静脉压。
【基本治疗原则】
1.补充血容量;
2.给氧,纠正酸中毒;
3.应用抗生素;
病因治疗。补充血容量和止血是关键。有时边补血输液,边手术止血;有时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只采取暂时止血措施,休克得以控制再予手术。
创伤性休克
[Traumatic shock](T79.4)
【主要诊断依据】
1.外伤累及大血管,有复杂性骨折、挤压伤等严重外伤;
2.休克的临床表现;
3.常用辅助检查:血红细胞压积、中心静脉压。
【基本治疗原则】
1.补充血容量;
2.镇痛、镇静治疗;
3.处理危及生命的原发外伤;
4.应用抗生素;
治疗原发病。补血、补液的同时,对创伤给予紧急处置。诸如:固定骨折、填塞伤口暂时止血、有效止痛等。休克控制后,再进一步处理创伤。
脓毒性休克
[Septic shock](R57.801)
【主要诊断依据】
1.重症创伤或多发性创伤、特别是有休克病史;烧伤、开放性损伤。其中腹部脏器破裂者更易发生;
2.出现暖休克表现:神志清醒,皮肤潮红不发凉,脉搏无力,脉压﹥4.0Kpa或30mmHg,尿量﹥30mml/h;或冷休克表现:烦躁或淡漠,皮肤发绀湿冷,脉速而细弱,脉压﹤4.0Kpa或30mmHg,尿少不足30mml/h。
【基本治疗原则】
1.扩容、纠酸、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2.使用保护心肌和维护细胞药物;
3.维持呼吸功能及氧疗法;
4.积极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应用抗生素,清理感染病灶;
5.支持疗法、免疫调节剂等。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多器官功能衰竭;
2.脓肿形成。
感染
[Nonspecific infection](B99 )
【主要诊断依据】
1.外伤史;
2.局部症状:典型症状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局部形成脓肿可触及波动感;深部组织病变时,局部症状不明显;
3.全身症状:发热、呼吸心跳加快、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感染轻微可无全身症状;
4.常用检查项目: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改变通常有诊断意义;
(2)病原体检查:涂片、细菌培养;
(3)影像学检查:B超、X线检查作为深部组织和骨关节病变的辅助检查。
【基本治疗原则】
1.应用抗感染药物;
2.局部处理:保护感染部位;局部理疗、外用药物;脓肿形成需切开引流或穿刺引流;
3.全身支持治疗:卧床休息,营养支持治疗。
【常见并发症与后遗症】
1.脓毒症;
2.感染性休克。
破伤风
[Tetanus](A35)
【主要诊断依据】
1.外伤史;皮肤、粘膜受损;
2.潜伏期通常为6~12日。前驱症状为乏力、头痛、全身不适、烦躁等。发作时典型症状为肌紧张性收缩、阵发性强烈痉挛:张口困难、颈部强直、角弓反张等,严重者可有面唇轻紫、通气困难。发作时神志清楚。轻微刺激如光、声、接触等可诱发痉挛发作;
3.常用检查项目:血常规。
【基本治疗原则】
1.入院隔离治疗,避免声、光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