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不动产登记簿公信力和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区分

  

  四、结论


  

  通过对我国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和德国、瑞士不动产登记簿公信力制度的上述分析可知,这两种制度间存在显著差异。我国法律缺乏关于不动产登记簿完整性拟制的规定,因此难以将不动产登记簿不正确作为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前提条件。如以无权处分作为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前提条件,不仅不符合我国采取的实质主义的不动产登记模式和信赖保护的诱因原则,而且仅根据不动产登记簿的权利推定作用难以解决未登记的权利和权利限制的善意保护问题。德国、瑞士关于不动产登记簿公信力制度的法律效力范围并不相同,相比之下,我国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对善意保护的范围极为有限。总之,不动产登记簿公信力制度的前提条件、理论基础和法律效力不论从法律理论上,还是从法律技术上均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


【作者简介】
鲁春雅,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注释】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物业管理疑难法律问题研究”(ZY1229)的阶段性成果。
参见王利明、郭明瑞、方流芳:《民法新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页以下;彭万林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0页。
参见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5 - 77页;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0-342页。
“基于不动产登记簿享有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但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权利人在取得权利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有瑕疵的除外。”
参见崔建远:《物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朱广新:《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限度》,《法学研究》2009年第7期,第59页。
参见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7页以下;程啸:《论不动产善意取得之构成要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06条释义》,《法商研究》2010年第5期,第83页。
参见崔建远主编:《物权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参见前引,程啸文,第75页以下。
参见梁慧星:《对物权法草案(第四次审议稿)的修改意见》,《中国民事立法评说—民法典、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08 -211页;孙宪忠:《我国物权法中物权变动规则的法理评述》,《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第42-51页。
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文件汇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页;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3页。
前引,第76页。
同上文,第76页。
Heinz Rey, Die Grundlagen des Sachenrechts und das Eigentum, Bern: Staempfli Verlag AG, 2007,S. 388.
参见Juergen F. Baur, Rolf Stuerner, Sachenrecht, Muenchen: Verlag C.  H.  Beck, 2009, S. 294; Karl-Heinz Gursky(Bearb.),J. von Staudingers Kommentar zum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 mit Einfuehrungsgesetz und Nebengesetzen, Band 3,Berlin:Seiller de-Gruyter, 2008,S. 441.
参见前引,S. 438; W. Siebert, Juergen F. Baur, Soergel Kommentar, 13. Aufl.,Stuttgart:Kohlhammer, 1999,S. 506.
Marc Amstutz, Handkommentar zum Schweizer Privatrecht, Zurich, Basel, Genf:Schulthess, 2007,S. 1146.
参见前引,崔建远书,第49页以下。
同上书。
参见Walter Erman(Hrsg),Erman Buergerliches Gesetzbuch, Band II, Koeln: Verlag Dr. Otto Schmidt, 2008, S. 3648;Josef Alpmann(Bearb.),Juris-Praxnskommentar BGB, Band 3,Sachenrecht, Saarbruecken: Juris GmbH, 2009,S.  162.
Manfred Eberhard Rinne, Muenchener. Kommentar zum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 Band 6, Muenchen: C.  H.  Beck Verlag,2004,S. 293.
同上书。
参见Harry Westermann, Die Grundlagen des Gutglaubensschutzes, JuS, 1963,S. 2; Heinrich Honsell(Hrsg.),Basler Kommentar Zivilgesetzbuch, Band I, Basel: Helbing&Lichtenhahn, 2006, S. 67.
Enneccerus, Nipperdey, Allgemeiner Teil des Buergerlichen Rechts, Tuebingen: J. C. B. Mohr, 1959, S. 470.
Westermann, Gursky, Eickmann, Westermann Sachenrecht, Heidelberg: C. F. Mueller Verlag, 1998,S, 647.
参见前引,Harry Westermann文,S. 6.
Franz Jenny, Der Oeffentliche Glaube des Grundbuches nach dem schweizerischen ZGB, Bern: Druck von Staempfli&Cie,1926,S.9.
Peter Bassenge, Palandt Buergerliches Gesetzbuch, Muenchen: Verlag C. H. Beck, 2010, S. 1498.
参见前引,梁慧星文,第208-209页。
Hermann Eichler, Die Rechtslehre vom Vertrauen, Pnvatrechtliche Untersuchungen ueber den Schutz des Vertrauens, Tuebingen:J. C. B. Mohr (Paul Siebeck),1950, S. 97-98.
参见前引,崔建远书,第50页。
参见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上册),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94 - 495页。
Michael Martinek. Juris-Praxiskommentar BGB Sachenrecht.Saarbruecken : Juris GmbH, 2009,S. 174.
Henri Deschenaux, SPR V/3 II Das Grundbuch, Basel und Frankfurt am Main: Helbing&Lichtenhahn Verlag, 1989. S.799.
同上,S. 774; Heinrich Honsell(Hrsg), Basler Kommentar Zivilgesetzhuch, Band 2, Basel: Helbing&Lichtenhahn,2007,S. 2366, 2368.
Dieter Zobl, Grundbuchrecht, Zuerich, Basel, Genf: Schulthess, 2004,S. 77.
参见前引,Baur书,S. 294, 259.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