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然而,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而又具有矫正作用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要全面地进行社会建设,面临重重困难。传统的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并不能直接作为今天的社会伦理。在上世纪20年代,罗素曾说中国人的“家族意识会削弱人的公共精神,赋予长者过多的权力会导致旧势力的肆虐。当今的中国迫切地需要新眼光、新思维,但儒家的族权观念却处处设障”,他同时希望中国人不要抛弃自己的传统,而应当从传统中寻求变革,产生比西方更好的“新文明”(《中国问题》,第4—5页、第164页),表明了他对中国人的友好与不俗的眼光。那么,在我们面临“社会建设”这一时代任务时,应当如何推进对传统思想文化资源的利用和转化?
笔者认为,在这方面我们至少有三项工作可做:
其一,充分开显传统文化关于社会分化和整合的思想。古人荀子、近人严复等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想和论述。荀子不仅在劳动分工职能分化意义上使用“分”的概念,如“分田”“分货”“分事”“分职”“分土”,还特别重视文化价值和等级名分的差异,并将其提升到社会治理、整合之道的高度来看待,并谓:“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在荀子那里,“分”与“合”并不两立,而是良好有序的群体得以组织起来的关键,这就叫“明分使群”。严复受荀子思想的启示,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翻译穆勒的《论自由》,而名之为“群己权界论”,所要辨明的群己之界是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社会公正,用严复的话说:“自入群而后,我自由者人亦自由,使无限制约束,便入强权世界,而相冲突。故曰人得自由,而必以他人自由为界。”(《<群己权界论>译凡例》)
其二,创造性地转换“天下为公”这一宝贵理念。在古汉语中,最接近现代社会概念的,一是“群”,一是“天下”。古人不只主张“明分使群”,尤其主张人人“乐群”、“善其群”。而不同于“国家”的“天下”,更是从孔子孟子,经过明清之际的顾黄王,直到孙中山先生所一再强调的。前面已指出,政治国家本来属于公共领域,却被家族原则和专制君主“私有化”。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士人特别强调“天下”“廓然大公”即属于所有人的性质。所谓“天下者,天下之天下”即包含着平等和理性精神。先秦儒家孔孟荀还特别要求统治者修己安百姓、公正无偏私。如果说,在家国同构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思想观念的作用非常有限,那么,在公共领域已然出现,全球化和地方性互相转化的今天,它的作用的发挥程度就完全依赖我们的创造性转换了。继承传统的“天下”观念,还须特别注意它的理想主义色彩,警惕“替民作主”的“圣王心态”,经由体制变革切实地将传统的“民本观”转换为现代“民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