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软法与道德、风俗习惯的关系
1.道德不全是软法
从古至今我国都以"礼法结合"为我国的法律传统,道德在我国法的生成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法律常常借助道德来确立其价值基础,这样的环境使得软法和道德之间不仅在观念中而且在制度上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一种调整方式,它以人们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方式为特点调整人们的内心意愿和外在行为,是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保证实行的。那些经过长期的凝结,已经成为社会通行规则且已融入现行法律规范之中的道德的那一部分就是软法。因此,道德不全是软法,道德和软法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
2.风俗习惯不全是软法
风俗习惯是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形成的,因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自然根源,这就导致风俗习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社会性、继承性及融会性,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应的强制性。
软法与风俗习惯存在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一是形成方式不同。软法一般是人为制订而成的,而风俗习惯多是经过历史的沉淀、逐步形成的。二是表现形式不同。软法多表现为一种行为规则,而风俗习惯则是风尚、习惯、习俗、行为倾向的总和。三是实施的方式不同。软法主要是依靠一定的约束力来保障其实施的,而风俗习惯与道德一样,主要还是依靠人们内在的信仰自然而然地去实施,不需要有外力强制保障实现。当风俗习惯得到国家或共同体的认同,风俗习惯方能上升为法律,即通常意义上的习惯法。但可以肯定的是,风俗习惯本身不全是法,不能等同于习惯法。
三、我国精神赡养老人方面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相关资料表明,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2亿之多,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和发展,如何赡养老年人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集中。对于老人的精神赡养存在着的问题,大致总结有以下几点:
(1)是精神赡养的标准"难"掌握。如今老年人对晚辈们尽孝心的要求有了变化。有的老年人喜欢看书看报,有的喜欢爬山郊游。子女物质上的供养标准好掌握,但精神慰藉在实施过程中却难以衡量;(2)是老人的需求"难"实现。在1000份有效样本中,子女与老年人极少交流的占15%,一般交流的占50%,经常交流沟通的仅占35%。精神慰藉不容易量化,老年人精神、心理和情感的需求往往被人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