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大学招生已成地方保护主义重灾区

大学招生已成地方保护主义重灾区


张千帆


【全文】
  

  2010年高考结束了,所有考生都开始期待自己满意的考分,思量过后,便要着手填报志愿,选择自己心仪的大学及专业。


  

  在填报志愿时,他们必须要考虑自己的户籍关系,因为几乎所有高校,在全国卷考区以及自主命题省份都有严格的招生名额限制。然而,就是这个“名额限制”和“自主命题”,或许隐藏着大多数考生并不知情的公平危机。


  

  招生分省名额限制、自主命题的是非优劣,学界争议不断。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教授张千帆是对名额限制、自主命题持批评态度的宪法学学者之一,他对因此导致的招生歧视现象进行过强烈的抨击,曾引起广泛关注。但时至今日,在决策层面,似乎并没有出现包括他在内的批评者所期望的改观。


  

  张千帆教授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名额限制、自主命题等造成了高校招生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二者互为因果,对考生受教育机会均等原则构成极大伤害,强化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他认为,应该废除高校招生名额分配制度,收回自主命题权,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升级,以免造成更大的教育不公。


  

  招生配额制和自主命题有损公平


  

  记者:您近年来非常关注高校招生的不公平问题,做了相关的课题调研,还特别召开过好几场研讨会,根据您的观察,当前高校招生不公平问题突出表现在哪些地方?


  

  张千帆:大学招生的任何环节都可能涉及公平问题。比如,如果试题不统一,那么全国考生就失去了平等比较、衡量与选拔的基础;如果各地在统一的试卷和评分标准下,录取分数线不同,那么同样考分的考生就受到了不同待遇;如果招生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袒护本地考生、人为降低录取标准的不规范行为,那更是侵犯了外地考生的权利。


  

  最为关键的,是由于长期实行地区配额制,各大高校都按照各省录取指标划定录取分数线,同一所高校,在统一试题考试的情况下,在各省的录取分数线相差很大,因而显然对不同地区考分类似的考生构成不同待遇,尤其对本地考生的录取标准明显低于外地考生,从而构成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


  

  时至今日,高考录取线的地方差异导致一个全国寻租市场的形成,各地考生家庭根据地方名额、入户成本等和考生本人的成绩或素质毫不相干的诸多因素进行交易。孔子说,有教无类,但因为录取分数的差异,导致户籍成了决定教育机会的一大“类”。对于同样的考分,某省(市、区)考生只能勉强考上一个非重点大学,另一省(市、区)的考生却足以如愿进入北大的门槛。受教育机会取决于考生自己所不能控制的户籍而不是他们在考场上的表现,有些考生甚至为了获得更优越的受教育机会,不惜千里迢迢“高考移民”。这些看似怪诞的现象其实是现行高考招生制度十分自然的结果。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