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随笔算个啥?——学问评价“歪风”之四

随笔算个啥?——学问评价“歪风”之四


李绍章


【全文】
  
  有人说我怪,其实我很正常,不信就向了解我的人打听一下。或者现在就作出初步判断:每年乘坐火车,从山东到上海,从上海到山东,都需要一夜的时间。别人喜欢在火车上听听音乐、看看小说,我却每次都带一本核心或不核心的学术期刊,读读法学论文,不管火车怎么颠簸,我都看得格外仔细,连内容摘要、关键词、投稿日期、作者简介也不放过。有人便投来异样的眼光,疑惑地看着期刊页面,一脸的不明白。我不禁纳闷:这难道很怪异吗?每个人的爱好不同,阅读兴趣也会有别,这再正常不过了。别人不在火车上看学术论文,我也丝毫没有排斥感,反而还觉得那样更有生活气息。

  
  看来我不仅正常,而且还很厚道。这绝不是自夸。但偏偏就有这么一搓人,以自己的喜好或力所能及来耻笑别人的不喜好或者力所不能及,以自己的不喜好或力所不能及来贬低别人的喜好或力所能及。我常常在想:这帮人在瞎操什么心、穷装什么蒜呢?用我们山东话说就是:“天是吃饱老撑地”、“能地治不里咧”。就拿学问评价来说,论文和随笔都是表达思想的媒介,只是文体形式不同,无法单纯以此天然区别来人为分辨学问高下。但就是有人喜欢哑喉咙破嗓地到处鼓噪,有意贬低随笔的思想性与学问价值,仿佛论文才是成熟稳重、高深莫测的爷,随笔只不过是幼稚得很可以的小孙子。这便是在学问的民间评价中吹出的第四股“歪风”:随笔算个啥?

  
  我不会写随笔,也没发表过随笔,但却很爱看随笔,尤其是学术随笔,也特别尊敬写随笔的人。看到有谁吹出“歪风”,总为随笔的辛苦创作者感到不平。不过,随笔作者完全不必计较民间评价中的这些腔调,自由地沿着创作兴趣走下去。问题是,贬低随笔的这股“歪风”单是在民间吹一吹,也并无多大妨碍,因为毕竟在这年月,不厚道的人不是一个两个。但假如主管学问评价的掌权者,也有排斥随笔、拒绝随笔的执政立场,则会直接挫伤学术随笔的创作热情。不仅如此,“歪风”要是从掌权者刮来,会对学问的民间评价风气带来强劲的影响力。恰恰在现实的学问评价机制中,学术随笔难以进入“正统”,反而沦落为学术论文的对立。在相关评定和考核的规章制度中,只提学术论文不提学术随笔,甚至干脆将随笔排斥在外,根本就没有列入“二十四节气”。如此一来,作者难以将学术随笔作为考核成果申报,或者只能搭一搭学术论文的便车,以其他文体形式蒙混过关,掌权者审查不严则罢,而一旦较真起来,则百分之百被拒被退,且理由只有一个:随笔不是论文。——随笔当然不是论文,谁都知道。但以此为由断定随笔没有学问价值,或者干脆将随笔排斥在学问之外,就是掌权者的狭隘了。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