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矿业权物权化立法的基本思路
高富平;顾权
【摘要】原《
矿产资源法》没有以物权的指导思想规范采矿权。1996年修订后矿产资源法制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明确了矿产资源等国家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的行使问题;确立了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借鉴了国外先进立法成果。现行《
矿产资源法》对矿业权的规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矿产资源法;矿业物权化;立法建议
【全文】
矿产资源是一国经济命脉的基础。尽管在知识经济时代矿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其重要性丝毫没有降低。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但是,矿产的人均储量则相当低,且贫矿、呆矿、伴生矿比重很大,分布不均。因此,有效合理利用有限的矿产资源是我国政府一贯的目标。但是,我国矿产业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不高、生产效率低、采矿技术落后等问题,不仅造成资源损失和浪费,而且环境破坏严重。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矿产资源实行国家所有,国家开发的政策,没有运用物权或产权机制,主要依靠政府直接管理监督探采企业的办法,开采矿产资源。但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渐走向国家所有、分散开采利用的模式,并创制了两种物权性质的权利:探矿权和采矿权。1986年《
民法通则》明确确立这两种权利,并且不仅允许全民所有制单位开采利用,而且允许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开发国有矿藏。1986年《
矿产资源法》进一步对这两种权利的取得和行使作出了规定。由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开始走上物权化的轨道。
但是,1986年的《
矿产资源法》并没有以物权的指导思想规范采矿权。虽然规定对探矿和采矿采取可登记制度,但是探矿权、采矿权仍然实行由国家无偿授予并不得流转的制度。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主要问题是:国家勘探工作远远不能满足矿产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对勘探工作的大量投入不能得到回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特别是私营、外商等多种采矿主体出现后,国家对地质勘探工作的投入被各种形式的矿山企业无偿占有,严重侵害了国家利益。而且随着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建立后,对于整个资源利用物权化、可流转性提出了挑战。因此,1996年八届人大第十一次会议对1986年的《
矿产资源法》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不是个别条文的变动,而是矿产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是矿产资源法制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