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一书中提到,遗传学家里查德•列文丁曾经将世上的科学家分为两类。第一类科学家把世界基本上看作是均衡的。如果有某种不合时宜的力量在某一时刻将整个系统略微推离了均衡点,他们相信这个系统仍然会回归到均衡点上来。这类科学家被称作“柏拉图派”,因为雅典哲学家柏拉图曾声称,我们周遭这个不尽完善的世界不过是尽善尽美的“原型”的各种影像而已。而第二类的科学家则把世界看作一个流动和变化的过程,看作同种物质以无穷无尽的不同组合不断循环往复。列文丁把这些科学家称为“赫拉克利特派”。比柏拉图几乎早一个世纪的赫氏正是因观察到“你踏入同一条河,但流过的却是不同的水流”而著称。(第470-471页。)从事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桑塔费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无疑是属于后者,因为他们关注的是这个世界永远流变不居的一面。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用柏拉图式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了,突然有人给我们换上一幅“赫拉克利特牌”眼镜时,当然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复杂性理论对不屈不挠地趋于混乱而不是秩序的力量的强调、对偶然因素所带来的最小不确定性居然会令整个系统的前景完全不可预测的强调,也正是因此而拥有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在我个人看来,复杂性思想中最引人入胜的,还是对各种复杂系统的关注。其中某些观点与社会科学领域里某些当代思潮有着惊人的相似。
在复杂系统中,各个组成要素以各种方式不断地相互作用,并且根据这种相互作用而不断自我调整。在这种相互作用和自我调整过程中,作为整体而产生了自发性组织。桑塔费研究所的科学家(荷兰德)认为,这种复杂系统“在自然界,包括人脑、免疫系统、生态系统、细胞、发展中的胚胎和蚂蚁群等。在人类社会,这样的系统包括文化和社会制度,比如政党和科学社团。事实上,一旦你学会了如何辨认这些系统,这些系统就变得无处不在。”(第491页)
这样的复杂系统当然包括了经济体系。而在社会科学领域,早已为人所熟知的“看不见的手”理论说的也正是:人们在力图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的过程中,通过无数个人的买卖行为,无意识地将形成了某种经济体制。在当代,哈耶克更是借助自发秩序概念,令人信服地提示,在社会领域,秩序是行动者人为但非设计的结果;以及要想根据某种完美规划而全面建构一种社会秩序是“致命的自负”。(Hayek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0; Hayek,Fatal Concei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