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有股减持中的政府与市场 ——国有股减持困境的经济法分析

  减持方案的失当并不是股票市场下跌或国有股减持工作举步为艰的唯一原因。这次国有股减持的失利,是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股票市场建设中积累的制度性问题的总爆发,而《办法》只是充当了导火索的角色。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才是使国有股减持陷入困境的更为基础性的原因。任何市场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中国的股票市场也不例外,存在诸如因监管不力等原因导致的违规行为等等。然而,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多方面问题中,构成国有股减持根本障碍的是国有股不可流通问题。在我国股份制改革和股票市场建设初期,由于对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的认识比较僵化,担心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上市导致公有制经济比重降低,损害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因而禁止股份公司设立过程中形成的国有股和法人股进入二级市场流通,它们的转让只能根据政府审批在场外通过协议完成。这个政策一直延续至今,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顽疾。决定股票市场价格总体水平的基本因素是股票和资金总供给量的对比。由于在数量上可流通股仅占到我国上市公司股份总额的30%左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格必然是严重背离企业资产的真正价值,具体表现则为市场投机成风,市盈率大大高出正常值。长期以来国有股、法人股的不流通也给了潜在投资者这样一种认识,即股市只是流通股的市场,其对未来股票价格走向预期也以此为基础。待其入市后,一旦有非流通股解冻的风吹草动,必然对其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严峻挑战。虽然国有股减持有多种备选方案,但是,向流通股市场释放无疑是能最直接也最彻底地解决中国股票市场的遗留问题,同时也便于国有股股东实现自己利益的方式;即使政府采用更为柔和的场外解决方式(如拍卖或另辟市场等)减持国有股,考虑到国有股减持的阶段性特征和国有股不流通问题最终要解决,因此也会给投资者一个强烈的信号:国有股流通已为时不远了。总之,无论减持采取何种方案,都极易使投资者将其与非流通股流通联系起来,这也就难怪在政府具体方案尚未出台之前,股票市场对国有股减持的消息和传闻就有异常敏感的反应了。(注:2000年8月下旬,市场盛传国有股减持的实施方案将在10月下旬亮相,上证指数从8月22日的2114点下探到9月25日的1874点,一个月左右跌幅为11.4%。2001年年初,国有股减持再次成为关注焦点,股指从新年伊始就展开跌势。上证指数从1月8日的2132点一直跌到1893点,下跌11.2%。参见马腾:《中国证监会叫停国有股减持决策始末》,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10月29日。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也可能存在市场对未来国有股减持的具体方案(主要是国有股定价问题)的预期不乐观的因素,但是更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因国有股减持增加股票供应量而可能给股票价格带来的冲击。这与1994年以前,国家股、法人股上市流通的多次传闻曾使股票市场出现价格下跌的现象如出一辙。)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