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跨国并购(三)

   外部规模不经济是引起成本上升的因素。对于这种成本上升,单个厂商是无法控制的。 最常见的外部规模不经济就是行业的生产扩张对自愿价格的促升影响。随着所有厂商的同时扩张,就会引起一种或多种投入的价格上涨,这就是一个成本递增的行业。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产出增加使得供应商能提高专业化程度,降低单位成本。如果规模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使得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相应范围内(由需求曲线决定)向下倾斜,那么,就仅有足够大的一家企业能够生存下去,这样的企业会把产出扩张的最大,使平均总成本下降到最低点。它就可以用廉价出售的手段来竞争,最终把对手挤出该行业,或者并购之。(这种并购可能是竞争对手间为了避免两败俱伤而自愿进行的,也可能是被迫进行的。)这也就是横向并购形成的内在理论基础。
   二、纵向一体化经济理论。
   纵向一体化经济理论是关于在相互买卖投入与产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厂商之间发生并购的理论。所谓纵向一体化就是指一个厂商在某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占有诸种不同的连续阶段。例如,一个烧煤的火力发电公司购买一个煤矿,或一个制鞋厂购买一个卖鞋的零售店等。当纵向一体化是沿着生产要素或供给方向发生时,它是“后向一体化”。当一体化可获得分配、装配或精加工等便利时,即为“前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可获得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这个阶段又是更接近于最终消费者的。
  纵向一体化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1为了增强垄断势力。
   利用纵向一体化来增强其垄断势力是最基本的目的。
   首先,通过买进竞争性供给者来增强垄断能力。假定一个厂商在其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但它在购买投入要素时是从竞争性市场上按竞争性价格购进。也就是说,这个垄断者在购买其供给者的产出时,只不过是众多购买者之一。它购买供给者的产出是要将其用于自己的生产中去。假如它并购了这种投入供给型公司,那么这种应列入最终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就进入了垄断者边际成本曲线的内部转移价,这样就降低了成本,增加了竞争力。
  其次,可以取消部分市场竞争。如果一个生产汽车的厂商并购了一些汽车经销商店,那么就会阻止其他的竞争性厂商把汽车卖给这些经销商店。
  再次,可以排挤某些竞争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厂商并购其他厂商增加了垄断力,可能会把未联合厂商和独立厂商排挤出去。比如,假设一个厂商在一种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具有垄断力,这一厂商便可提高其产品价格,使未联合的有关厂商在购买投入时支付高价。具有垄断力的厂商还可以利用垄断地位压低产品价格。这样,独立的装配厂商就不得不按垄断高价买进其所需的半成品投入,按相对低价出售最终产品,从而独立厂商在这种压力下就会退出市场。当然,纵向一体化厂商在排挤竞争者的过程中也要暂时放弃垄断利润。这种排他的掠夺竞争是纵向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2、减免利用市场的成本。
   纵向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免利用市场的成本。比如,一个在前后序生产阶段上的厂商为增加销售量,要进行一系列广告或其他促销活动,而纵向一体化厂商可为其集团中第一阶段厂商的产品提供一定的市场,从而那些促销成本便可减少甚至完全取消。
  由于纵向一体化是前后序生产阶段的有机结合,就没有缺货、断货的危机感,因而就不必拿出相当的资金来置办存货,以备临时缺货之用。
  此外,纵向一体化还将省去一定的信息费用,诸如调查市场需求、询价、联系、洽谈等都可以省去。
   纵向一体化后的厂商产品价格与产出效应有三种关系。
   其一,当两个完全竞争厂商的纵向一体化发生后,产出和价格基本上不会有大的变化。由于两个厂商都是完全竞争者,因而需求情况面对前道工序不会改变,成本状况面对后道工序也不会改变。如果纵向一体化后的厂商想要进行内部价格转移,比如说压低前道工序产品的价格,结果总利润也并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有所变化的只是利润从前道工序向后道工序的转移。如果说有轻微的变化的话,就是前道工序厂商的促销费用减少了,但是仅此而已。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