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平安社区。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大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推动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站)“四级网络平台”建设。推进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推广“社区多联工作站”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两新组织”服务管理模式。协调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防止失控漏管。实施“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深入开展“普法”活动,推进律师服务进社区和建设法治街道工作。推广“青年农民工融入社区”试点经验,健全流动人口激励保障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安全社区、规范街镇创建活动,保证安全生产监管人员、装备、经费落实率达到100%,安全生产责任书签订率达到100%。开展流动人口示范村居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基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四、加大公共服务力度,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推进扩权强街改革。根据各街镇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组织进入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的事项,重点针对人力社保、民政、工商、税务、财政、计生、农业等方面审批性质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通过派驻、委托、交办等多种形式,将面向社会、企业和群众的管理权尽可能下放到街道办事处。
服务对接产业功能区。落实《滨海新区关于街道服务产业功能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街道与产业功能区各类合作共建机制。推动街道发挥自身优势,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向产业功能区延伸,提供开拓创新、灵活高效的优质服务。产业功能区可以考虑适当让度生活区部分配套项目的开发建设或经营权给街道,并通过服务外包、委托管理等形式,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街道围绕产业功能区的产业发展导则,积极开展支持功能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产业功能区在项目选址、土地出让等方面提供支持,并按规定兑现奖励。
完善就业便民体系。将促进困难群体就业作为重点,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帮扶制度,强化包保责任制,促进街道充分就业社区的建设,确保 “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其他困难群体安置率达到80%以上。完善提升社区文体活动室、党员活动室等建设,社区服务设施配套率达到80%。将社区商业网点纳入服务体系,支持便民超市、邮政、电信等商业化服务网点建设,全面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大力繁荣社区文化。进一步提高文化惠民水平,建设和提升50个“居民书房”与50个“居民文化室”,积极推动新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落实文化活动用房,逐步健全基层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组织居委会文艺骨干开展培训,进一步提升基层文化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搞好滨海新区“2191”公益电影放映活动。整合新区文化资源,举办首届滨海新区社区文化艺术节,努力打造成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品牌。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摸清街道文化产业发展底数,加强政策服务与支持,推动街道文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