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救灾应急队伍建设。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救灾应急队伍,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抢险救灾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军队协同政府参与救灾应急工作的联动机制。培育和发展救灾减灾志愿者队伍,鼓励和吸纳社会工作者参与救灾减灾工作,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形成救灾减灾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灾害信息员队伍,各乡、镇确定1至2名村(居)委会灾害信息员,积极推行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的职业灾害信息员队伍体系,建成一支有一定规模的专业灾害信息员队伍。
(三)加强灾情管理制度建设。县民政局要强化灾情管理主体意识,履行灾情管理的职责,严格执行自然灾害灾情统计制度,规范灾情报送的时间、内容、形式,明确责任人及审核程序。在灾情核查报送方面,要与气象、三防、农业、地震等相关部门建立自然灾害灾情会商制度,完善信息共享、灾情评估、政策咨询等工作机制,提高救灾应急工作的科学决策水平。
(四)加强救灾资金保障和监管机制建设。实行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制度,县财政要建立救灾资金备用金制度和长效保障机制。救灾投入要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制定基层救灾经费保障制度,明确经费来源渠道,落实救灾工作经费。加强救灾资金管理使用,建立和完善救灾资金管理和使用监督制度。
(五)加强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加快编制救灾物资储备发展规划,并纳入我县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救灾物资储备场所规模,通过改扩建、新建等方式解决存储场所。每年汛期前,要增加救灾物资储备的数量和品种,并及时补充和更新,确保救灾的实际需求。由县民政局负责建立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配送体系,建立救灾物资应急采购和动员机制,拓宽应急期间救灾物资供应渠道。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救灾物资储备,与救灾物资生产厂家或销售商签订应急供应合同,建立救灾应急优先供应保障机制,实现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
(六)加强基层救灾装备建设。根据我县救灾工作实际,给县卫生、民政、三防、地震等灾害管理单位配备性能良好、安全适用的救灾专用车辆,给基层灾害管理人员配备交通工具,保证应急用车;配备日常救灾工作所需的计算机、传真机、打印机、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办公设备,确保应急期间信息传递畅通。
(七)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县政府投资计划,坚持科学选点、合理布局的原则,综合利用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广场和中小学校等现有设施,采取确认、修缮、新建等方式,在居民密集地区、沿海、沿河地区和城乡地势低洼地区建设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合理储备相应的生活类救灾物资,并设置明显的标志。要严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质量关,确认和修缮的场所质量要达到防灾减灾的要求,新建场所必须按抗灾防灾要求和国家相关标准设计,规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