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主 要 任 务 | 组织实施单位 |
一 | 区域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 |
1 | 沿杭州湾发展带。优化绍兴中心城市和县域中心城市功能,建设若干现代化新城区。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建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先进制造业密集带和城镇集聚带 | 各县(市、区),市直开发区(新区、新城),市级相关部门 |
2 | 沿海发展带。以绍兴滨海新城建设为抓手,大力培育和发展临港产业,建设港口物流,培育绍兴滨海文化休闲旅游业,带动沿海城镇发展,合理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成为浙江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区 | 绍兴县、上虞市、越城区,市直开发区(新区、新城),市级相关部门 |
3 | 加快核心区发展。绍兴中心城市要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各县域中心城市要协同推进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集约发展,增强现代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 | 各县(市、区),市直开发区(新区、新城),市级相关部门 |
4 | 完善和提升城市定位。在坚持以新型纺织、生物医药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定位的基础上,加快把绍兴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 | 各县(市、区),市直开发区(新区、新城),市级相关部门 |
5 | 鼓励发展中小城镇。大力发展绍兴县域经济,重点培育一批工贸型、交通节点型、旅游型小城镇。促进绍兴17个市级重点中心镇快速发展,将店口、钱清2个省级重点中心镇培育成为小城市 | 市发改委、市农办、市建设局、市民政局,各县(市、区) |
6 | 优化城镇人口布局。科学编制和实施人口分布规划,引导和鼓励人口向沿湾、沿高速公路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重点城镇转移,引导人口有序流动。绍兴中心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发展到100-200万,各县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发展到50万左右,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 市建设局、市国土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公安局、市人口计生委,各县(市、区) |
7 | 提高城乡规划水平。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加强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各级各类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合理划定功能分区,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做好村庄建设规划,重点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的中心村。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城乡集约发展 | 市规划局、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农办 |
8 |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建设城乡供排水、供气、供电、通信、垃圾污水处理和区域性防洪排涝、治污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河流治理及水网环境整治。加快建成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实施农村整治工程,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 市建设局、市发改委、市农办、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 |
9 |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机制,把社会事业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提升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财政保障水平,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文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体育局 |
二 | 产业发展与布局 | |
10 |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布局,培育一批重点服务业企业,建设发展一批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创意等三大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会展业、中介信息、服务外包等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社区服务、房地产业,鼓励发展其他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双轮并转”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不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 市发改委、市文广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旅游局、市建设局、市金融办、市科技局,各县(市、区),市直开发区(新区、新城) |
11 | 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依托绍兴中心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基础、交通区位条件,重点建设迪荡新城、绍兴中国汽车城、镜湖总部经济集聚区、绍兴家居商贸城、中国轻纺城轻纺研发贸易集聚区等一批资源集合、产业集群、功能集成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挥各县(市)比较优势,积极推进诸暨城区东西南北中五大商贸综合体、上虞(华东)城东家居产业综合体、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浙江江南名茶市场等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 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文广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建设局、市金融办、市科技局,各县(市、区),市直开发区(新区、新城) |
12 |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整车制造产业,高端纺织装备和高档数控机床,现代交通装备、输变电装备等产业;新材料:高新技术纤维,新型化工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产业;生物医药:应用生物等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医药产业,现代新型中药、现代生物技术药物、诊断试剂等产业;节能环保:“三废”治理等环保装备和高效节能电光源,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节能环保服务等产业;新能源: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生物质能及其他新能源相关产业;新兴信息: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电子元器件、物联网、云计算、高端软件和文化创意等产业 | 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市直开发区(新区、新城) |
13 |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加强产业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以绍兴滨海新城为核心,建设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和基地,构筑“一城集聚、多区互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体系。发挥各县(市、区)比较优势,加快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规划建设若干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打造产业集聚、创新集成、投资集约的发展平台 | 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市直开发区(新区、新城) |
14 | 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纺织业围绕“纤维优结构、面料增品种、印染提质量、服装家纺强品牌”总体思路,打造国际纺织品制造、贸易和创意中心。机械产业巩固壮大制冷设备、厨具电器、铜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机械等优势行业,努力提高微特电机、精密轴承、特种泵阀、新型密封件等基础配套行业的层次和水平,积极拓展军工及军转民等领域,打造长三角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化工产业坚持现代化、规模化、生态化导向,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医药化工产业、优势明显的精细化工产业和与地区产业相配套的基础石油化工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精细化工基地。食品饮料业要做大做强绍兴黄酒业,打造全国黄酒生产、品牌、创新、培训和交易中心。珠宝(珍珠)首饰产业要加大主业投入,集聚创意力量,打响区域特色品牌,打造国际一流的珍珠产业园区、全国重要的贵金属首饰设计制造中心。建筑业要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建筑产业链延伸,推广项目总承包,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打造全国一流的建筑强市 | 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建设局、市建管局、市工商局,各县(市、区),市直开发区(新区、新城) |
15 |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具有绍兴特色的现代农业。完善“一心、二层、三带、四区”的市域农业布局,重点发展茶叶、蔬菜、畜禽、水产(珍珠)、花卉苗木、干鲜果和竹木等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种子种苗业,建设一批全国知名农业品牌基地;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大外建基地、外引资源、外拓市场力度,发展开放农业;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主题农庄、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努力成为长三角特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休闲观光农业基地 | 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农办,各县(市、区),市直开发区(新区、新城) |
三 | 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城市建设 | |
16 | 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大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扶持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的重大科技项目和优势企业。结合绍兴主导产业发展,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产学研主体之间成果共创、信息互通、利益共享的机制 | 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办 |
17 | 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强化研究实验体系、科技公共支撑体系,建设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立若干区域性重点科技园区,完善区域创新合作机制。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以38个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为重点,提升现有6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政府主导的科技研发平台 | 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 |
18 | 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做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工作。以“八个一批”建设为载体,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加快关键领域与核心技术创新,共建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链 | 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教育局 |
19 | 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多渠道的市场化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落实国家激励自主创新的有关政策措施,强化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推动建立一批创业投资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完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其在自主创新中的桥梁作用。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制定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鼓励政策,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培训、交流、咨询、法律等配套服务 | 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工商局、市人力社保局、市人才办 |
四 | 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 |
20 | 构建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续建嘉绍大桥、绍诸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新建杭绍台高速公路、杭绍甬沿江高速公路、杭州湾钱江通道南延段等工程,形成“一通、三纵、三横、三连”高速公路网。续建并完成杭甬铁路客运专线、杭长铁路客运专线,新建甬金铁路,基本形成“二纵、三横”铁路格局。推进杭甬运河、曹娥江、浦阳江三大水系航运内河港开发,建设“一港七区”港口网和“一河、两江、七连、三线”航道网,形成河海联运的集疏运系统 | 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各县(市、区) |
21 | 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电网建设,新建诸暨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1座和上虞500千伏江滨变电站,建成东浦等220千伏变电站14座和高教等110千伏变电站62座,完成平水等28个省、市级中心镇电网升级改造。建成浙能绍兴滨海热电厂工程;完善绍兴天然气利用工程;抓紧建设煤炭码头、管道运输和油库等项目,实施甬绍金衢成品油管道绍兴段及配套油库工程 | 市发改委、绍兴电力局、市国土局,各县(市、区) |
22 | 改善水利基础设施。继续实施浙东引水工程,建设钦寸水库、永宁水库、夏泽水库、隐潭水库、绍兴第二水厂等工程。加快推进滩涂围垦和杭州湾标准海塘建设。加快城镇截污治污工程、城市农村水环境整治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建设,确保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率达到100%。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完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 | 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 |
23 | 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地面数字电视等系统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完善城乡基础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系统、互联网应用和“一卡通”工程。深化信息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信息技术标准的衔接和统一,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促进大型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的联建共享,将绍兴打造成为区域性信息港 | 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各县(市、区) |
五 | 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 |
24 | 合理开发与保护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推进建设用地复垦、低丘缓坡整理和科学围涂。提倡城镇建设节约用地,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加快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开展农村住房改造,盘活农村宅基地及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科学安排农业、生态和建设等各类用地,保障生态用地,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生态走廊和其他生态地位重要的地区,实施限制性保护 | 市国土局、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各县(市、区),市直开发区(新区、新城) |
25 | 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级管理制度。继续加大水污染防治,开展曹娥江、浦阳江、鉴湖以及绍虞平原河网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乡镇污水设施建设。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力度。到2015 年,力争在全市范围内消灭Ⅴ类水,大部分功能区水质主要指标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 | 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建设局 |
26 |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清洁空气行动方案,建设大气复合污染监测体系,大力推进“蓝天工程”。以燃煤热电厂除尘脱硫脱硝为重点,加强水泥、化工和印染等行业大气污染整治。强化对扬尘、油烟等污染源的规范化管理,严格控制机动车废气排放。到2015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85%以上 | 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 |
27 | 加强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环卫设施建设,推行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建立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安全事故应急保障体系 | 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卫生局 |
28 |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利用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推进畜禽规模化饲养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提高畜禽粪便资源化率,鼓励与推广发展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业。加强村庄整治,开展农村河道整治,着力解决农村安全用水、清洁能源、卫生公厕、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问题,全面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 市环保局、市农办、市农业局、市建设局、市卫生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 |
29 | 加强生态建设。加大对曹娥江、镜湖湿地、小舜江水库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力度。逐步开展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全面推进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生态公益林、通道绿色林带以及水系生态景观林等五大工程建设,构建以森林为主体的绿色屏障 | 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市直开发区(新区、新城) |
六 | 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 |
30 |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打造绍兴职业教育“高技能、高素质”品牌,积极申办绍兴大学。深化开展各项教育改革试点,探索教育发展新路子。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 市教育局、市发改委 |
31 |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处置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强重大传染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疾病等的防控以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适度扩大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倾斜,健全城乡一体、便捷高效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扶持民营医院发展,努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 市卫生局、市发改委、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
32 |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切实增加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到2015年,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绍兴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到2015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左右 | 市文广局、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 |
33 |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市场化的就业促进体系,最大限度创造就业机会,到2015 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养老、医疗保险关系异地转移和全市社保一卡通建设工作,力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人群全覆盖。到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160 万人、140 万人、100 万人、150 万人、100 万人,45 周岁以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 市人力社保局、市发改委、市民政局 |
七 | 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 |
34 |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职责。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和部门收费,建立和完善跨部门统一互联的电子政务平台,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与资源共享。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管理体制 | 市发改委、市政府办公室、市监察局、市人力社保局 |
35 | 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企业结构,推动制度创新。积极发展股份制经济,实施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工程,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大型企业和垄断企业改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重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国有企业采取各种方式重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鼓励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全资控股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推进有条件的企业整体上市或主业资产上市 | 市工商局、市经信委、市国资委、市发改委、市金融办 |
36 |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区域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开展异地购票、异地托运、异地交费及异地“一卡通”业务。共同开发旅游市场,打造旅游整体品牌。清理和修订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竞争秩序。清理整顿对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加强价格监管。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等信用记录为重点,推进区域社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规范信用服务行业发展 | 市发改委、市人力社保局、市金融办、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法制办、市旅委 |
37 | 开展重大改革试验。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按照《绍兴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全面推进国家可持续实验区试点。全面实施《绍兴市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着力开展五大配套改革,加快实现“四大转变”,努力把绍兴建设成为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 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
八 | 对外开放与合作 | |
38 |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做大做强一般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扶持自主品牌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加快公共技术平台、商务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调整对外贸易结构,巩固欧美日等传统高端市场,积极开拓拉丁美洲、非洲等新兴市场。培育一批国家出口品牌,做大做强一批省级出口名牌和市级出口名牌。健全外贸监测预警和反技术壁垒机制 | 市商务局、市经信委、市质监局 |
39 |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改善投资环境,创新外商投资管理方式,推动投资便利化。引导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领域和高端制造环节,提高国际资源要素的聚集层次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层次。创新引资引进方式,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推进跨国并购,推动企业到海外证券市场上市;大力实施“以民引外”和“以外引外”战略,探索“以贸引外”和“以侨引外”的路子 | 市商务局、市发改委 |
40 | 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走出绍兴,积极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源要素分配,形成一批跨国、跨区域的大型企业集团。健全和完善“走出去”支持服务平台,加大对境外投资的商品通关、人员进出境及资金融通的扶持力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开发资源。支持企业采用境外投资并购、境外上市等方式“走出去”。鼓励具备条件的国内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展海外网点和业务,为企业境外并购提供融资服务 | 市商务局、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金融办 |
41 | 加强泛长三角合作。建立健全泛长三角合作机制,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和资源要素市场体系,接受上海、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的辐射,加强与长三角及周边各市的合作交流,促进要素跨地区自由流动 | 市发改委 |
42 | 加强以长江流域为重点的区域合作。加强与中西部及其他地区之间的经贸联系,继续做好重庆涪陵为主的三峡库区移民及对口帮扶脱贫工作,扩大与长江流域人才、技术、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合作 | 市发改委、市农办 |
43 | 加强与港澳台等地区合作。加强证券期货市场与港澳台资本市场的互动合作,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支持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共建创新平台,鼓励共同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成为环杭州湾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市金融办、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台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