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关于氯碱、农药、化肥、炼化、轮胎、食品、葡萄酒、白酒、啤酒、造纸、自行车电动车、陶瓷、钟表等13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第一批)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关于氯碱、农药、化肥、炼化、轮胎、食品、葡萄酒、白酒、啤酒、造纸、自行车电动车、陶瓷、钟表等13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第一批)的通知
(鲁政办发〔2009〕32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推进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实现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保持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省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部署,省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10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40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13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现将40个特色产业中的氯碱、农药、化肥、炼化、轮胎、食品、葡萄酒、白酒、啤酒、造纸、自行车电动车、陶瓷、钟表等13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第一批)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山东省轮胎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和《山东省造纸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请与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关于加快全省轮胎工业改造提升促进轮胎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41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关于促进全省造纸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23号)文件一并贯彻实施。
  各级、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清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积极作为,科学务实,认真执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围绕《指导意见》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指导意见》顺利实施。各地区要按照《指导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指导意见》还筛选确定了一批与之相配套的在建和拟建重点项目,由省经贸委另行印发,请一并组织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五月五日

山东省氯碱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
(省经贸委、省石化工业协会、省氯碱行业协会)

  氯碱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氯碱具有产业链长、拉动力强、影响面广的特点。我省是国内氯碱生产大省,产能占全国的1/3以上,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但也存在布局分散、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衰退,氯碱行业也受到严重冲击。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全行业生产经营形势发生剧变,市场需求萎缩、价格暴跌、销售困难、生产大幅度下降,多数企业出现亏损,资金周转和生产经营困难。为促进我省氯碱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
  1.产能情况。我省氯碱产能主要集中在鲁中沿海地区,潍坊、淄博2市产能占全省产能的41%。除莱芜、枣庄外,全省各市均有氯碱企业。2008年,全省有氯碱生产企业44家,生产能力563万吨,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离子膜法烧碱359万吨,占63.7%;隔膜法烧碱204万吨,占37.3%。实际产量350万吨,比上年减少14.6%。产能在30万吨以上的有4家,占总产能的26.6%;20-30万吨的有7家,占总产能的29.4%;10-20万吨的有13家,占产能的30%;6万吨以下的有16家,占总产能的14.3%。平均产能12.8万吨,比全国平均产能高出4万吨。我省氯碱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跃居国内首位,现有企业数量、产能、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2%、28.4%、22.7%。
  在氯碱企业中配套生产聚氯乙烯的企业有12家,总产能200万吨,占全国总产能的23.6%,平均规模16.6万吨,大于全国平均6.5万吨的规模。2008年聚氯乙烯产量超过20万吨以上的有2家,占全省总产量的51.4%;产量10-20万吨以下的有4家,占全省总产量的27.8%,10万吨以下的5家。生产工艺除齐鲁石化氯碱公司为乙烯直接氯化法外,其余全部为电石乙炔法。
  2.技术装备情况。通过近几年的技术改造以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全行业整体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离子膜碱装置主要引进了德国伍德、日本旭硝子、日本旭化成、日本氯工程等国外公司的技术装备,部分企业应用了北京化机厂的电解槽。所用离子膜全部从美国杜邦公司和日本旭硝子、旭化成公司购买。在离子膜碱核心技术上,我省的东岳化工集团研制工作取得突破。当今在氯碱生产中的一些节能技术在我省氯碱生产中均被采用,如扩张阳极电解槽、活性阴极、改性石棉隔膜、三效顺流和三效逆流蒸发等。大部分生产装置采用了微机控制,部分企业的生产装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聚氯乙烯生产中,新建、扩建企业都采用了我国自行开发的大型聚合釜,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密闭入料、注水、热加料、微机控制、防粘釜技术等)已被广泛采用。寿光新龙电化在全国率先采用了干法乙炔替代湿法乙炔,具有良好的节能和环保效果。
  (二)存在问题。一是中小企业偏多,产能在10万吨以下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47.7%,产能只占25.8%,有的地区同时并存有10个企业。二是产能扩张过快,行业内部竞争加剧。三是部分企业氯、碱不能自行平衡,产品单一,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四是能耗仍然偏高。全省氯碱行业还有近40%的隔膜碱,蒸发、盐水、氢气、氯化氢合成等工序的余热未得到充分利用。
  (三)面临形势。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游产业需求大幅减少,造成烧碱、氯气、聚氯乙烯市场骤然下滑,致使氯碱企业开工率不足50%,整个行业进入低谷。二是环保压力较大。多数企业目前的生产成本还没有完全体现出环保治理成本和对社会应承担的成本,在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综合生产成本会有进一步增加,节能减排任务加重。
  在新的形势下,氯碱行业既面临着困难也存在发展机遇。氯碱在国民经济中应用较为广泛,其发展与相关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国家采取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措施,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开工建设,必将带动我国经济振兴和发展,造纸、纺织、冶金、建材等氯碱的主要下游行业将会走向复苏,对氯碱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空间。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强化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竞争能力,促进氯碱工业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二)原则。
  1.总量控制。优化布局,提高准入门槛,控制总量,淘汰落后。
  2.技术进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强化核心技术培育,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3.可持续发展。坚持氯碱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三)目标。到2011年,烧碱、聚氯乙烯产量分别保持在600万吨和200万吨以内。离子膜法烧碱比例达到80%以上,30%和45%浓度离子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400kg标煤和520kg标煤;30%和42%隔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860kg标煤和1080kg标煤,整个行业的技术准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改造现有装置。
  1.离子膜碱。采用大功率、高整流效率、高功率因数的晶闸管可控硅微机自控整流机组代替二极管整流装置;膜过滤代替传统的盐水精制方法,提高盐水质量;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保持生产的稳定性,提高离子膜使用寿命。
  2.隔膜碱。推广膜法精制,提高盐水质量;加快用扩张阳极、改性隔膜、活性阴极以及小极距电极对电解槽改造;采用硅整流和整流-变电-有载调压“三合一”大功率硅整流器对整流系统进行改造,提高整流效率;加快蒸发、气体输送工艺装备改造,降低能耗;加强能量利用,提高控制水平。
  3.电石乙炔法聚氯乙烯。采用干法乙炔发生技术,节能减排;加强氯乙烯回收,加快无汞催化剂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大型聚合釜的应用,综合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复用率;开发生产多用途的改性聚氯乙烯产品。
  (二)加快氯碱下游产品的开发生产和离子膜产业化。
  氯系产品:氯甲烷、氯乙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氯乙酸氯、甲基氯硅烷、氯代异丙烷、氯代异丁烷、氯代环戊烷、环氧氯丙烷、氯化聚丙烯、氯代异氰脲酸类、氯化聚氯乙烯、氯化橡胶、氯化聚醚、聚偏氯乙烯等。
  氟材料:无机氟材料氟化铝,元素氟与特种含氟气体六氟化硫、六氟磷酸锂、三氟化氮、四氟化氮、四氟化硫、三氟化氯、六氟化钨等,含氟织物整理剂与活性含氟染料、电子级高纯氟化氢和氟试剂以及特殊氟化物、含氟医药、含氟农药、四氟丙醇、三氟丙醇、六氟丙烯、偏氟乙烯、六氟丙酮、氟醚油、氟酯等,ODS替代品FC-32、HFC-125、HCFC-225、HFC-227、HFC-236、HFC-245、含氟醚,混合工质制冷剂等,含氟树脂聚全氟乙丙烯、聚偏氟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聚三氟氯乙烯、全氟离子交换树脂及离子膜、氟碳醇、可溶性聚四氟乙烯等,氟橡胶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的二元氟橡胶、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丙烯共聚的四丙橡胶、氟硅橡胶、氟醚橡胶、氟涂料等,含氟纤维等。
  硅材料:甲基氯硅烷和苯基氯硅烷等有机硅单体、新工艺生产有机硅基础聚合物(HTV、RTV基胶)、硅橡胶、硅油、硅丙乳液、硅烷偶联剂、光伏达材料、功能有机硅材料等。
  氯提溴发展的溴系产品:阻燃剂中的十溴联苯醚、四溴双酚A、二溴苯酚等,农药中间体中的P-溴甲苯、m-苯氧基苯甲(乙)醛等,溴酸盐中的感光级溴化钾、溴化铵等,医药中间体中的2.4.6-三酸苯胺、N-丙(丁)基溴等,染料中间体中的2.4-二硝基-6-溴苯胺、溴氨酸等。
  以氢气为原料的双氧水、加氢精制产品;含氯农药和医药等精细化工产品和含氯中间体等;加快离子膜产业化。
  (三)培育一大集群和两大基地。
  1.黄河三角洲地区集群。充分发挥潍坊、滨州、东营原盐资源、港口资源、化工园区和企业基础优势,加快向化工园区聚集和企业间的整合,搞好与石油化工产业的结合以及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2.鲁中地区氟硅材料产业基地。以东岳化工为龙头,发挥产业起点高、潜力大的优势,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结构优化,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壮大和完善产业链条,发展上下游一体化的氟硅材料产业,形成新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优势。
  3.烟台地区聚氨酯新材料基地。以万华集团为龙头,充分发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优势,做大做强MDI及聚氨酯、聚碳酸酯等新材料产业,发展具有规模优势的TDI及后加工产业,建成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四)实施一批重大改造项目。围绕培育一大产业集群和两大优势产业基地,重点抓好一批大项目。主要是恒通化工40万吨离子膜替代25万吨隔膜,德州实华化工公司24万吨离子膜、30万吨PVC搬迁,齐鲁石化氯碱厂20万吨离子膜替代隔膜,金岭化工公司60万吨离子膜扩建、10万吨有机硅,东岳化工8万吨甲烷氯化物,潍坊亚星化工公司18万吨离子膜烧碱和7万吨氯化聚乙烯,蓝星东大30万吨环氧丙烷、25万吨环氧乙烷等。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坚持等量淘汰原则,严格控制新增生产能力,一般不再新建生产企业。淘汰10万吨以下隔膜法烧碱。加快老企业的搬迁改造,鼓励向海盐、岩盐产区聚集。鼓励企业采用离子膜法工艺改造现有隔膜法装置,提高离子膜碱比例。加强与煤、油制烯烃的结合,改变聚氯乙烯原料路线,以烯烃代替电石,减少聚氯乙烯生产中电石的使用量。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研力量,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全面落实鼓励企业研发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围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多方位联合攻关。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快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加快发展下游产品。围绕氯碱产品的深加工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氯碱下游产品。积极拓展烧碱、氯气、氢气的应用领域,发展关联产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围绕产业配套,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助剂与催化剂等配套产业。
  (四)坚持集约式发展。围绕一大产业集群和两大优势产业基地的培育,鼓励企业联合重组,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推动企业向大型化、上下游一体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增强竞争实力;加强区域性的上下游结合和氯碱企业之间的整合,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循环经济。
  (五)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作用。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应当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组织和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企业提供国内外氯碱工业新技术、新产品和市场动态等信息服务;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解决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山东省农药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
(省经贸委、省石化工业协会、省农药工业协会)

  农药是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对食品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有重大影响。现代农药已超出传统农药的概念,不仅用于传统的农林牧渔等农业领域,也用于卫生、建筑、交通、军事等非农业领域。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农药生产基地,生产能力、产量、出口量均位于国内前列。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产业布局,促进我省农药工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形势
  (一)生产经营情况。
  1.总体情况。我省是全国农药生产大省,农药生产企业数仅次于江苏省,位居全国第二位。截至2008年底,我省共有农药定点企业265家,其中原药定点生产企业66家,制剂定点生产企业199家,全省除枣庄和莱芜外,其余15个设区市均有农药生产企业,其中以济南、潍坊、青岛、烟台、济宁和淄博的农药生产企业居多。
  (1)农药原药生产销售情况。统计的55家农药骨干企业,2008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134.32亿元,同比增长42.3%;产量折百19.41万吨,同比增长15.3%;销售收入131.67亿元,同比增长52.2%;利润12.83亿元,同比增长138.6%;利税14.79亿元,同比增长122.1%;产成品库存8.23亿元,同比下降3.1%;应收账款8.35亿元,同比增长3.7%。原药企业自用5.46万吨,同比下降2.1%;国内销售7.2万吨,同比增长5.7%。
  (2)原药品种分布及产品结构情况。2008年,统计企业共生产杀虫剂5.92万吨,占总产量的30.5%;除草剂13.22万吨,占总产量的68.1%;杀菌剂2500吨,占总产量的1.3%;杀鼠剂227吨,占总产量的0.13%;植物生长调节剂30.5吨,占总产量的0.016%。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三者的比例为31:68:1,比2007年的48:50:2有了较大变化。
  统计企业共生产91个原药品种,其中杀虫剂39个、除草剂32个、杀菌剂16个、杀鼠剂1个、植物生长调节剂3个。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