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关于印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修订稿》的通知

  干灰化法测定。
  6.2.4 全钙、全镁
  干灰化-稀盐酸溶解法或硝酸-高氯酸消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或ICP法测定。
  6.2.5 全硫
  硝酸-高氯酸消煮法或硝酸镁灰化法,硫酸钡比浊或ICP法测定。
  6.2.6 全硼、全钼
  干灰化-稀盐酸溶解,硼采用姜黄素或甲亚胺比色法测定,钼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或极谱法测定。
  6.2.7 全量铜、锌、铁、锰
  干灰化或湿灰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或ICP法测定。
  6.3 土壤、植株营养诊断(选测项目)
  6.3.1 土壤硝态氮田间快速诊断
  水浸提,硝酸盐反射仪法测定。
  6.3.2 冬小麦/夏玉米植株氮营养田间诊断
  小麦茎基部、夏玉米最新展开叶叶脉中部榨汁,硝酸盐反射仪法测定。
  6.3.3 水稻氮营养快速诊断
  叶绿素仪或叶色卡法测定。

7 田间基本情况调查

  7.1 调查内容
 
 在土壤取样的同时,调查田间基本情况,填写测土配方施肥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见附件3。同时开展农户施肥情况调查,填写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见附件7;参见11.2.1.2。
  7.2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取样点所属村组人员和地块所属农户。

8 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8.1 数据库建立标准
  8.1.1 属性数据采集标准
  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字典建立属性数据的采集标准。采集标准包含对每个指标完整的命名、格式、类型、取值区间等定义。在建立属性数据库时要按数据字典要求,制订统一的基础数据编码规则,进行属性数据录入。
  8.1.2 空间数据采集标准
  县级地图采用1:5万地形图为空间数学框架基础。
  投影方式:高斯-克吕格投影,6度分带。
  坐标系及椭球参数:北京54/克拉索夫斯基。
  高程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
  野外调查GPS定位数据:初始数据采用经纬度并在调查表格中记载;装入GIS系统与图件匹配时,再投影转换为上述直角坐标系坐标。
  8.2 数据库建立方法
  8.2.1 属性数据库建立
  属性数据库的内容包括田间试验示范数据、土壤与植物测试数据、田间基本情况及农户调查数据等。属性数据库的建立应独立于空间数据,按照数据字典要求在SQL 数据库中建立。
  8.2.2 空间数据库建立
  空间数据库的内容包括土壤图、土地利用图、行政区划图、采样点位图等。应用GIS软件,采用数字化仪或扫描后屏幕数字化的方式录入。图件比例尺为1:5万。对于采样点位图,将采样点经纬度坐标转换成为方里网坐标再生成点位图,或先将经纬度坐标生成点位图后再进行坐标转换。
  8.2.3 施肥指导单元属性数据获取
  可由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或行政区划图叠加求交生成施肥指导单元图。在指导单元图内统计采样点,如果一个单元内有一个采样点,则该单元的数值就用该点的数值,如果一个单元内有多个采样点,则该单元的数值可采用多个采样点的平均值(数值型取平均值,文本型取大样本值,下同);如果某一单元内没有采样点,则该单元的值可用与该单元相邻同土种的单元的值代替;如果没有同土种单元相邻,或相邻同土种单元也没有数据则可用与之相邻的所有单元(有数据)的平均值代替。
  8.3 数据库的质量控制
  8.3.1 属性数据质量控制
  数据录入前应仔细审核,数值型资料应注意量纲、上下限,地名应注意汉字多音字、繁简体、简全称等问题,审核定稿后再录入。为保证数据录入准确无误,录入后还应逐条检查。
  8.3.2 图件数据质量控制
  扫描影像能够区分图中各要素,若有线条不清晰现象,需重新扫描。
  扫描影像数据经过角度纠正,纠正后的图幅下方两个内图廓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角度误差不超过0.2度。
  公里网格线交叉点为图形纠正控制点,每幅图应选取不少于20个控制点,纠正后控制点的点位绝对误差不超过0.2毫米(图面值)。
  矢量化:要求图内各要素的采集无错漏现象,图层分类和命名符合统一的规范,各要素的采集与扫描数据相吻合,线划(点位)整体或部分偏移的距离不超过0.3毫米(图面值)。
  所有数据层具有严格的拓扑结构。面状图形数据中没有碎片多边形。图形数据及属性数据的输入正确。
  8.3.3 图件输出质量要求
  图须覆盖整个辖区,不得丢漏。
  图中要素必有项目包括评价单元图斑、各评价要素图斑和调查点位数据、线状地物、注记。要素的颜色、图案、线型等表示符合规范要求。
  图外要素必有项目包括图名、图例、坐标系及高程系说明、成图比例尺、制图单位全称、制图时间等。
  8.3.4 面积数据要求
  耕地面积数据以当地政府公布的数据(土地详查面积)为控制面积。
  8.3.5 统一的系统操作和数据管理
  设置统一的系统操作和数据管理,各级用户通过规范的操作,来实现数据的采集、分析、利用和传输等功能。

9 肥料配方设计

  9.1 基于田块的肥料配方设计
  基于田块的肥料配方设计首先确定氮、磷、钾养分的用量,然后确定相应的肥料组合,通过提供配方肥料或发放配肥通知单,指导农民使用。肥料用量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土壤与植物测试推荐施肥方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和养分平衡法。
  9.1.1 土壤、植物测试推荐施肥方法
  该技术综合了目标产量法、养分丰缺指标法和作物营养诊断法的优点。对于大田作物,在综合考虑有机肥、作物秸秆应用和管理措施的基础上,根据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养分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养分优化调控与管理策略。其中,氮肥推荐根据土壤供氮状况和作物需氮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和精确调控,包括基肥和追肥的调控;磷、钾肥通过土壤测试和养分平衡进行监控;中、微量元素采用因缺补缺的矫正施肥策略。该技术包括氮素实时监控、磷钾养分恒量监控和中、微量元素养分矫正施肥技术。
  9.1.1.1 氮素实时监控施肥技术
  根据目标产量确定作物需氮量,以需氮量的30%~60%作为基肥用量。具体基施比例根据土壤全氮含量,同时参照当地丰缺指标来确定。一般在全氮含量偏低时,采用需氮量的50%~60%作为基肥;在全氮含量居中时,采用需氮量的40%~50%作为基肥;在全氮含量偏高时,采用需氮量的30%~40%作为基肥。30%~60%基肥比例可根据上述方法确定,并通过“3414”田间试验进行校验,建立当地不同作物的施肥指标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播种前对0~20厘米土壤无机氮(或硝态氮)进行监测,调节基肥用量。

             (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无机氮)×(30﹪~60﹪)
  基肥用量(公斤/亩)=---------------------------------------------
                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其中:土壤无机氮(公斤/亩)=土壤无机氮测试值(毫克/公斤)×0.15×校正系数
  氮肥追肥用量推荐以作物关键生育期的营养状况诊断或土壤硝态氮的测试为依据,这是实现氮肥准确推荐的关键环节,也是控制过量施氮或施氮不足、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减少损失的重要措施。测试项目主要是土壤全氮含量、土壤硝态氮含量或小麦拔节期茎基部硝酸盐浓度、玉米最新展开叶叶脉中部硝酸盐浓度,水稻采用叶色卡或叶绿素仪进行叶色诊断,参见6.3。
  9.1.1.2 磷钾养分恒量监控施肥技术
  根据土壤有(速)效磷、钾含量水平,以土壤有(速)效磷、钾养分不成为实现目标产量的限制因子为前提,通过土壤测试和养分平衡监控,使土壤有(速)效磷、钾含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对于磷肥,基本思路是根据土壤有效磷测试结果和养分丰缺指标进行分级,当有效磷水平处在中等偏上时,可以将目标产量需要量(只包括带出田块的收获物)的100%~110%作为当季磷肥用量;随着有效磷含量的增加,需要减少磷肥用量,直至不施;随着有效磷的降低,需要适当增加磷肥用量,在极缺磷的土壤上,可以施到需要量的150%~200%。在2~3年后再次测土时,根据土壤有效磷和产量的变化再对磷肥用量进行调整。钾肥首先需要确定施用钾肥是否有效,再参照上面方法确定钾肥用量,但需要考虑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带入的钾量。一般大田作物磷、钾肥料全部做基肥。
  9.1.1.3 中微量元素养分矫正施肥技术
  中、微量元素养分的含量变幅大,作物对其需要量也各不相同。主要与土壤特性(尤其是母质)、作物种类和产量水平等有关。矫正施肥就是通过土壤测试,评价土壤中、微量元素养分的丰缺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因缺补缺的施肥。
  9.1.2 肥料效应函数法
  根据“3414”方案田间试验结果建立当地主要作物的肥料效应函数,直接获得某一区域、某种作物的氮、磷、钾肥料的最佳施用量,为肥料配方和施肥推荐提供依据。
  9.1.3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
  通过土壤养分测试结果和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建立不同作物、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提供肥料配方。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田间试验也可采用“3414”部分实施方案,详见4.2.2。“3414”方案中的处理1为空白对照(CK),处理6为全肥区(NPK),处理2、4、8为缺素区(即PK、NK和NP)。收获后计算产量,用缺素区产量占全肥区产量百分数即相对产量的高低来表达土壤养分的丰缺情况。相对产量低于50%的土壤养分为极低;相对产量50%~75%为低;75%~95%为中,大于95%为高,从而确定适用于某一区域、某种作物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及对应的肥料施用数量。对该区域其他田块,通过土壤养分测试,就可以了解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提出相应的推荐施肥量。
  9.1.4 养分平衡法
  9.1.4.1 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
  根据作物目标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施肥量,计算公式为:

        目标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壤供肥量
  施肥量=--------------------------------------
        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养分平衡法涉及目标产量、作物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和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五大参数。土壤供肥量即为“3414”方案中处理1的作物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确定后因土壤供肥量的确定方法不同,形成了地力差减法和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两种。
  地力差减法是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来计算施肥量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目标产量-基础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
  施肥量=----------------------------------------------------
              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

  基础产量即为“3414”方案中处理1的产量。
  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是通过测定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来计算施肥量。其计算公式为:

        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土壤测试值×0.15×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
  施肥量=----------------------------------------------------------------------------
                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

  9.1.4.2 有关参数的确定
  --目标产量
  目标产量可采用平均单产法来确定。平均单产法是利用施肥区前三年平均单产和年递增率为基础确定目标产量,其计算公式是:
  目标产量(公斤/亩)=(1+递增率)×前3年平均单产(公斤/亩)
  一般粮食作物的递增率为10%~15%为宜,露地蔬菜一般为20%左右,设施蔬菜为30%左右。
  --作物需肥量
  通过对正常成熟的农作物全株养分的分析,测定各种作物百公斤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乘以目标常量即可获得作物需肥量。

                  目标产量(公斤)
  作物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公斤)=---------------×百公斤产量所需养分量(公斤)
                    100

  --土壤供肥量
  土壤供肥量可以通过测定基础产量、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两种方法估算:
  通过基础产量估算(处理1产量):不施肥区作物所吸收的养分量作为土壤供肥量。

            不施养分区农作物产量(公斤)
  土壤供肥量(公斤)=----------------------------- ×百公斤产量所需养分量(公斤)
                  100

  通过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估算:将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乘一个校正系数,以表达土壤“真实”供肥量。该系数称为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

                 缺素区作物地上部分吸收该元素量(公斤/亩)
  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
                  该元素土壤测定值(毫克/公斤)×0.15

  --肥料利用率
  一般通过差减法来计算:利用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减去不施肥区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其差值视为肥料供应的养分量,再除以所用肥料养分量就是肥料利用率。

           施肥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缺素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公斤/亩)
  肥料利用率(%)=----------------------------------------------------------
              肥料施用量(公斤/亩)×肥料中养分含量(﹪)

  上述公式以计算氮肥利用率为例来进一步说明。
  施肥区(NPK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公斤/亩):“3414”方案中处理6的作物总吸氮量;
  缺氮区(PK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公斤/亩):“3414”方案中处理2的作物总吸氮量;
  肥料施用量(公斤/亩):施用的氮肥肥料用量;
  肥料中养分含量(%):施用的氮肥肥料所标明的含氮量。
  如果同时使用了不同品种的氮肥,应计算所用的不同氮肥品种的总氮量。
  --肥料养分含量
  供施肥料包括无机肥料与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商品有机肥料含量按其标明量,不明养分含量的有机肥料养分含量可参照当地不同类型有机肥养分平均含量获得。
  9.2 县域施肥分区与肥料配方设计
  在GPS定位土壤采样与土壤测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行政区划、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气象资料、种植结构、作物需肥规律等因素,借助信息技术生成区域性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图和县域施肥分区,优化设计不同分区的肥料配方。主要工作步骤如下:
  9.2.1 确定研究区域
  一般以县级行政区域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设计的研究单元。
  9.2.2 GPS定位指导下的土壤样品采集
  土壤样品采集要求使用GPS定位,采样点的空间分布应相对均匀,如每100亩采集一个土壤样品,先在土壤图上大致确定采样位置,然后在标记位置附近采集多点混合土样。
  9.2.3 土壤测试与土壤养分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将土壤测试数据和空间位置建立对应关系,形成空间数据库,以便能在GIS中进行分析。
  9.2.4 土壤养分分区图的制作
  基于区域土壤养分分级指标,以GIS为操作平台,使用Kriging等方法进行土壤养分空间插值,制作土壤养分分区图。
  9.2.5 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的生成
  针对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作物养分需求规律和施肥决策系统,生成县域施肥分区图和分区肥料配方。
  9.2.6 肥料配方的校验
  在肥料配方区域内针对特定作物,进行肥料配方验证。
  9.3 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
  见附件4。
  10配方肥料合理施用
  在养分需求与供应平衡的基础上,坚持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相结合;坚持大量元素与中量元素、微量元素相结合;坚持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坚持施肥与其它措施相结合。在确定肥料用量和肥料配方后,合理施肥的重点是选择肥料种类、确定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等。
  10.1 配方肥料种类
  根据土壤性状、肥料特性、作物营养特性、肥料资源等综合因素确定肥料种类,可选用单质或复混肥料自行配制配方肥料,也可直接购买配方肥料。
  10.2 施肥时期
  根据肥料性质和植物营养特性,适时施肥。植物生长旺盛和吸收养分的关键时期应重点施肥,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应分期施肥。对作物不同时期的氮肥推荐量的确定,有条件区域应建立并采用实时监控技术。
  10.3 施肥方法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