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治理结构。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改革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完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其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加强章程建设。各类高等学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符合高等学校特点的新型、灵活的用人机制。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5.建立促进高等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新机制。
加强部省共建,统筹政策、资金等多方资源,增强高等教育为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加强部门共建,发挥行业优势,拓展高等学校发展空间,增强高等学校为行业服务能力,建立教育和产业的互动机制。建立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积极探索资源共享机制,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科研、合作发展。积极探索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机制。制定校企合作政策法规,明确政府、高等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在学生实习实训中的责任和义务,加强政府投入、税收优惠,在企业建立稳定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完善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制度,形成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九)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1.引导高等学校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支持具有行业学科特色的院校发展,为行业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技术与人才支撑。加强地方本科高等学校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建设,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民办高等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科专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高等学校。
2.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围绕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特殊行业实际需要,统筹修订研究生和本科学科专业目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区域布局,形成学科专业特色。构建国家和省级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和毕业生就业监测反馈系统。
3.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重点扩大各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重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科教育要更加重视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到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占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超过50%。
4.加强高等学校分类管理。
研究高等学校分类依据,建立分类体系,实行分类建设、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高等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工作。
(十)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
1.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
扩大省级政府统筹高等教育的权限,推动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建成若干高等教育强省(市),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发挥带动作用。开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2.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加快发展。
以提高中西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为目标,重点支持一批中西部本科高等学校加快发展,提高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支撑中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扩大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努力提高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地区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创业。
3.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
继续推进东西部高等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增加支援项目,显著提升受援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学校管理水平。有计划、大批量、多方位选派西部高等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东部地区高等学校进修学习。鼓励开展科研合作,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共享平台。
(十一)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