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乡土社会的新秩序及体制参与

乡土社会的新秩序及体制参与



——一个实际观察的视角

石东洋


【摘要】本着客观考察如实叙述的方法,记录中国农村社会秩序的现状。与中国农村优秀良好风尚的传统道德秩序进行比较。客观分析这社会秩序变化的现状,运用多元视角评判与考量,呈现出乡村社会秩序如何背离于传统社会秩序和道德正统。认真思考所有这一切变化的原因,判断这一走势,对于中国社会秩序和中国风俗习惯的潜在的影响。中国乡土社会秩序的演进,应该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前提,扩大公民的有序社会参与。
【关键词】社会的新秩序;体制参与
【全文】
  

  序言


  

  承载中华文明的乡土中国,充满了多少沉重的思索,如浮云般流动的思想,像韵味万般的交响曲,在善良的人们的心灵流淌。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广大农村的社会问题,形塑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传统形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中国农村的传统状况和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中国农村传统社会秩序的变化,中国农村传统社会秩序呈现了畸形化的走向。客观地讲,有进步的方面,但更谨慎地说这种变化影响到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导致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和基层民意的斗争,中国乡村传统这个维系中国乡土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剧变,中国传统的正当秩序面临“崩溃”的边缘。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依据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深刻分析和认识乡村社会秩序。


  

  一、基层自治萎靡---争夺土地引发的民众意识的反抗


  

  以家庭为自然单位的,现今的乡村,已经没有了民国时期家族管理的方式--宗族制度。但是维系乡土的仍旧是血缘。土地--以农业为生的民众安身立命之所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百姓精神之寄托。然而,随着私有制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无财产则一切都不神圣。如何获得更多的财产,是人之生活的第一需要。面对强权对于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的现状,无奈的同时,只有在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公序良俗的有限的范围之内挣扎。 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使得靠农业为生的人们,在辛勤劳作一年之后,能够比先前农民的大量收入都被无形剥夺的时代,所剩下的资本比较可观。争夺土地,因为土地而产生的矛盾是农村现阶段最大的矛盾。全面小康社会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阶段性最大的特征是土地矛盾。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