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清官未必真豪杰

清官未必真豪杰


李静美


【全文】
  
  提起清官,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戏剧舞台上的那些“青天”形象,他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明察秋毫,料事如神;除暴安良,刚直不阿;振贫扶弱,爱民如子;志行修洁,励精图治,威武不屈,视死如归。于是便产生这样一种联想:如果为政者都是清官,那该多好啊!肯定是天下归心、国泰民安了。然而,戏剧毕竟不是生活,社会发展的铁律告诉我们:为政者清一色,不但不能长治久安,民富国强,甚至会适得其反。这是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史上的清官,大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人格缺陷,只要他们走下戏台,融入社会,我们便会看到他们脸上的苍白与狰狞:

  
  一、志大才疏,食古不化。历史上的清官,大都手长袖短。他们虽有修齐治平之志,却无安邦定国之才。在民间的戏剧舞台上,包拯可说是清官第一,他自称相爷,身带三口威力无边的铜铡,日审阳,夜审阴,明察秋毫,料事如神,不畏权势,刚直不阿,连人间至高无尚皇帝和阴间掌人生死的阎王也惧他三分。但《宋史》中的包拯,从来没有做过宰相,最大的官为礼部侍郎,虽然在开封当了一年半的知府,也没有任何经典案例载入史书,有一件“审牛舌案”虽然发生在他任天长知县的事,但又记在《宋史·穆衍传》中,所谓“狸猫换太了”“斩驸马”等等,都是民间艺人编的。与他同朝为官的欧阳修对包拯的评价是:“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庭事体,或有不思”。另一个与包拯齐名的清官要算海瑞了,他以直言上疏骂皇帝而闻名天下,嘉靖皇帝死后,徐玠鉴于海瑞的名声,将他从监狱里放出来当了应天府的巡抚,管理南京周围几个最富的州府,由于他具有天生的仇富情节,处事断案“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使得一些刁钻的贫民“乘机告讦”,乡绅富户被诬负屈,纷纷外避他乡,两年期间,当地的赋税便减了三分之二,自己也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在朝野上下的压力下,他只得离任,在赋闲中度过自己的余生。在志大才疏的清官中,最悲情的莫过于被文人们誉为“天地正气”“骨鲠千秋”的明初方孝孺了,作为帝师,建文帝对他信任有加,皇帝诏檄全由方孝孺所写,凡国家大事,帝常命孝孺就座批答。如果孝孺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治国之才),只是帮助建文帝读书解惑也就罢了,可他偏要以帮助建文帝颠覆先帝铁腕治吏的治国方略,推行仁义新政为己任,削藩本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可他偏要建文帝从实力最弱的削起,结果打草惊蛇,让实力最强的朱棣赢得喘息之机;朱棣的几个儿了本已被朝庭扣押,不敢轻举妄动,可他偏要建文帝放虎归山,让朱棣消除了后顾之忧;朱棣起兵靖难以后,建文帝怕背杀叔之名,特地下了一道口喻,不准任何人伤害他叔父,孝孺也不劝阻,致使朱棣在两军阵前纵马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在生死决战的关键时刻,方孝孺又向建文帝推荐了自己的好友李文忠的儿子,好大喜功又只会纸上谈兵的李景隆担任朝庭50万大军的统帅,结果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最后又打开金川门,迎朱军入城;朱棣孤军深入,即使攻破京城,全国大部分地方仍掌握在朝庭手里,如果建文帝听从其他群臣建议,暂避锋芒,未必不能扭转乾坤,可方孝孺却力举死守京城,甚至要皇帝以死酬志,致使皇帝自焚;这时候,如果孝孺要尽忠,既可以与帝同死,也可以杀敌拼死,也可以自杀,可他偏要让朱棣拿住以后故意激怒朱棣,拉着自家十代800多人为自己陪葬,岂不迂腐之极。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