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搜索。俱乐部索性派人踏上他国土地选人,只可惜国内外联赛赛期不同,千山万水飞过去发现对方正在赛季中,谁也不会扔下合同跟中国人走,看到的又看不上,劳民伤财。
这个过程中,有这样一些人脱颖而出,他们过去从事体育运动,现在旅居国外,利用他们对体育界熟悉的特点,协助引进球员;有一些商界人士,开始尝试作球员中介;更有一些国外的经纪人也积极活动,加入到为中国引进外籍球员的行列。
早期的中国足球为混乱的中介付出的代价就是引进渠道不正规,来源不稳定,各俱乐部只能临时抱佛脚,采取能抓一个是一个的态度,“水货”多,甚至还有外国球迷来海埂试训的笑话。甲级俱乐部在引进外员上几乎都教过学费, 1996年,一个甲A俱乐部一行三人出国买球员,历尽波折,走了两个国家带回来两名外籍球员。回来以后,试踢了半个月,俱乐部觉得不理想,于是就让外员打道回府。回头一算帐,5个人的差旅费加上试训费和已经付给中间人的“好处费”,损失达4O万元。
后来,随着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稳步发展,很多人都愿意来分一杯羹,中介市场一下子活跃起来,海埂的春天,常常有中间人带了“多国部队”,等待俱乐部的挑选。
这期间常常有丑闻传出,关于签字费、回扣,教练、球员、总经理,一个都不少。
当中国足协终于改革了人人叫骂的“摘牌制”的时候,足协也同时来整顿混乱的足球经纪人市场。
由于经纪人行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容易滋生欺诈行为,因此保证金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约束手段。和国际足联接轨的35万元保证金制度将很多有志于此的人挡在了门槛外,但很多人对此规定颇有微辞:根据中国的国情,需要那么多吗?
经过一番周折——取得各地工商局颁发的体育经纪人资格证书,参加中国足协组织的足球经纪人培训班,通过考试,上交35万元押金,最终,中国有了中国足协授予《中国足球协会足球经纪人许可证》的16名国内足球经纪人。
这些“正规军”的日子却没有想象的好过。
在今年的经纪人会上,经纪人们大吐苦水:在今年国内各甲级俱乐部引入的128 名外籍球员中,只有30名是通过执有中国足协认证书的经纪人所为,其他外籍球员均是俱乐部通过其他人介绍或俱乐部老总与主教练亲赴国外挑选的球员——据说,海埂春训期间,无数有照无照的经纪人在各队活动,其中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经纪人公司,严重搅乱了国内外籍球员市场。混乱的局面使各俱乐部更不敢相信这些送上门的外籍球员,在经过走过场的试训后,很多俱乐部都会趁春训结束到联赛开始的间歇期到国外亲自物色外籍球员。面对这一现象,国内的合法经纪人一筹莫展。如此这般,“正规军”的日子怎么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