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跨国并购(四)

   3、贸易壁垒。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存在,也会影响企业的出口和直接投资的选择。一些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的工业,或者为了平衡国际收支,有意识地利用关税、配额和当地标准等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鼓励外国投资直接投资,也是吸引企业作出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
   4、政府政策。除了各种贸易壁垒等保护主义形式的政策外,不同国家政府为了一定的经济或政治目的,对外国投资者实行的各种优惠或激励政策,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也是吸引企业作出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
   总之,产品周期理论和其他区位因素论者从动态的区位条件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说明了直接投资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垄断优势论和内部化理论的不足之处,同时也为投资企业进行区位和市场选择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不过,该理论对于初次进行跨国投资,而且主要涉及最终产品市场的企业比较适用;对于已经建立跨国企业实行跨国生产和投资的全球战略行为,它并不能作出有力的说明。特别是70年代以后,许多产品在创新开发阶段,就已突破了国界,更显示出该理论的局限性。因此,弗农在后来的《经济活动的区位》这篇论文中,修正了他最初的理论。 他结合企业特殊优势,强调了跨国企业的寡占行为,并相应地将其产品周期三阶段解释为创新寡占阶段、成熟寡占阶段和老化寡占阶段,用以说明跨国企业在不同阶段针对寡占竞争对手的决策和行为。这表明区位因素论者已经认识到,仅从区位环境方面阐述对外直接投资也是不够的,企业主观方面的条件和因素同样是不应忽视的。这样,创立综合两方面成果的国际生产和跨国经营理论,就是势所必然的结果了。
   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前述的几种理论都是孤立地研究跨国企业的投资行为的,它们或者从企业内部,或者从外部环境分别寻找跨国投资的动因和行为机制。而实际上,直接投资只是跨国企业全部投资经营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跨国企业实现全球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和经营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和方式。产品出口、间接投资、技术转让等同样是跨国企业实现全球目标不可少的手段。综合研究跨国企业如何运用所有手段,将更能说明跨国企业的国际生产和投资行为。此外,前述的理论部分都分别从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个别方面来分析问题,就不可避免地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要全面地考察跨国企业的经营行为,就需要有综合性的理论使之既能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结合上阐释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又能全面地说明企业在跨国投资、出口贸易和技术转让等方面作出选择的条件和动因。
   英国里丁大学教授约翰. 邓宁是这方面最主要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前述的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和区位理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把跨国经营的决定因素概括为三类优势,并把这三类优势的拥有程度作为判断企业跨国经营方式选择的依据和条件。按照邓宁的提法,这三类优势分别是:
   1、所有权优势。这主要表现为企业所拥有的某些无形资产,特别是专利、专有技术和其他知识产权。由于国际专利制度或技术本身的复杂性,使得该企业在某个时期在这些资产的拥有上具有排他性的权利。这实际上是海默等人所称垄断优势的另一种提法。不过,邓宁认为,仅仅具有某种产品或知识的所有权优势,并不必然导致企业一定作出对外直接投资的选择。在其他两种优势不具备的条件下,出口和非股权的技术转让也是实现所有权优势的可行途径。
   2、内部化优势。这是指拥有无形资产所有权的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组织能力和经营活动,将这些优势的使用内部化的能力。因为内部化使用,可以比在非股权式的转让带给无形资产所有者以更多的潜在利益。但同时具有所有权和内部化优势的企业也并非一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因为它也可以通过在国内扩大规模后出口来获得充分报偿。所以这两项优势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