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构成,海默和美国的其他学者如金德尔伯格,以及后来的约翰逊、阿利伯等人进行了充分的论述,提出了构成垄断优势的多种因素。它们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优势。这是海默所论垄断优势的核心内容,它包括技术、知识、信息、诀窍、无形资产等范围广泛的要素。其中新产品、新生产工艺和产品特异化能力是最具实质性的构成部分,因为它们既造成了投资企业的独占性,又常常是东道国市场最需要的东西。约翰逊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垄断优势主要来自跨国公司对知识产权的占有。在跨国公司内部,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国外子企业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利用这些知识,当向外部转让的条件不具备或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通过直接对外投资可把知识保持在本企业内获取更大利益。凯夫斯则认为,产品特异化能力在技术已变得标准化的地方则更为重要,依靠对产品物质形态做少量变化,或者通过广告形成的商标认识,以及给予产品不同销售条件和附加利益,可以避免产品被当地竞争者直接仿制。
(2)规模经济。传统理论强调规模经济有利于生产集中,从而形成大企业支配市场的力量源泉。但它并不能有效地解释对外投资。而垄断优势论者如沃尔夫(M.B.Wolf)等人则认为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自于非生产活动的规模经济性。非生产活动的规模经济性主要包括集中化的研究与开发,建立大规模销售网络,以及进行集中的市场购销、资金筹措和统一的管理等等。不过,他们更多地是把企业规模同其技术密集度联系在一起来说明垄断优势的。沃尔夫认为,当企业在其发展进程中发现它的某些技术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时,就会在国内以致国际市场进行多样化扩展,以充分利用现有技术优势,最终形成当地竞争者所没有的规模经济优势。
(3)资金和货币优势。与规模经济紧密相关,从事对外投资的企业通常都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它们或者有丰裕的资金需要寻找出路,或者有较强的资金筹集能力和来源广泛的渠道。寻求较高的资金收益,成为它们对外投资的重要动因。除此之外,美国经济学家阿利伯认为,投资企业拥有相对坚挺的货币可以使它首先在汇率上获得一个所谓通货溢价的额外收益;投资货币的不同,使投资者拥有了当地竞争对手通常无法具有的特殊优势。阿利伯据此提出了一个模型(见图3-1)
在该模型中,Ym表示投资国企业出口销售所得利润, Km表示该项收入按本国通货资本化后的价值;Yf则表示该企业在出口市场国直接投资生产将获得的收入, Kf则是跨国生产收入的资本化价值;Yd和Kd则分别表示东道国企业自行生产供应国内市场所获得的收入及其按东道国通货资本化后的价值。
由图可见,Yf比Yd小,即跨国企业比东道国收入少,这是由跨国企业须支付额外的管理成本所致。但由于跨国企业母国货币坚挺,汇率有利,能获得通货溢价,所以其收入的资本化价值反而在一定时期(如图中的B点)后上升到高于东道国企业的水平。因此,阿利伯认为,在外国市场大于OB时,对外直接投资将必然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