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制约人大代表反映民意的瓶颈

制约人大代表反映民意的瓶颈


房保国


【关键词】人大代表 选举 宪政
【全文】
  制约人大代表反映民意的瓶颈
  房保国
  据报道,今年2月份,河南省有4位全国人大代表在网上征求议案;3月份,10位北京市十二届人大代表和5位北京市十届政协委员通过新浪网和新京报,面向社会征集议案提案内容。这些都被视为继今年春节期间浙江义乌全国人大代表、新光饰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晓光打电视广告征议案之后的又两大“创新”举措。
  事实上,类似的报道早在2001年就出现过:“议案大王”赵林中巧借他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即报纸、电视台和电子邮箱等传媒)广集民声、收集议案。因此,人大代表变换着花样向社会征集议案,似乎反映了民声、代表了民意,但在这片片赞扬的声中,我们更需要反思:人大代表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民意?人大代表是否真的成为了人民的“喉舌”?当前人大代表反映民声的途径畅通吗?有哪些制约因素?是否需要一种制度化的保障?
  首先,从人大代表的素质来看,是非常参差不齐的。人大代表在我国整体上还是一项“荣誉”性的称号,对代表的知识能力和个人素质没有统一的要求。人大代表中有文化程度很高的干部、知识分子,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工人、农民,他们大多知识水平较低,有些还是文盲、半文盲,对国家大事知之甚少,法律意识也很淡薄。前不久就有媒体号召,要给人大代表上点“议案课”、“法律课”,在这种情况下,让人大代表真正反映民意、集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出高质量的议案,他们恐怕没能力做到。
  其次,从人大代表的职业来看,除了部分代表被选为人大常委会专职干部外,其余均为兼职代表,我国还没有实现人大代表的专门职业化。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只有农民出身的代表才能为农民说话,只有工人出身的才能为工人说话,人大代表的“结构”、“成分”非常重要。但在事实上,人大代表只要能代表一定阶层的利益,为选举他的选民负责,为其选民利益服务,就达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目的,而不一定非得要求什么样的“出身”。否则,人大代表是兼职的,还有本职的工作要做,整天忙得团团转,代表仅成了其“第二”工作,反映民声的质量难免要大打折扣。尽管浙江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自己掏钱打广告,聘请几位老干部帮忙,设立专门的办公室做为“联络处”,但她自己也不得不承认那些天把确实自己“忙坏了”。因此,如果指望人大代表依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来达到全面收集民声、反映民意的目的,是不可靠的,也是不道德,因为他们有许多的本职工作要做,他们太“忙”、太“累”了。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