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元市“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十二五”期间低碳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强化技术创新,构建低碳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低碳交通体系;提高建筑能效,构建低碳建筑体系;强化生态建设,构建低碳的环境保护体系;倡导低碳消费模式,建设低碳试点城市。

第二节 工作重点


  1、突出一个主题
  全面贯彻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节能、减排、降耗,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抓好十个重点领域
  重点抓好产业低碳化、建筑绿色化、交通清洁化、清洁能源利用规模化、污染减量化、低碳管理精细化、低碳生活主流化、城市环境优美化、科技引领深入化、国际合作扩展。大力提倡和推动绿色低碳消费,引导公众转变观念,选择崇尚自然、崇尚环保、追求健康、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社会生活消费从传统消费模式向低碳消费模式转变。
  3、落实三项任务
  一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能源及原材料的采用,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使用,大力发展新能源环保产业。
  三是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更加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以能源为纽带,通过强化产业耦合链接,着力构建低碳型产业链。

第三节 主要路径


  1、构建低碳能源体系
  以保障能源供给,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构建低碳化的能源资源生产体系和消费体系,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
  水能开发。完成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昭化水电站、东河、清江河、嘉陵江上游等流域的梯级开发任务,形成200万千瓦以上水电装机规模。
  “气化广元”。优先发展民用燃气,累计发展天然气民用户26.19万户,气化率超过80%;新建CNG加气站11座、LNG加气站20座,CNG汽车和LNG汽车总量超过万辆。积极调整工业燃料结构,新完成企业煤改气91户。合理布局输送管线、储库和天然气消费大户,减少输气损失。大力发展天然气清洁能源,支持“气化广元”、天然气合成焊割气体等项目建设。优化发展天然气化工,着力形成以天然气制烯烃、天然气制乙炔、硫化工等为重点的天然气化工主导产业,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区产值突破100亿元。
  电力工业。降低单位发电量能耗,加快淘汰、关停煤耗高、污染重的中小火电机组;采用超大型、超临界机组建设高容量、高参数的电站项目。合理布局电源,缩短距离,提高电压等级,合理调度,降低输送和变电损失。做好电厂、电站建设的环境评价工作,加大老污染源治理力度。在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的前提下,从低能耗机组到高能耗机组依次安排发电。
  煤炭工业。适度控制煤炭产量,防止开采、使用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和污染问题。提高煤矸石利用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大原则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回收利用共生与伴生资源,培育形成相对闭合循环的煤产业经济链。全面清理、整顿、规范小煤矿,促进证照齐全的小煤矿联合改造,以产业链接为重点,大力发展“煤-电-冶-建(化)”主产业链。
  风电领域。大力培育引进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建设风力发电站。2012年实现朝天芳地坪西北乡风电场投产发电,力争核准利州区凉水泉、望江坪,剑阁县亭川关13.5万千瓦风电项目,确保“十二五”期间实现风电装机30万千瓦,力争实现装机50万千瓦,年发电量5.4亿千瓦时,力争9亿千瓦时。
  太阳能领域。大力引进太阳能利用领域的强势企业,力争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争取承担国家太阳能利用创新发展工程。重点围绕第二代薄膜电池、第三代高倍聚光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装备,加快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打造集高端装备及零部件与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光伏电站和太阳能热电站输出于一体的太阳能产业链。
  生物质能源产业。全面发展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重点发展沼气和生物质成型燃料,新增沼气池10万口,基本普及农村沼气,建设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10处。以秸秆成型燃料技术为核心,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运营模式,系统集成国内原料收、储、运、成型燃料生产以及高效燃烧应用等先进技术,逐步吸引相关生产企业、科技研发机构、技术推广组织和部门、采购方等产业链参与主体,打造生物质能源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基地。
  地热能。重点开发地热农业、地热花卉园林以及地热温泉旅游等。
  2、建立低碳产业体系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实现新兴低碳产业的蓬勃发展和高碳产业的快速低碳转型。力争规模以上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处于全省较低水平。
  先进制造业。依托重点建设工程,通过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制造等方式,提高先进制造业发展能力,特别是在信息、生物、天然气和化工、电子机械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引进先进技术、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
  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废弃物再利用产业,在生产领域中实施废弃物产生和污染预防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特别是有色金属、医药、煤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产业链的延伸与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生态旅游产业。依托蜀道文化、女皇文化、红军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培育形成具有广元文化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积极申报中国蜀道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大力扶持和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与旅游资源就地转化利用。建设具有低碳特色的剑门关蜀道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以皇泽寺、剑门关、明月峡古栈道、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生态观光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旅游景区,建设低碳旅游度假胜地,把广元建成川陕甘结合部旅游集散中心和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和优化升级,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会计、知识产权、技术、咨询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社区服务业,加快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领域的产业化发展。规范和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生活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发展,不断拓展服务业新领域,扩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
  低碳农业。大力推进节水、节地、节能农业的推广,大幅度减少农业化学品使用,推广使用有机肥料。推动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提升农业的生态和休闲功能,增强科技、绿色、文化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做大做强农业产品品牌,以猕猴桃、黑木耳、核桃、茶叶、油橄榄等特色种植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农业、有机农业和观光农业。吸引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加盟,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实行产业化经营,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产品知名度,形成市场优势。
  低碳示范园区和产业集群。依托低碳工业园示范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依托现代产业园区,构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依托县(区)特色产业园区构建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建设低碳科技园、低碳产业示范区和低碳建筑示范区,发展低碳产业研发、低碳生产和低碳化支撑体系三大板块的上下游低碳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在园区整体规划、低碳产业聚集、低碳技术转化、低碳科技成果孵化等方面探索低碳化新任务和新经验。
  3、构建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运用体系
  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以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资金、技术支持,引导企业优化用能结构,促使企业广泛应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大力发展适用高新技术。借助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能力、信息和市场,大力培育高新技术的引进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开发对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适用高新技术,支持特色重大产业低碳技术创新。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和扩大国际与区域合作的要求,重点发展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军用配套产业,推进民用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产业化。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支持开发具有技术特色以及可发挥比较优势的光电子材料、高性能结构和新型特种功能材料等产品。
  完善清洁生产。以电解铝、水泥、炼焦、炼铁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设立清洁生产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实施能源审计、完善内部物质流和能量梯级利用体系,实现节能、减排、降耗。以推进清洁生产、狠抓节能减排目标、能源合同管理以及提升企业能效准入门槛为抓手,引导企业通过提升技术设备、优化监督管理、采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提升企业能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收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大力开发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和产品。探索开发利用建筑节能新技术,日光照明技术,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技术,地源、湖水源热泵技术,太阳能风光互补路灯,适应性维护结构技术,智能遮阳技术,雨水综合回收技术,绿色生态展示技术,行为节能人文生态等低碳适用技术。
  推进节能减排。继续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商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严格淘汰消耗高、污染重、危及安全生产、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加强能源消耗定额管理,逐步提高能效,实现效率减排。强化目标节能目标考核,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完善能耗标识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
  4、构建低碳交通体系
  构建以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为主导,以便捷的支线公交为衔接,以出租车、小汽车为辅,步行和自行车为重要补充的现代低碳交通体系。
  建设低碳过境交通路网。以国家、省级高速公路网为依托,大力提高过境交通效率,分离过境交通、市域交通和市内交通流量,减缓或避免过境交通拥堵,并加强对过境车辆的排放管理。
  建立低碳市域交通路网。依托国家、省级高速公路网,国道、省道公路网,建设干道快速联接线,与产业和居住有机结合,减少居民到市区的一般性出行。依托村村通工程,建立起相互通连的乡镇交通网络体系
  完善市区交通路网。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完善线路和增加车辆,合理设置公共交通优先车道(路),做好公共交通与自行车、步行等交通系统的衔接换乘,发挥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益。
  推广低碳能源交通工具。鼓励生产、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鼓励开发和推广应用交通运输工具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清洁燃料。在城区、景区等地区,在公交、环卫、出租等公共服务领域开展以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为主的低碳交通应用示范。
  优化低碳交通出行方式。贯彻“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交通发展理念,引入“小汽车共享计划”,通过停车费、行驶路线限制、环境污染税、共享用车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限制小汽车的出行。加强交通信息化建设,提高各种交通方式之间换乘的舒适性、无缝化、一体化,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5、构建低碳建筑体系
  合理布局城市空间,实现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在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备案中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节能标准和规范,逐步完善低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
  完善低碳城市空间布局。全面实施符合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构建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空间格局,以主要的高速公路为轴规划城镇发展带,形成城镇发展的“骨架”和“增长极”,构建职能分工合理、规模适度的城镇体系。通过引导城市用地在低碳产业、居住、公共服务与商贸服务多种功能的复合利用,减少通勤量,提高设施和能源利用率,建设宜居型低碳生态城市,提高城市用地复合利用水平。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和条件调控碳源和碳汇的空间分布,顺应地貌本底条件进行城市布局与城市建设,构建城市生态廊道和无障碍的“风道”,逐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大生态空间格局。引导城乡布局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形成“五条蓝带,两条绿带,五个碳汇核心区,一个碳汇建设区” 的基本格局(五条蓝带--南河、嘉陵江、白龙江、清江河、东河生态带;两条绿带--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谷底两侧向东、向西南延伸打造两条以天然植被为主的生态绿轴。五个碳汇核心区--青川、旺苍北、旺苍南、苍溪北、朝天西部的山区。一个碳汇建设区--元坝以西剑阁县大部分地区)。
  规范低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层次整合各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严格按照整合规划的要求进行施工建设。规范区域建设的节约化、低碳化,倡导区域景观建设的生态化和低碳化,进一步改进园林绿化方式,开展区域立体绿化,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碳汇。大力开展工业节能技术改造,建设智能电网,在供水、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方面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和经济激励政策,提高城市燃气普及率,引进推广使用太阳能路灯。加快引进新型节能环保型的污水处理技术,采用新型的水龙头和阀门,建设“雨污分流”的下水管网和雨水利用系统,构建低碳城乡污水排放及处理系统。建设终端用户的节水系统在农村社区发展集约化沼气设施与沼气发电设施,构建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机制和制度,建设低碳城乡垃圾处理体系。
  大力推进建筑节能。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在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备案中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节能标准和规范,采用节能型建筑结构、材料和设备,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对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物原则上不准开工建设和销售使用。对于办公楼、宾馆、商场等大型商业建筑,进行能源审计,提高大型建筑能效。对非节能居住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党政机关办公楼,逐步推进节能改造。
  6、构建低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体系
  坚持城市、城周、道路、水系、村镇“五位一体”统筹推进城乡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丰富动植物种类,提高碳汇能力。
  加强林地保护和林业建设。继续加强天然林、动植物系统保护,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安全,努力维护好现有生态体系。全面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大力减少森林资源消耗,保护生物多样性。在荒地荒坡地带,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营造人工生态公益林、并逐渐发展工业用材林和以中草药为主的经济林。通过发展经济林、坡改梯、封禁治理、保护耕作、整治建设塘堰、修建蓄水池和排灌沟渠等多种途径,大力控制水土流失。
  巩固与提高碳汇储备。继续巩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果,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山区绿屏、平原林网、城市绿景”三大生态屏障不断优化,因地制宜发展高碳汇植物。充分利用广元河流域较多,水域面积较大,湿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好白龙江、嘉陵江等沿岸、大面积稻田等主要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提高植被覆盖面积和品质,生态服务功能和碳汇能力全面增强。逐步探索建立碳交易市场。
  加强污染物治理。加强水环境污染防治,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结构控制,落实污染源排污限额限等级许可制度,重点开展嘉陵江、南河、东河、西河、白龙江、水库塘口的污染治理,逐步实现各类功能区水质分类达标。城镇集中建设规模化污水处理厂和相应的雨污分流管网系统,使城镇污水收集率达到50%以上。加强大气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以工业污染为重点,加强大气环境整治,限制技术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传统工业项目,燃煤电厂和水泥生产企业要配套建设烟尘处理设施,大力防控电解铝、铁合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有害气体排放。
  提高固废污染物防治能力。建设垃圾分类收集、储运系统,提高回收和综合利用水平,鼓励发展工业固废综合循环利用和深度加工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固废减量化。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堆肥处理系统,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和有机垃圾堆肥率50%以上。对现有垃圾填埋场进行防渗改造和渗漏液收集设施建设,严格保护控制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探索构建城镇污染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加大对农村因大量使用化肥、农膜、农药造成的污染的整治,结合低碳化垃圾堆肥、生物智能的开发,大力发展和应用有机肥料。推广使用新型可降可解农膜,推动农业发展模式由设施农业向有机生态农业的转型,发展高附加值绿色精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应用新技术实现农药减量化和低毒化,降低农药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7、倡导低碳消费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