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快发展新兴传播载体。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做强重点新闻网站,积极引导商业网站,形成一批具有安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品牌,打造安徽网络媒体高地。大力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高清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积极整合各种资源,不断拓展即时通信、博客(微博客)、播客、聚合新闻服务等业务领域,实现多渠道、全方位新闻信息发布的技术调整和业务整合,提升技术应用水平和业务保障能力。鼓励创作生产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丰富网络内容,创立文化品牌,引导文化方向。加强对新兴传播载体的规范管理,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坚持正确导向,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推进文化传播渠道建设。抢抓“三网融合”的重大机遇,加快推动广电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改造,加快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数字化,开展数字声音广播,实现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全省县级(含)以上城市。大力推动跨部门集成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建设覆盖全省的互联网信息内容综合管理平台。加快建设和运营管理IP电视和网络电视集成播控平台。以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为重点,加快电影院线建设,大力发展跨区域规模院线、特色院线和数字院线,到2015年,全省建成多厅星级影院超过80家,银幕数超过400块。由安徽演艺集团牵头,加快演艺院线建设,基本建成全省演出场所票务连锁服务网络,力争进入国家重点扶持的10家剧场连锁经营公司。继续推动安徽新华发行集团的连锁混业经营,实施覆盖全省城乡的“一网通”工程,促进跨地区渠道、信息、物流一体化。
专栏5 文化展示传播工程
文化传播渠道建设:建设1条国有或国有控股的跨省市电影院线,组建1家全省性演出院线,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跨区域发展。扶持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实施“一网通”项目。
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建立省突发事件应急新闻中心,利用我省广播电视现有网络基础,统筹多种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手段,建立应急广播信息制作播发平台和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构建覆盖广泛、统一联动、快速高效、安全可靠的安徽应急广播体系。
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建设:建设和运营广播电视数字化监管平台、网络音视频监管平台、农村电影放映监管平台、三网融合监管平台、互联网信息内容综合管理平台。
八、传承创新安徽地域文化
(一)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继续深化开展全省文物普查,全面掌握全省文物资源种类、数量、分布状况,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含街区、村镇)、大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做好隋唐大运河(安徽段)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加强古民居保护利用与革命文物保护,维修100处以上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推进全省博物馆体系建设,优化博物馆品类布局,把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全国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馆,扶持建设100家以上专题博物馆、民办博物馆。积极做好配合国家与省重点工程的考古发掘工作。加强文物安全防范设施建设,严厉打击盗掘古遗址、古墓葬等破坏文物的犯罪活动,确保文物安全。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国家级、省级名录项目管理和保护,制定实施分类分级保护。根据《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命名第二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培育以徽墨制作技艺、徽州三雕制作技艺、红茶绿茶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设施建设,鼓励和扶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规划建设黄梅戏传承研发基地、中国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展示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览、演出、讲座、论坛、咨询服务等活动,办好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
(三)推动地域文化传承创新。正确处理抢救、保护、传承、利用和加强管理、服务的关系,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充分认识我省历史文化资源对提升安徽形象的重大作用,赋予安徽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深入挖掘、保护和展示老庄哲学、建安文学、徽文化、桐城文派等为代表的安徽地域文化,努力推出一批具有国家一流水准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大手笔、高水平策划和制作一批以弘扬优秀地方文化为主题的精品力作。鼓励通过利用大遗址保护开展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味的综合试点。举办各种文物资源展览展示、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和文化节庆活动,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研讨和交流活动,提高传统文化研究开发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