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农村和社区为重点,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省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大力实施文化建设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和服务监管平台、城乡文化活动室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工程建设。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统筹规划省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安徽广播电视中心,规划建设集演艺娱乐、图书馆藏、非遗展示为一体的安徽文化艺术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快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各市建成“三馆一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剧院),各县建成“两馆一场”(图书馆、文化馆、剧场)。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积极推进新华书店、农家书屋、绿色网吧“三合一”,建设“农民文化家园”。加强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将群众体育设施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城市小区建设规划。全省基本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
专栏1 文化建设惠民工程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全省20户以下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基本实现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完成全省46座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全省100%的县(市、区)、80%的乡(镇)实现光纤联网,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000万户,互动电视用户达到200万户,实现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安徽卫视覆盖人口突破12亿。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重点建设市级支中心,积极开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以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为载体,借助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数字信息化服务,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信息化网络。
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进一步推进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在全省农村一村一月放映1场公益性电影基础上,逐步实现农村电影放映由室外向室内转变,建成乡镇及乡镇以下农村数字影院120座以上。每学期农村中小学生观看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城乡文化活动室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省各行政村(社区)均建成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文化活动室,全省所有乡镇实现综合文化站全覆盖。
农家书屋工程:到2012年实现覆盖全部行政村。建立出版物更新配送系统,提高配送图书的质量。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到2015年实现覆盖全省10000个行政村。
(二)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充分发挥各级公共性文化事业单位骨干作用,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创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式,鼓励和支持生产质优价廉的公共文化产品,提升经济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特定区域和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工程,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剧场”、“公共电子阅览室”、“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等,采取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的方式,开展流动、远程、联网服务。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投资多元化。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投资多元化、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兴办各类公益性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性或专题博物馆以及科技馆、美术馆、非遗传习馆、革命历史纪念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城乡文化活动室。建立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机制,建立相应荣誉制度,落实公益性捐赠的社会力量减免所得税政策。
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实施文化产业“3115”行动计划,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30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00家骨干企业,助推10家企业上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
--出版发行。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建设全国区域性发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