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文化创新体系基本建立。文化科技含量大幅提升,一批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自主文化品牌集群基本形成,新型文化业态快速发展,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产品和服务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
--文化影响力全面提高。新闻宣传的引导力、传播力、辐射力不断增强,主流媒体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健康有序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安徽形象显著提升。
--文化队伍素质整体提升。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基层文化队伍结构明显改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更加科学,文化发展人才高地优势逐步显现。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人民,广泛开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理论素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思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力量,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根本,健全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计划,促进科学理论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坚持以应用研究为重点,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支持安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国家和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分别达到5个和30个。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教育和社会组织管理。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落实《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充分发挥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修养培育,继续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等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广泛开展“学雷锋、做好人、改陋习、提素质”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和志愿服务,打造“好人安徽”品牌。大力弘扬徽商重信守诺的优良传统,积极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征信系统,加快建设信用安徽。
(四)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为民惠民、共建共享,大力推进结对创建、城乡共建、区域联建等活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围绕公共环境、公共秩序、人际交往、公益行动等重点,加强城市公共文明建设,努力提升城市创建水平。着力开展文明县城、文明村镇创建,持久开展清洁示范村、文明生态村、绿色小康村、移风易俗示范村“四创”活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大力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不断拓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内容,进一步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行业文明新风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有条件的市、县建设少年儿童主题公园、军事文化主题公园。到2015年,力争实现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全覆盖,文明村镇创建覆盖面达到80%以上,文明窗口行业创建覆盖面达到90%左右。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五)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坚决遏制淫秽色情、恐怖暴力等违法有害信息的滋生和传播,坚决铲除各种不良文化现象,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遏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继续开展以净化网吧、网络、荧屏声频、出版物市场及校园周边环境为重点的整治活动,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确保取得实效。深入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积极倡导遵守《安徽省文明办网自律公约》,强化行业自律、网民自律和社会监督,全面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坚持疏堵并举、重在建设,多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多开辟覆盖广泛的课外思想文化阵地,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认真组织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提高全民法律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