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加强危险化学品风险防控。
清查全省涉及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建立清单,实施重点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备案制度。扩大有毒有害化学品淘汰范围,严格限制并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严重的物质生产、销售和使用。健全重点环境管理化学品行业准入标准,开展强制清洁生产审核,落实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和新化学物质生产、使用许可制度,推行排放、转移登记制度。加强化工园区环境管理,完善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安全设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禁止在环境敏感区域新建或扩建危险化学品项目,新建涉及危险化学品项目应进入化工园区集中布置,现有化工园区外的企业应逐步搬迁入园。加强重点环境管理类化学品废弃物和污染场地的管理与处置,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危险化学品暂存库建设和处理处置能力建设,推进化学品循环利用,高起点建设生态化工园区。
6.开展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
开展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重点调查重金属和POPs的人体健康影响,全面评估矿山开采、煤化工、固体废物堆存等带来的环境健康风险,初步判别主要的环境污染来源及其人群健康风险等级,基本掌握重点地区、重点污染物环境污染所致健康损害情况。开展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试点,建立健全监测指标体系,健全环境健康信息公开等管理机制。
构建从企业到工业园区、再到区域的环境风险全防全控体系。划定环境与健康问题重点防控区,确定重点防控行业及重点防控污染物,明确重点企业环境风险责任和防范任务,发布有关风险名录,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七)适应环境保护工作需求,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1.完善基础能力建设。
继续推进环境监测、监控、信息、监察、应急、辐射、宣教能力标准化建设,按照国家和省内有关标准完善机构、编制和人员配置及工作要求,加快业务用房建设,配备硬件设施,全面提升环境监管能力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
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完善国控断面及跨界断面水质实时在线监测系统,拓展监测项目。开展省市两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9项指标全分析能力建设。逐步更新市县两级空气监测自动站设备,增加监测点位。在全省11个设区城市试点开展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监测。11个设区城市建成区具备城市噪声自动监测能力。逐步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监测和重要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加强工业污染源排放在线监控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国控、省控重点企业COD、二氧化硫在线监控,同时增加氨氮和氮氧化物自动监控。水泥、焦化、冶金、火电等重点行业开展烟尘、粉尘自动监控设施建设。探索开展垃圾焚烧厂、填埋场等污染源的在线监控。
加强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如辐射安全网络化综合管理平台,强化辐射监测监督,建立重点放射源辐射安全监控网络系统、伴生放射性污染监管和监测实验室。
提升环境监察执法能力。着力加强省、市、县三级移动执法系统,提高执法装备水平。建立省、市、县三级环境监察机构排污申报和排污费征收全程信息化平台,实现全程信息化管理。建立污染源基础档案库和动态数据库,开发尾矿库动态管理数据库软件,完善12369环境举报热线系统信息平台。
健全环境应急能力。加快建设环境风险防控、应急预案、指挥协调、恢复评估等体系,全力推进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保障,提高紧急运输能力、通讯能力、救助与恢复重建能力,加强培训与演练、应急管理示范项目等建设。
完善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环境信息数据中心、环境信息公众服务平台、环境信息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建立大型设备使用共享机制;完善固废基础统计,建立固废信息平台,全面加快环境统计能力建设;完善环境保护内、外网站,加强环保政府网站功能。
开展机动车污染监管能力建设,组建专门的机动车环保监管队伍或机构,构建机动车环保监控平台及数据库,建立省、市、县机动车尾气监测数据联网和环保标志在线发放系统,装备抽监车辆和电子监控系统,强化机动车污染监管管理。
不断加强宣教能力建设,健全市县两级环保宣传教育机构,加强宣教工作办公、交通、采编、教育、资料及音像设备的配置。设立山西环境影视声像室,并建立环境教育馆。实施山西省环境友好创建系统工程,建设媒体合作平台、绿色生态环保公益网络宣教平台、污染减排摄影画廊和电视公益广告联播专栏,编辑出版环境文明建设丛书,为环境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
2.推进管理支撑能力建设。
构建环保物联网,全面整合现有环境监管软硬件能力,创新环保管理机制。加强感知层建设,完善传输层建设,积极拓展应用层,构建统一环保物联网体系,实现环保一体化智能管理,整合规划制定、环评审批、环境监理、竣工环保验收、环保执法、排污收费、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监管、绿色信贷等业务功能,建设环境经济预测模拟系统,强化环境信息数据挖掘应用,提升宏观决策支持能力,形成完善的物联网管理终端,有效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构建专项管理平台,服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实施以及矿山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
提升环境保护科研能力。建立有机污染物控制重点实验室、污染土壤修复重点实验室、生态遥感中心、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开展水环境数值模拟、大气环境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以太原市为试点,建设大气环境质量空间集群网络监测系统。
实施环保人才“125”建设工程,培育环境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适应环境管理新需求,即:建立一套引进人才机制,做好环保技术、环境管理两支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打造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研究生培养基地、本科人才教育基地、专业实习基地、管理人员培训基地等五大人才培养基地。
(八)实施重点工程,落实规划任务。
“十二五”期间,围绕环境保护目标,重点实施好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区域环境安全综合整治重点工程、环境基础公共服务重点工程、农村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重点工程等五类工程,具体见专栏8。完成规划工程任务需全社会投资约1881亿元,其中完成环保重点工程需要投资约1080亿元。
专栏8 山西省环保“十二五”重点工程
|
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焦化废水污染控制工程、矿井水深度治理及废水资源化、电厂废水深度治理、化工生产废水回用工程、其他行业工业废水深度治理、新(改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污水厂升级改造工程、污水中水回用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电力行业烟气脱硫工程、电力行业烟气脱硝工程、钢铁行业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钢铁烧结机脱硝示范工程、有色金属行业硫酸尾气治理工程、建材窑炉烟气脱硫项目、燃煤锅炉烟气脱硫工程、焦化行业脱硫设施改造工程、工业除尘工程;“四气”替代工业企业燃煤工程、“四气”替代生活燃煤工程;燃煤锅炉集中供热改造工程等。
区域环境安全综合整治重点工程:地表水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城市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城镇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乡镇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河道环境整治工程、生态湿地建设工程;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工程、城中村改造工程、工业固废安全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有毒有害物质防治工程、移民新区建设工程。
环境基础公共服务重点工程: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工程、简易垃圾填埋场封场整治工程、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重点工程;燃煤锅炉集中供热改造工程;污泥安全处置;太原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建设工程、危险废物专业化处理工程、铬渣处理工程、焦化、化工企业危险废物收集处置利用示范工程、工业园区危险废物集中收运处置示范工程。
农村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生态创建示范工程、典型敏感区域生态治理修复工程、矿山生态系统恢复治理工程、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工程;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畜禽养殖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农村新能源利用工程、建制镇集中供热工程、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农村垃圾治理工程。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重点工程:环境监管机构标准化建设工程、环境监测、监控、监察、信息、应急、宣教能力建设工程、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程、固体废物监管工程、创新型环保管理能力建设工程、科研和人才能力建设工程、环保物联网建设工程。
|
四、规划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