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二是各镇街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深化和完善试点模式;三是推广试点“提补水价机制”经验,围绕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这一核心,全面推动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
3、以水功能区管理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一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二要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强化入河排污总量的监控,逐步实施对全市所有入河排污口的实时监控;三要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抓紧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健康指标体系,尽快开展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示范,加快各流域综合整治工程进度,保障我市水环境治理的顺利实施。
(二)提供充足资金保障
要将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的部分重点项目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从资金上予以落实和保证。多渠道筹集资金,包括社会投资、利用外资和世行贷款等方式,建立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工作多方投入机制。同时,改革水价,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水价机制。
(三)建立完善水资源保护规范性文件
贯彻落实省政府《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和近期珠江综合整治工作会议精神,清理和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的水污染企业。在已有法规基础上继续完善相关规范性文件及配套制度、管理办法。依法治水,建立勤政、务实、高效的水政策法规执行机制。在现有水政执法队伍基础上,进一步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要求,完善相关职能,加强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四)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改造原有产业方面,达到多数企业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的目标。对我市纺织业、非金属矿物业、食品加工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医药等产业,要在保持现有发展模式的同时,确保环保投入力度;对金属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皮革制品业等产业,要加强技术革新,增加环保投入,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五)推行清洁生产
在新建项目审批中,突出对生产工艺的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对废水的回收利用,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废水排放。全面实施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利用最新技术进步成果,对全市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改造,淘汰落后的设备、工艺和技术,进一步降低工业污染物产生量。
(六)建立水资源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在《东莞市城市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立特殊干旱期供水应急预案及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预案。
1、特殊干旱期供水应急预案。在特殊干旱期,供水初期减少供水量,提前采取节水或限制用水措施,及时抽取东江水冲蓄当地水库,储存部分洪水,以备枯季用水,即采用特别的应急调度措施,充分利用水库调节库容,首先保证生活供水,适当限制工业、农业用水。
在特旱年份,为提高我市供水保证程度,减小对生态环境影响,东江上游“三大”水库要加大泄放流量,博罗站的最小流量不小于400立方米/秒。此外,考虑海水利用、城市雨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的开发,提高特殊干旱期的供水保证率。
2、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预案。在东江建立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警系统和事故处理预案,明确污染应急监测原则和处理原则,对事故进行分级、分类,明确长期影响污染指标的监控和评估原则,建立突发性事故政府投入机制,制订受害居民救助和损失补偿办法。在科技支持方面,建立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应急指挥数据库,应用在线水质监测技术和移动式水质监测技术,以及加强沿河工厂企业普查,制定运载危险有毒物质车辆和船舶管理办法等。